第146章 發展符真
字數:5519 加入書籤
元稹說:“朝廷禁止漢人搞農業,沒有禁止襄人搞農業,但是朝廷限製襄人活動的範圍。可以這樣,在首府的50裏以內,郡城的30裏以內,領城的15裏以內,襄人可以買地從事農業。國內僚越人的農業技術已經和漢人差不多,如果引入過來,就可以通過示範帶動夷人的耕作技術提高。”
李德裕說:“大人的意見很好,基本和朝廷的意圖契合。有一個事情需要提前考慮,朝廷的詔書裏說,夷人如果要****和身份牌,就要取一個三字姓的漢名。當初華襄兩族還分別專門搞出了千家姓來規範,這些夷人如果起三字姓,要不要統一規範。”
這倒把元稹問住了,朝廷詔書裏沒說,他也拿不定主意,沉吟了一陣才說:
“當初華襄兩族搞千家姓,是因為華族都有姓氏,襄族大部分也有姓氏,所以需要規範。夷人全部都沒有漢姓,全部是從零開始,我覺得就不必再統一規範。”
李德裕說:“當初華襄分姓,有個很重要的原因,有些襄人和華人用了同一個姓氏,所以才會分姓,夷人不存在這個問題,卑職也覺得沒有必要再規範,讓他們自己取就行,華人一字姓,襄人二字姓,夷人三字姓,相互不可能重合。”
兩人計議已定後,又召來了五人政務會,正式形成決議。
由隆安府尹史鬆梁接手同奈新城的建設;李德裕帶工商廳全力抓經濟和招商工作;元壽銘則帶民政廳抓好華襄夷三族護照和夷人戶口本、身份牌的辦理工作;學政蔣文輝則負責襄夷的教育工作,力爭7月第一批學校就要開學;元稹出身於外事部,對於路、郡邊界和出入通道的設置比較熟悉,就親自負責此事。
元和十八年,整個符真路都大幹起來。李德裕親自帶隊,到幾個礦藏比較好的地方進行考察一番,心中有了底氣,然後開始派出幾個招商組,到國內開展大規模的招商。
李德裕認為,雖然朝廷是說華襄兩族都可以從事采礦和冶金,但是采礦前期光是勘測和修路的成本都很高,冶金對技術和資金的要求也比較高,直接找一些大型的華人企業效率更快。
以羅飛來為代表的礦業、冶金巨頭聽說符真路有礦,立即派人過來考察,果然發現這裏礦藏豐富,銅、鐵、鉛、錫等礦藏都有,伊洛郡的翡翠和寶石,品相好、儲量大,可以製成高品質的珠寶。
李德裕的招商工作非常順利,大量的華人企業來到符真路開礦辦企業,李德裕還在同奈新城東北的臨港工業區,挑選了一片地方,用作堆放礦石和開辦冶金工廠。
隨著大量的華人企業的到來,李德裕也產生了一絲的隱憂,那就是如果華人企業的舉辦,勢必帶很多華人過來,這與朝廷嚴控華人到夷人地區的政策不符。朝廷本來規定華襄兩族都可以舉辦采礦和冶金,如果全部由華人舉辦,襄人勢必不滿,形成新的矛盾衝突。
李德裕認真思索了一番,找到了一個折衷的辦法,華人可以來符真路開辦采礦和冶金企業,但是隻有其高級管理人員和核心技術人員為華人,其他的人員必須雇傭襄人。這樣一來,華人可以來辦企業賺錢,襄人通過務工也能賺錢,就可以做到兩者兼顧。
李德裕將他的辦法跟元稹匯報,元稹覺得這個辦法有理,但是仔細一想,覺得也有些問題。
元稹說道:“你的辦法在冶金行業還可以,因為冶金企業都在城市,襄人多些,但是在采礦業就不行,就比如伊洛郡帕敢鎮的翡翠礦,都是當地的夷人在開采,你這麽一搞,不是相當於砸了夷人的飯碗。而且大部分礦場在山區裏,有些襄人還未必願意過去當礦工。”
李德裕沒想到元稹考慮的挺細致,略微沉吟一陣說道:
“采礦業畢竟利潤豐厚,肯定要讓襄人分一杯羹,可以這樣,那些礦場的普通工人可以用夷人,但是薪資較高的普通管理和技術人員,則必須用襄人,這樣就可以做到華襄夷三族兼顧。”
元稹說:“先這樣執行吧,很多事情都是邊改革邊摸索,農業和商貿業你也想點辦法促進一下,這些都是我們符真路可以搞,又能見效的行業。”
李德裕說:“符真路這個地方,土地肥沃,盛產稻米,稻米不僅產量高,而且味道也好,我感覺有很大銷路,我看發展舂米行業也不錯,大米舂出來以後再出口到國內,也可以賺一些錢。”
元稹說:“搞舂米和糧食出口,倒也是一個辦法,但是舂米會用到機器,這不就和朝廷的政策相違背了?”
