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7章 夷人管控

字數:5399   加入書籤

A+A-


    元稹又詢問學校的師資問題,蔣文輝也進行了匯報。襄人的高中和中專,隻能聘請漢人來做,由於國內的大學生還沒畢業,實際上隻能從國內聘請的一些中專畢業生來教,隻能先搞起來再說,等以後國內的大學生畢業後,新的教師全部聘請大學生擔任。
    蔣文輝還匯報,由於漢人數量比較少,所以夷人學校的教師以襄夷兩族為主,襄人學校的小學老師以襄族為主,初中以上才能聘請漢人教師,畢竟襄人要學漢語,漢人教的才會純正一些。
    元稹聽完,覺得萬事開頭難,蔣文輝能做到這個地步已經不錯了,先開好第一炮,把教育事業搞起來,特別是對於襄人,有了學校也解決了他們的後顧之憂,可以加快吸引他們過來。
    看完兩個學校,元稹又順道去總督衙門看一下,發現那裏也建的差不多了,也可以在七八月份搬過來。由於臨時擠在西貢城內,符真路的辦公場所極為有限,也沒法多招人,所有人都忙得半死。
    元稹想,等衙門修好了,辦公空間充足了,從華襄部隊的退役老兵那裏招一批人,再招一些有文化的人擔任文員,讓各個部門配齊人員,把符真路的架構全部搭建起來,
    元壽銘上次因為宗教改革遲緩,被元稹批了一通,這次搞夷人事務就不再磨嘰,當即率領民政廳的人開始幹起來。元壽銘認為夷人需要*****和身份牌的,主要是生活在城市裏的居民,因為這些人和華襄兩族臨近,需要區別身份,那些農村地區的都是夷人,不必急著辦。
    關於護照,既然華人的戶口都在國內,就讓他們回國內的戶口所在地去辦,目前華人都有身份牌先用著,要求他們必須在一年內利用回國的機會辦好護照。
    至於襄人、夷人的護照,隻有出入境的人才需要,有需要的就讓他們到各郡的民政局去申辦。
    製作護照、戶口本和身份牌,自然需要一些成本,元壽銘決定參照以前國內的價格,每本戶口本、護照,每個身份牌都各收五文錢的工本費。
    元壽銘思慮已定後,就跟元稹匯報此事,元稹聽了元壽銘的構想,覺得總體還算合理,但是一些細節還需要更改。
    元稹說:“在我們符真路的華人有兩大群體,一是類包括官員、駐軍、公職人員、教師等吃皇糧的,一類是商人、企業主、技術人員等來賺錢的。那些吃皇糧的在民政廳都有資料,可以由民政廳統一****,不必再跑回國內一趟,符真師的普通士兵服役滿三年就退役了,根本沒有出入境的需要,如果服役期間確有回國的,民政廳可以再臨時****。那些來賺錢的人,流動性性比較大,可以讓其在一年內回國內辦理。”
    元壽銘暗自佩服元稹想的周全,立即說:“元大人比較替公職人員考慮,省的他們再來回奔波一趟,卑職後麵就讓民政廳來給他們辦理。”
    元稹又說道:“那些襄人的身份證件,以後就正式歸到府、郡民政局辦理,夷人的身份證件就由領一級的民政台辦理。華襄兩族在這裏非官即商,五文錢不算大錢,但是對於一些夷人底層家庭,收入有限,一個家庭*****和身份牌就需要二十幾文錢,可以買五十多斤米,不是小數。你想想,在我們符真路,除了華襄兩族,剩下的肯定全部是夷族,那些拿不出證件的就按照夷人來處理。當然如果是華襄兩族丟失證件的,必須及時補辦,否則就禁止出郡,等辦理好證件再放行。”
    元壽銘領會了元稹的意思,說道:“夷人的身份證件全部按照申辦製,有要辦理的,就去領一級民政台去申辦,其他人不作強製。”
