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9章 環球航行

字數:5709   加入書籤

A+A-


    李藩首先回答:“幾千年來,人們都說天圓地方,那就說明這個世界還是有邊際的,隻是我們沒有發現而已。”
    敖天潤則說:“這麽多年過去了,人們到過很多地方,從來就沒有發現邊際在哪裏,說明世界根本就沒有邊際。”
    其他幾個人則是麵麵相覷,不知道該怎麽回答。
    李純道:“也有一種可能,我們生活的這個世界是圓形的,人們走著走著又走回來了,所以無法發現邊際。”
    李藩說:“陛下這個思路倒是新奇,沒準還真有這個可能。”
    敖天潤快人快語:“到底是怎麽樣的,坐船跑一圈不就知道了嗎?”
    李純道:“對,讓你們過來,就是要繞著這個世界跑一圈,到底世界是什麽樣的,一探便知。”
    農水部的員外郎謹慎地說:“不知陛下給我們都分配什麽任務?”
    李純道:“這次派你們出去,不光是看看世界是什麽樣的,還要完成幾個重要的任務。
    其中軍事部的任務是,發現從天竺到達歐洲西部的海上路線,可以讓唐軍從海路進攻法蘭克等國。農水部的任務是沿途查看各種植物,隻要這些植物對人類有用,就把種子搜集過來,就像當年張騫帶回葡萄、苜蓿等作物的種子一樣。
    工商部此行重點是尋找一種植物,這種植物的樹皮割開後,可以流出一種乳白色的粘液,粘液風幹以後就是橡膠,橡膠可以作為車胎,車輪有車胎以後,車子行駛的更加平穩,沿途也可以查看一下海上的商路。
    外事務部重點看一下沿途的風土人情、山川地理,既可以豐富人們的地理知識,也可以為以後的遠征做些準備。”
    李純說了一堆,幾個人員基本是搞清楚基本任務了。
    敖天潤又問:“陛下,這個路線怎麽走,我們萬一走不回來怎麽辦。”
    李純笑道:“怎麽可能走不回來,從國內往西南方向走,可以一直到馬六甲海峽,再往西可以到達天竺南部的錫蘭島,這段路你們估計都清楚。
    從錫蘭往正西方向一直走,有一段較長的海路,所以你們要在錫蘭帶足燃料、淡水和食物。往西最終會到達一片大陸,那裏就是非洲,這段路有一些人也知道。
    繼續沿著海岸線一直往南,會到達一個海角,繞過海角以後再沿著海岸線往北走,非洲的居民都是黑人,往北過很長一段都是沙漠的海岸,後麵到達的地方,人膚色又變白,和大食人差不多。
    其實,那裏就是從大食中分裂出來的伊德利斯,伊德利斯位於非洲的西北部,黑衣大食的埃及位於非洲的東北部。”
    外事部的員外郎說:“陛下這一說,微臣清楚了,原來埃及南邊是一塊很大的大陸。”
    李純笑了一下:“外事部的人對周邊的情況比較熟悉,反應比較快,一下子就明白過來了,側麵印證世界是有邊的,隻是我們沒有到達。”
    軍事部的員外郎說:“那個伊德利斯正是我們第三波要打的地方,是不是按照剛才陛下說的路線就可以從海上打過去?”
    李純點點頭:“對,你們軍事部的任務就是要找到伊德利斯西麵的一片群島,那裏又叫加納利群島,離大陸不遠,到時候我們的部隊可以在那裏搞個基地,部隊就在那裏集結,去進攻伊德利斯、白衣大食、英格蘭等地,最後打法蘭克。”
    軍事部的員外郎又問:“那微臣帶著軍事部的人去了加納利群島,還要跟其他人繼續前進嗎?”
    李純道:“不用了,你帶人發現加納利群島以後,可以在周邊偵查一番,然後就原路返回,沿途找幾個可以補給的地點,這樣部隊和後續過去的襄人,沿途也有個補充水源和物資的地方。”
    敖天潤則問:“陛下,到了加納利群島以後我們其他人該怎麽走?”