李德裕說:“雖說朝廷隻放開了采礦業和冶金業,但是我們符真路的米也不可能拉到國內去舂,卑職倒是有個想法,符真路一帶河流眾多,何不搞一些水磨房,用水力來舂米,如果用機器舂米的企業,就讓華人企業來辦。”
元稹說:“你這個想法倒是比較務實,華襄夷三族都可以參與,最後舂出來的米可以在同奈港匯集,運到國內去賣。”
李德裕說:“不光可以搞大米生意,這裏盛產椰子、榴蓮、芒果、山竹等水果,現在有了快船,可以拉過去到國內推銷一番,肯定會有些人愛吃,也可以給那些夷人種植戶增加收入。”
元稹說:“你說的對,夷人主要從事農業的居多,如果大米和水果好賣,也可以給他們帶來一些收入,對於穩定人心至關重要。”
元稹推出的允許在城市郊區買地的政策,原來以為很多夷人未必肯賣地,沒想到竟然推行的還算順利。
唐朝設立符真路以後,隆安府的夷人逐漸形成兩種心態。第一種認為唐朝實力強大,華襄兩族自然占優,夷人應該向他們多靠攏,謀求更高的發展機會。第二種則認為,夷人在隆安府地位低,在這裏生活很憋屈,想離開這裏。
抱有這兩種心態的人,都願意將土地賣掉。第一種心態夷人,賣了地以後,就可以享受優待政策,進城安置,在城內務工,掙得錢比種地多。
第二種心態的夷人,賣掉土地以後,反其道而行之,跑到遠離城市的純農村地區買地或者墾荒,和其他夷人一起生活,對華襄兩族眼不見為淨。
在隆安府,是嚴控夷人進城的,除了城內的土著居民,其他地方的夷人一律不得進城務工、居住,隻有拆遷或賣地給襄人的農民,才能安置在同奈新城的西北一帶,這樣就可以在城內務工。
雖然隆安府初期的用工數量有限,但是由於實行嚴格的限製政策,優先保障城內夷人的就業,所以進城的夷人隻要不挑不揀,找個工作不難。
襄人也是人各有誌,很多僚越人跟漢人的思想一樣,比較看重土地,總覺得買一些土地在手裏比較踏實。有些僚越人是公職或經商人員的家屬,來符真路後,除了種地別的也不會,反正這裏的農業賦稅低,種地也是一條出路,所以也有一些人選擇了買地種地。
僚越人長期和漢人融合的最好,所以漢人的種地技術早就學到了,僚越人種地的水平比當地的夷人水平高,產量也更高,引起了當地夷人的效仿。
久而久之,當地的夷人逐步也學會了僚越人的種地技術,紛紛買一些好的農具,用更好的耕作技術,夷人的糧食產量也上來了。
元稹憑著以前搞邊境隔離帶的經驗,開始強推路、郡的劃界和隔離工作。元稹首先抓路的路上劃界和隔離工作,元稹命人從蒼望城經茫乃城,到奇英城一線,以自然的山脈河流為主,最後確定了一條邊界線。
元稹又命人沿邊界設寬一裏的隔離帶,凡是隔離帶以內的居民按照身份遷移到邊界兩側,最後在蒼望、茫乃、奇英三個邊城以南的瑞古、猛拉、廣南作為符真路通往國內的出入口。
確定好全路1府14郡的邊界後,元稹也命人設置一個隔離帶,但是由於各郡之間有一些地方是農田,不可能搞大規模的隔離帶。