    元稹說:“夷人中擔任鄉長、村長的,還有經商要辦理營業執照的,肯定還是要*****和身份牌,不過這些人經濟條件好一些,****的錢對他們壓力不大。”
    元壽銘:“還有那些進城務工的也要辦理,方便清查身份,卑職建議夷人凡是涉及公職,或是進城務工,特別是在華襄企業務工的人員,全部都要辦理。”
    元稹說:“你說的對,這些重要人群和華襄兩族密切接觸,肯定要掌握其身份信息,必須要辦理。”
    元壽銘和元稹商議確定後,就開始發出通知,讓全路開始執行。
    在符真路賺錢的華人基本都有回國的機會,一年內辦理也比較合理,都逐步利用回國的機會***。襄人們凡是正式遷到符真路的,就到府、郡的民政局換成新的戶口本、身份牌,有出入路需要的就去***。
    夷人們則是根據自身情況決定,很多農村人都很少進城,感覺****、身份證用處不大,不願花那個錢,但是基層公職、教師肯定是要辦的,在城內經商的也要辦,那些在華襄企業務工的同樣要辦。
    各郡、領對夷人進城管控的不嚴,但是隆安府對進城的夷人管控的很嚴,凡是要進入城區的一律會檢查身份牌,隻有本地的原住民和拆遷、賣地的安置戶才能進城,其他地方和無證件的夷人,一律不得進城。
    元稹之所以對進入隆安府的夷人嚴格管控,當然也是受到馮慶業一番理論的啟發。元稹認為,在城區內華襄夷三族混雜,華襄兩族受到照顧,自然擁護朝廷,夷人總體吃虧,肯定心懷不滿。
    目前在大規模建設同奈新城,不管是現在的建築用工,還是後麵的工商企業用工,短期內都是有限的,必須隻能照顧重點人。
    隆安府有兩區四領,分別是同奈區、西貢區、頭頓領、邊和領、巴韋領、新安領,元稹決心在隆安府實行嚴格的人口管製措施,隆安府以外的夷人一律不得遷入隆安府。
    待同奈新城建成後,路、府兩級機構全部遷過去,襄人也全部遷過去,同奈區將作為以襄人為主的區,西貢區則作為夷人為主的區。
    以後,隆安府將重點發展同奈區,大規模吸引襄族過來安家置業,將同奈新城逐步建設成為一個大型的工商業城市。在同奈新城內隻允許兩種夷人居住,一是城內的原住民,二是政策內拆遷、賣地的安置戶,其他夷人一律不得進入。
    為了促進同奈新城發展,元稹在城內設立了隆安寶石交易中心,符真路轄區內開采的寶石、翡翠、玉石、瑪瑙等全部在這裏進行集中交易,賣到國內。
    同奈新城的碼頭建成以後,符真路的大米、水果、礦石等物資從這裏出口,進口布匹、瓷器、茶葉等物資,成為一個大型商貿中心。同奈新城還逐步建立起一批工商企業,大規模的建設仍在進行,催生持續的用工需求。
    元稹相信,隆安府作為符真路的中心城市,以後會像夏原一樣發展的越來越好,創造出越來越多的賺錢就業機會。這些賺錢就業機會,可以吸引大量的襄族過來發展,不僅可以給國內的漢人騰出空間,也可以強化朝廷對符真路的統治。
    同奈新城產生的賺錢和就業的機會,自然也要留出一部分給夷人,但是在城內居住的夷人享有就業優先權,隻有他們不夠才會從城外引進其他夷人。
    在城市裏經商、務工,肯定要比在農村種地好很多,能夠留在城內的夷人收入得到提升,自然就會比其他地方的夷人生活過得好很多。這些受到照顧夷人,自然就會珍惜自己的身份,不敢輕易反對官府,利於城市的繁榮穩定。
    元稹計劃,暫時先在隆安府實行,以後這種政策還要在郡城、領城推廣,把城市的居留權和就業機會留給服從官府的人。對於在城市內敢於對抗官府、尋釁滋事、偷搶犯罪的,懲辦後要逐出城市,趕到農村去,讓他們不再享受照顧。
