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8章 建設巽他

字數:4530   加入書籤

A+A-


    相對於符真路的全麵開花,巽他路的馮慶業則還是集中精力去抓經濟,畢竟巽他路的底子薄,經濟基礎差,隻能多想點辦法,把經濟先發展起來,再搞其他。
    馮慶業受到朝廷政策的啟發,也開始重點發展采礦業和金屬冶煉,派出多支探礦隊伍,發現這裏的煤礦比較豐富,鎳礦、錫礦、銅礦也不少,可以大規模的開發。馮慶業學習符真路,也派人到國內招商,吸引了一些企業過來發展,在文然新城還辟出發展產業的用地。
    馮慶業仔細分析以後,覺得巽他路的農業潛力更好,除了大米和熱帶水果之外,巽他路更盛產丁香、胡椒、豆蔻等幾種香料。這幾種調料作為調味品深受國內的喜愛,在國內的價格很高,如果開發起來,大規模向內地販運,將是一筆不菲的收入。
    馮慶業幹脆將古晉打造成巽他路的香料集散地,讓襄族商人到各地去收購,然後在文然新城的香料批發市場集中,國內的漢族商人直接到批發市場采購,而後運到國內加價轉賣。
    由於商路暢通了,運到內地的香料數量增多,價格比以前跌了一些,但是買的人更多了,總體還是有利可圖,販運量依然在穩步增加。
    在宗教上,馮慶業認為巽他一帶以婆羅門教、佛教、原始宗教為主,並不反對官府,宗教改革沒必要搞得太激進,隻是從內地招引一些和尚道士,給他們一些資助,辦了一些寺廟和道觀,讓他們弘道傳教。
    在教育上,馮慶業覺得南洋群島發展落後、民族眾多,很多民族都還沒有文字,有些地方一個島一種語言,相互差異極大,談何教育?
    馮慶業讓學政黃光明先把巽他路各地的語言文字摸清楚,沒有文字的夷人民族還要幫他們創造文字,發音也要規範,以後大體也是實行雙語教學。計劃在元和19年在基礎好的爪哇、蘇門答臘等地先開辦一批夷人學校,落後的地方待準備到位再辦學校。
    在執行夷人事務上,馮慶業完全按照朝廷的要求執行,給各郡劃清邊界,建立隔離帶,設立一些出入通道。由於巽他路多島嶼,所以馮慶業將重點放在港口的管控上,所有要跨路、跨郡的船隻必須在指定的港口進出。
    在辦理華襄夷三族的身份證件上,馮慶業也和元稹的思路相似,采取了一些變通措施,給有需要的人辦理。
    由於古晉原本就是一個小城,人口不足一萬,古晉周圍屬於熱帶雨林氣候,原住民不多,征地雖然容易了,但是逐漸出現了勞動力不足的情況。
    作為當初向李純建言夷人問題解決之道的人,馮慶業深諳人口引進和控製的重要性,馮慶業一方麵大規模引進國內的駱甌人,一方麵則大力吸引南洋各地的晉襄人。
    早期有一些來南洋發展的漢人,由於來的早,很多人和當地融合了,有的人甚至和當地的人通婚,還有的幹脆說起夷人語言。
    為了能夠區分晉襄人,馮慶業讓各郡的民政局全力處理此事,凡是自稱漢人後裔,想加入晉襄人的居民,必須到各郡民政局進行甄別。
    各郡民政局的甄別標準也不複雜,一是要求申報人講出自己祖先在國內的籍貫,二是當麵說出一段漢語,哪怕是方言都可以。
    兩條標準中,第一條可以編,第二條就沒辦法了,會說漢語當場就能說,不會說的也沒法臨時編出來。有一些人現場通過了測試,歡天喜地地去辦理襄人戶口本和身份牌,有些人沒法通過測試,隻能悲戚的離開。
    馮慶業認為,確實也存在一些漢人,長期跟當地人通婚,血統逐步淡化,隻會說夷人語言。這些人喪失了很多華夏民族的特征,甚至跟夷人差不多,但是畢竟有那麽一些華夏的血統,馮慶業還是想辦法要予以照顧一下。
    馮慶業向各郡發出通知,要求在甄別晉襄人時,那些未能通過測試的人,但凡有一點華人血統,如果有其他晉襄人的推薦作保,可以劃為洛夷族。洛從古都洛陽之名而來,說明這些人雖是夷人,但是與華夏還是有一絲聯係,算是夷人中與華夏比較親近的。
    凡是劃為洛夷族的人,辦理好戶口本和身份牌以後,會有一項特權,那就是進城不受限製。隻要本人有意願,包括古晉府在內,進城落戶、務工都可以,經商、務工全部比其他夷人優先。
    馮慶業的這個政策出來以後,不管是晉襄族,還是洛夷族都紛紛向古晉和其他郡城湧來,畢竟中心城市發展的機會更多。