在郡的隔離帶上,盡量也是以山脈河流為主,遇到確實是農田的位置,由官府征地,挖斷道路,設置一個三丈寬的隔離帶,在隔離帶的一側挖溝,另一側種一些刺樹、荊棘,各郡之間隻保留幾個重要的出入路口,並派出人員盤查,所有進出的人員一律要出示證件。
元稹在全路保留了幾個較大的港口作為進出符真路的專用港,凡是需要出路的華襄人員,必須要提供出入境的護照,才能出港。在一些臨海的郡也保留一些進出郡的港口,出入郡的華人、襄人隻需出示身份牌,夷人則必須還要****。
元稹仿效當初邊境管控的經驗,也設立舉報製度,但凡發現並舉報私自越境的,給予舉報人一定的獎勵,對私自越境的人員則采取嚴厲的懲罰,確保所有人按照規則來出入路、郡。
各族百姓覺得,既然官府已經留了通道可以出入境,就沒必要非要冒險私自越境,不劃算。
夷人大部分都是農民,沒有出郡的需求,夷族商人可以將貨物賣給僚越人,由僚越人來進行跨郡貿易,也沒必要越境,路、郡的出入境措施逐步落實下來。
五月份,學政蔣文輝向元稹匯報開辦學校的準備情況。由於境內的漢人較少,也沒有入學的需求,所以當前就不辦漢人學校。
全路的襄人將近三十萬,其中隆安府有五萬多,平均每個郡城八九千人人,一個領一兩千人。
所以,計劃在每個領舉辦一個襄人小學,隻收一個班,在郡城、府城襄人較多的地方酌情增加。
在每個郡設一所初中,采取寄宿製,招收兩到三個班,隆安府作為首府,適當放寬比例,設三個初中。
在隆安府設立高中和中專各一所,招收全路的襄人學生,各招四個班;目前還不具備辦大學的條件,暫時不辦大學。
全路的夷人有八百多萬,而且夷人民族眾多,難以統一編寫教材,一般一個郡都有一個主體民族,所以夷人的教育由各郡來落實,路教育廳進行指導。
夷人落實雙語教育,一二年級學習夷文和數學,三年級開始加入漢語學習,由路教育廳編寫教學大綱,各郡教育局根據大綱編寫教材。
由於要教授漢語,所以無法在農村舉辦學校,在每個領城內舉辦兩到三所夷人小學,由漢語比較好的襄人擔任漢語教師。由於要學習三門課,比較耗時,小學的學製定為6年。
在每個領舉辦一所初中,招收有一定文化基礎的1315歲之間的夷人少年,前幾屆學學語、思想、數學、夷文等內容,特別是重點補漢語,待六年後小學生畢業,再按新的模式教學,初中的學製定為四年。
按照計劃,每個郡辦一所夷人的高中和中專,目前舉辦的條件不成熟,等初中生畢業後再舉辦,當前先集中精力辦好小學和初中。
匯報完,蔣文輝還帶元稹到同奈新城去視察給襄人舉辦的高中和中專。元稹沒想到這個蔣文輝還挺能幹,默默無聞的把工作都幹在前麵,在這麽短的時間就把襄夷兩族的學校搞起來。
由於為了趕工期,夷人地區的土地也便宜,所以同奈新城的大部分建築都是單層,加上聘請了大量的施工人員,所以房屋的建設速度比較快。元稹看到兩個學校的主體建築已經建好,處於收尾階段,7月下旬開學應該沒有問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