    當然,以後隨著經濟的發展,用工的數量會越來越多,單靠本地人估計不夠,以後可以讓想進城的夷人申請,隻有那些身份證件齊全、無犯罪記錄、配合官府的夷人才會得到批準進城。
    符真路的兩個參議多羅敦和拉那烈善於觀察風向,看到符真路開始辦理夷人證件,立即帶著家人到民政廳要求*****和身份牌,民政廳考慮後,決定由同奈區民政台來統一辦理這些夷人王族降臣的身份證件。多羅敦幹脆將名字改成姓氏,又加了兩個字,稱為多羅敦和順,作為漢名,拉那烈也學著多羅敦,將漢名改為拉那烈多福。
    多羅敦和順與拉那烈多福覺得漢名太長,不如直接稱為和順、多福,其他漢官覺得這樣稱呼也好,平時就這樣叫他們,隻有在正式的場合才呼叫他們的全名。
    和順和多福覺得,正是由於自己眼光好,及時歸順唐朝才有了一個好的結果,所以準備讓自己未成年的子女都要上官府開辦的夷人學校。
    和順和多福發現一個問題,和順原來是直通王,多福是文單王,跟隆安當地人的語言都不一樣,孩子的教育該怎麽辦?
    兩人又跑到教育廳問一下才知道,教育廳考慮到隆安府情況比較特殊,所以就設置了兩類學校,一類是雙語教學,學習真臘語和漢語,一類是漢語教學,從一年級就直接教漢語,不教夷人語言。其中,雙語學校占七成,漢語學校占三成,各家可以根據自己的意願選擇學校。
    和順和多福都認為肯定是直接上漢語學校更好,從小就學漢語,漢語學的才會更好,以後進入公職和經商都有優勢,果斷決定報漢語學校。
    沒想到有的本地人也是這樣想,覺得直接上漢語學校更好一些,漢語學的好,未來前景自然更好。當然,也有一些本地人覺得自己既然屬於真臘族,就要學習真臘語,不能忘記自己本民族的文化,大部分還是讓自己的子女報雙語學校。
    蔣文輝讓各郡的教育局自己編寫夷人學校的教材、聘請教師、舉辦學校,可把各郡的教育局給愁壞了。學校選址還好,地方不難找,最多就是花錢重建,編寫教材和聘請老師都是難題。
    各個教育局抓了一幫襄人、夷人分別編寫漢夷教材,夷人教師比較好找,漢語教師比較難找,最後高薪聘請了一些漢語比較好的襄人來充任。
    小學相對好些,畢竟要等兩年後,才開始教漢語,中間有一個較長時間的準備過程。
    初中就難了,一上來就要教漢語,而且漢語還是重點,各郡的教育局八仙過海各顯神通,找了一些漢語比較好的襄人,總算湊夠了初中的漢語教師。
    夷人學校也是實行免費教育,但是由於經費和師資有限,所以招收的學生非常有限。一個領一般有五六萬人,但是隻開辦三所小學,一所初中,隆安府好一些,比例稍微放寬,但是競爭也比較激烈。
    當然,也有的夷人不屑於進官府開辦的學校,甚至繼續去上夷人自己開辦的私學,各地官府也不去阻止,省的都去擠公辦學校。
    和順和多福身份特殊,當然會受到照顧,幾個適齡的子女都順利進入漢語學校。進入7月下旬,符真路各地的夷人學校紛紛開學,能夠入學的夷人孩子,都高高興興的走進學校。
    開學後,教授夷語課的老師還好些,教授漢語的老師很難受,除了少量的老師通雙語,大部分襄人教師隻會漢語,不會夷人話,教學非常吃力。這些漢語教師隻能先寫出漢字,讓學生們跟著讀,至於意思,隻能是用手勢或物件、圖畫表示,反正是各用各的招,慢慢的讓夷人學生也懂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