    李純道:“你們在加納利群島務必要補充非常充分的水、食物和燃料,然後一直往西行駛,要走很遠的海路,會行駛到一個新的大陸,那裏位於極西之地,權且稱作大西洲。
    由於那裏離其他大陸很遠,所以有很多植物都是大唐沒有的,朕所說的橡膠樹,就在那裏。工商部和農水部的人,一定要認真搜集各種有用植物的種子然後沿著大西洲的海岸線往南行駛,一直行駛到最南邊。
    經過一個海角,再往北行駛,然後找一個地方再補充充分的水、食物和燃料。再往西北方向行駛,這段海路更加漫長,走過這段海路就可以回到大唐或者南洋一帶。”
    李藩有點驚奇地問:“陛下,你對這個路線怎麽那麽清楚,難道陛下曾經去過大西洲?”
    李純感覺自己有點說漏嘴了,趕忙說:“朕哪裏去過,隻是以前在一本古書上有提到過大西洲,故而知道一些,他們這次可以去現場驗證一下。”
    工商部的員外郎說:“陛下所說的非洲,大西洲,我們都沒去過,那裏都生活著什麽樣的人,會不會有危險。”
    李純道:“朕以前提到過,那裏生活的都是落後的野蠻人,隻要你們不去內陸招惹他們,不會有什麽危險。”
    敖天潤則說:“就是一群野蠻人而已,我們禦林軍的護衛船,有槍有炮,怕他個球,不行就揍他。”
    李純最後說:“雖然現在蒸汽輪船速度快了不少,這一圈下來短則半年,長則一年,由樞密院出錢,給參加的人員發點補貼,調動一下大家的積極性。”
    李藩領旨以後,就帶著這些人下去準備,由禦林軍水軍團出五艘護衛船,其中敖天潤乘坐第一艘,帶著一眾兵將,作為為保衛力量,工商、農水、外事、軍事部的員外郎,各帶一幫人,各自乘坐一艘船,整個船隊由敖天潤統一指揮。
    李藩按照李純的意思,給每個參加遠航的人一筆賞錢,算是辛苦費。五日後,船隊就從夏原出發,然後沿著淮河、大運河,從長江口入海,一路向南進發。
    前麵一直到馬六甲的路線,大家都很熟悉,走的比較順利,從馬六甲到錫蘭,外事部的人也還熟悉,但是從錫蘭到非洲,大家就開始陌生了,隻能靠著司南,按照李純所說的大體方向,開始了艱苦卓絕的航行。
    環球船隊出發以後,前線的戰事還算順利,李純就沒有過多的操心,反而是家事上出現了重大變故。
    李恒被立為太子之後,喜歡玩樂的習性並沒有改變,經常縱情於聲色犬馬之中,尤其癡迷於打馬球,其兄李惲也開始墮落,沉迷上了蹴鞠,哥倆各玩各的,成了一對活寶。
    到了元和19年(公元824年),李恒已經29歲,依然沒有一個正經的樣子,帶著一群公子哥,整天吃喝玩樂,李純對他非常失望。李純其間也訓斥過李恒幾次,李恒短暫收斂一番,過了一段時間故態複萌,又是老樣子。
    李純整天忙於朝政,也沒有太多時間管幾個兒子,索性由他們去。目前幾個成年的兒子都不太行,打算以後其他兒子成年,找到一個能幹的兒子再重新立為太子。
    當年四月,李恒又和一幫公子哥打馬球,沒想到所騎的馬受驚,將其掀於馬下,並踐踏到他的身上。李恒連傷帶嚇,生了重病,臥床不起。
    李純中間也去看望過兩次,也請太醫前來診治,但是效果不好,李恒的病情一直沒有起色。
    後麵李恒聽一個道士的蠱惑,認為服食仙丹不僅可以治好病,還能延年益壽,就讓道士大量煉丹,給其服食。李恒的身體本來就有傷病,丹藥裏的鉛、汞又含劇毒,李恒連續吃了大量丹藥以後,身體不但沒好,反而迅速惡化,最終在五月下旬暴斃。