    馮慶業認為,巽他路雖然基礎差,但是資源豐富,隻要肯開發,經濟肯定能發展起來,古晉府也會發展成一個較大的城市。
    古晉府除了本地人之外,隻引進駱甌人、晉襄人、洛夷人,其他夷人一概不得進來。馮慶業覺得,古晉周邊的夷人非常落後,原本就沒什麽文化,數量也不多,不值得再專門為他們再搞什麽文字。
    既然古晉府招引來大量的晉襄人、洛夷人,晉襄人按照襄人標準用漢語教學自不必說,洛夷人也全部用漢語教學,不能再繼續說夷話、用夷文,要反向同化過來。
    古晉本地夷人數量不多,也就一起跟著漢語教學,如果不想學也行,學位本來就緊張,可以多讓點給洛夷人。
    馮慶業發現,古晉周邊非常適合種植胡椒,胡椒在國內屬於高端調味品,就發動本地人和新遷來的人種植。馮慶業還鼓勵人們種植水稻、西米、椰子等作物,要把這個蠻荒之地發展起來。
    由於加裏曼丹島地廣人稀,所以新來的人不用買地,看到哪裏條件好,直接砍一片樹林燒掉,然後就可以直接耕種。
    由於文然新城地多,所以基本上都是一層建築,新城的建設速度很快,在元和18年8月,馮慶業帶著屬員正式遷入文然新城的官衙內,再也不用擠在古晉小城裏了。
    馮慶業決定,文然新城改為文然區,古晉舊城改為晉西區,以後重點發展文然區,待城市規模壯大,可以再增加新的區。
    文然區成立後,成為巽他路的礦石集散和金屬冶煉中心,水果和稻米也在這裏匯集,交易非常繁忙。
    文然區最出名的莫過於其香料交易市場,這裏的香料品種多,數量大,質量好,深受國內的喜愛,大量的商人在這裏交易,熱鬧非凡。古晉的香料交易市場和隆安的寶石交易市場成為南洋一帶的兩個明星市場,甚至引起了朝廷的注意。
    安汶郡太守柯金石就任以後,發現麵臨和汪雨廷當初遇到的同樣問題,那就是安汶一帶太原始落後了,安汶甚至更偏僻、更落後。
    安汶郡成立的晚半年,柯金石幹脆就直接抄汪雨廷的作業,也向馮慶業要求允許來安汶的襄人可以免稅五年,馮慶業也覺得安汶太落後,開始就答應先試點一年。
    柯金石招徠一些駱甌人過來以後,這些駱甌人發現當地盛產丁香,丁香也是一種香料,在國內價格很高。這些襄人先是在安汶島大量種植,後麵又找夷人收購,可惜那些夷人都是原始部落,不懂耕種。
    有些駱甌人幹脆就占據一大片地,然後教當地的夷人種植,丁香是當地的作物,夷人隻需按照駱甌人教的辦法耕種,就可以提高產量。
    安汶郡的夷人原來都是原始部落,駱甌人隨便給他們一點糧食和物品,他們就願意用丁香來換。這些來安汶的駱甌人或是自己種,或是向夷人采購,然後再賣出去,都是獲利頗豐。
    也就半年時間,那些早期來安汶的駱甌人一個個賺的盆滿缽滿,立即引來更多的駱甌人前來安汶郡。
    馮慶業一看安汶的襄人靠種植、販賣丁香賺了大錢,居然還免稅,路的財政損失太大,立即就不幹了,要求立即取消免稅措施。經過柯金石的哀求,馮慶業最後答應將免稅期縮短為兩年,到了第三年必須開始交稅。
    由於安汶的襄人不能將丁香直接賣到國內,就隻能用船運到古晉的香料交易市場,跟華族商人交易,由華商賣到國內,販運環節的利潤襄人拿,批發到國內的利潤華商拿。
    其實,這也是李純有意為之,盡管他減少華人去夷人地區,但是把重要賺錢的行業全部給華人,冶金業、采礦業自不必說,光是跨路大宗貿易,就讓不少華商賺得盆滿缽滿。
    他們在幾個大城市不動,就有襄人把收購好的貨物送上門來,然後往國內一倒手,就可以賺錢。由於襄人不得出路,遠程大宗貿易,實質上被華商壟斷了。
    其他幾個郡,看安汶郡靠種植、販賣丁香賺了大錢,也開始引進種植丁香。由於丁香的種植量增加,丁香的價格逐步下降,沒有初期那麽暴利了,但是仍有利可圖。
    安汶畢竟是丁香的原產地,質量會更好一些,賣的也更好,成為當地的支柱產業。靠著丁香帶來的機遇,安汶島上的安汶城也發展起來了,成為馬魯古群島、帝汶島及其周邊島嶼的中心城市。
    安汶以東就屬於更加荒蠻的澳洲區域,朝廷命巽他路在安汶以東的海域劃出了一道隔離線,嚴禁安汶人向東越過這個隔離線,一旦發現進行嚴懲。
    為了落實隔離措施,巽他路命駐守安汶的駱甌團,定期派人乘船在隔離線附近的海域巡邏,防止有人越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