    李純得知這個情況又悲又怒,一邊讓禮事部給李恒辦理後事,一邊命人將給李恒煉丹的道士捕殺,沉浸在喪子之痛中。
    李惲聽說李恒死了以後,不悲反喜,在自己的王府內敲鑼打鼓,以示慶祝。李恒聽說以後,將其痛斥一頓,將其禁足三個月,以示懲戒。
    大兒子李寧英年早逝,三兒子李恒不到三十也去世了,二兒子又如此荒誕,李純極為失望,心情抑鬱。其他大臣看到連續立了兩個太子,下場都不好,目前也沒有合適的人選,誰也不敢再提立太子的事。
    進入6月份,李純的心情依然低迷,在後麵的戰報中開始出現了較大的傷亡,第三路軍竟然有上千人被毒死,第六路軍竟然在巴格達一帶損失四五千人,李純開始後悔當初自己有些輕敵了。
    李純後麵聽說範希朝將第三路軍加強到黑衣大食方向,認為三路軍齊攻,應該可以拿下黑衣大食,但是幾個部隊連續作戰,勢必傷亡不小,就決定縮減作戰目標,僅將黑衣大食及其屬國拿下,暫緩進攻拜占庭,將其列入第三波進攻目標。
    既然張廣孝去了黑衣大食,南天竺目前由王之孝率部駐守,李純就調整了一下任命,由王之孝擔任朱達路總督,帕迦路由嚴秦暫時鎮守,待張廣孝結束在大食的征戰後再返回東天竺就任帕迦路總督。
    6月底,朝廷正式下旨,任命各路、郡的官員,人事部則任命了一批級別較低的華襄官員,這些官員待前方征戰結束以後,再分批到前方任職。
    李純認為,幾個路草創,很多人沒有在夷人地區任職的經驗,對很多事務沒有一個頭緒。第一批三個路當中,符真路的治理效果最好,其他路完全可以學習借鑒一下,省的後麵走彎路。
    反正後麵任命的官員,從國內赴任都要走海路,經符真路到達天竺及其以西。李純索性讓他們赴任時先去符真路的隆安府,由元稹等人介紹一下符真路的治理經驗,至少可以幫他們理出一個治理夷人的基本方法。
    元稹接到任務以後,非常得意,覺得這是朝廷對其執政能力認可的表現。但凡有來隆安府學習的高階官員,元稹都會詳細的介紹符真路抓族群、經濟、宗教、教育等方麵的經驗做法,說的是頭頭是道。
    元稹的介紹不免有些自誇的成分,但是也的確提供了一套治理夷人地區的完整思路,讓其他人有了學習借鑒的樣本。期間,李德裕也帶著一幫屬員,給一些低階的官員介紹經驗做法,符真路一時熱鬧非凡,聲名鵲起。
    此時,經過近兩年的建設,同奈新城已經初具規模,元稹帶著屬員也搬進了新的總督府,並適當又新招了一些人,符真路的整個架構算是完整的搭建起來。
    自從同奈新城開建以後,華襄兩族都紛紛遷過來,逐步積累的近十萬人口,前期主要是官員、公職人員和軍人,及其家屬,後續逐漸來了很多經商、辦廠、搞貿易的人員,整個新區逐漸熱鬧起來。
    有人來從事經濟活動,符真路自然就要抽稅,路本級逐漸就有了財政收入,便就有了造血能力。元稹利用這些錢繼續投入同奈新城建設,完善基礎設施,力圖把隆安府建設成為一個繁華的大都市。
    國內的僚越人,看到符真路的發展勢頭良好,襄人又享受一些特權,所以就依然源源不斷往符真路遷移。一時間,符真路的府城、郡城、領城都湧來不少僚越人,他們分別進入公職、從軍、經商、務工等,感覺日子確實比國內好。
    有人歡喜就有人憂,符真路的夷人發現華襄兩族享受不少特權,把好的位置和賺錢的機會占據大半,自然就有不少人心懷不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