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0章 同奈新城
字數:5097 加入書籤
元稹也發現了這種情況,但是他認為,要想吸引僚越人過來,自然要下點本錢,好處就那麽多,不可能到處撒胡椒麵。夷人心裏有些意見屬於正常,但是不要過分表露出來,更不能體現在行動上。
元稹在隆安府最核心的同奈區、西貢區,對夷人實行嚴格的管控措施,隻有本地人和拆遷安置戶可以留下,其他人一律不得遷入。同時,對這兩個區的夷人實行監督措施,一旦有犯罪記錄的,曾經和華襄兩族挑起矛盾的,一律驅逐出兩個區,隻有良民才能留下。
元稹對這些良民相對比較照顧,這些人隻要不逾越紅線,老實本分生活,可以在華襄兩族開辦的企業、商行就業,也可以在夷人聚居的地方開店、做生意,生活水平自然比其他地方好不少。
自從同奈新城建起來以後,華襄兩族基本遷到同奈新城居住,留在西貢的基本都是夷人。西貢的夷人,白天去同奈區上班、晚上再回去,一來一去也挺辛苦的,他們比較羨慕那些能夠留在同奈新城的夷人,生活比他們更富足、更方便。
而遠郊區的四個領的居民,則比較羨慕同奈區、西貢區的居民,因為他們可以去華襄企業就業,收入也高不少,比四個領的農民種地強多了。
同奈區和西貢區的夷人後麵發現自己的居留權非常重要,一旦犯罪或者主動跟華襄兩族發生衝突,就會被驅逐出去,居留和就業的特權就全部沒了,隻能去遠郊區受窮。
兩個區的夷人逐漸認識到,自己跟華襄兩族在一起,其實是沾光的,雖然地位低點,但是有實惠呀。隻要不挑不揀,找個工作還是比較容易的,收入穩定,生活舒適,比遠郊區四個領的居民強多了。
能夠留在同奈區的夷人無疑是最幸運的,有的是原住民,有的是附近的拆遷戶,這些人總共隻有一兩萬人。他們在同奈新城謀個差事非常容易,離家又近,收入是全路夷人最高的,小日子過得美滋滋的。
同奈區的夷人看到華襄兩族都是笑臉相迎,禮節周到,誰也不敢得罪這些菩薩,哪怕就是犯錯被罵上兩句,也是嘿嘿應付過去。
一旦血性上來,非要爭個是非對錯,引出了大的衝突,不好意思,都要卷鋪蓋走人,被趕到遠郊區四個領,去追求所謂平等、自由的窮生活。
元稹感覺留下三個婆羅門大寺,還是有點礙眼,就想把他們也改成佛寺或道觀,就召李德裕過來商議此事。
李德裕也認為,繼續在隆安府留幾個婆羅門寺不妥,同意元稹的提議,但是覺得要把善後工作做好,不能引發矛盾。
李德裕說:“下官認為,把這三個婆羅門寺取消完全可行,但是也要照顧一下寺內的人員,不能讓他們感覺受了虧待。”
元稹說:“我也想好了,每人給他們發一筆遣散費,允許他們留在同奈區,官府幫他們找個保底的工作,做生意也行。”
李德裕說:“現在夷人要留在同奈區非常難,這已經是對他們很大的照顧了,人生在世,無非是為了更好的生活,官府又幫他們解決後顧之憂,應該沒什麽大問題。”
元稹說:“有的人想法不一樣,為了啥信仰的要死要活的,未必所有人都接受這個條件。”
李德裕說:“下官認為,婆羅門教隻要不反對官府就好,沒必要徹底禁掉,下官建議,在城市內全麵推行佛道兩教,在農村的純夷人地區,就讓他們自己選擇宗教信仰,核心是不能反對官府。”
元稹說:“你說的也有道理,官府在農村的力量比較薄弱,要想徹底禁掉也比較麻煩,隻要他們不反對官府,單純的隻是宗教信仰,就各依本心吧。”
李德裕說:“既然大人這樣說,下官認為對那三個婆羅門寺,可以采取兩個辦法,願意留在同奈區的,就按照大人說的辦法來,如果仍然堅持做婆羅門教僧侶的,可以讓他們去農村的婆羅門寺院。”
元稹說:“可以,無論去留,我都讓民政廳發給他們一筆錢,算是補償,空出來的這三個寺院你看該怎麽處置?”
李德裕說:“目前國內佛道兩教來了不少人來傳教,也要有個妥善的安置,這三個寺院有兩個靠近同奈區這邊,一個比較遠,下官建議,靠近同奈區的兩個寺院一個改為佛寺,一個改為道觀,比較遠的那個就交給當地有名望的佛教人員,作為夷人信佛人員的去處。”
元稹說:“當年真臘、林邑從天竺引進婆羅門教的時候,也是為了鞏固王權的需要,現在舊的王權倒了,很多百姓的觀念也改變了,大量夷人改信佛教,不過此處的佛教為小乘佛教,與國內的大乘佛教有所不同。”
李德裕說:“宗教這個事,各有各的理,爭了上千年也沒有一個定論,下官建議我們還是聚焦於經濟發展。目前各級的城市建設,都需要大量的磚瓦、砂石、水泥,磚瓦砂石還好說,可以在本地解決,水泥隻有國內企業才生產,運過來費用很高,導致建築成本很高,下官建議在本地也開幾家水泥廠。”
元稹說:“你說的對,目前符真路處於大規模的建設時期,在本地建水泥廠,可以降低建設成本,也可以形成新的產業,有利於本地經濟發展,我明天就可以寫奏折,就是不知皇帝會不會答應?”
李德裕說:“當初皇上同意各路可以搞金屬冶煉業,主要是金屬冶煉耗費很多煤炭,又有汙染,水泥企業也屬於高耗能企業,也有汙染,想必皇上能夠批準。”
兩人議定以後,又在五人政務會上過了一遍,就開始正式實施,由元稹親自負責爭取水泥、建材產業的事,李德裕負責三個婆羅門寺的改遷。
李德裕逐個到三個寺廟走訪,做解釋與勸導工作,也順便摸摸他們心中的底數,防止有大的反彈,畢竟這幾個婆羅門大寺影響力較大,李德裕還是想柔和地解決此事。
李德裕走訪發現,三個寺的僧侶有三種心態,一些相對年輕的,認為可以留在同奈區,就業賺錢都不錯,就很讚同第一種方案;有一些則堅持自己的信仰,傾向於拿錢走人,回到純夷人地區,繼續做婆羅門僧侶,還有一些年齡很大的僧侶,兩個都不想選,就想著官府能夠給個妥善的後路,讓他們能夠安度晚年。
李德裕覺得要求的都不過分,就按照三種辦法進行安置,所有人都發一筆遣散費。願意留下的,官府在同奈新城西北角辟了一塊地方,讓他們還俗安家落戶。想走的就簡單了,直接拿錢走人,寺院裏經卷、法器也可以帶走。年齡大又不想走的,就格外照顧一下,也跟第一類人安置在一起,但是每月發點養老金,算是照顧。
婆羅門僧侶離開以後,李德裕請來國內過來傳教的佛道兩教人員,按照他們的要求,將其中的兩個寺院改造一下,分別改成了佛寺和道觀,成為隆安府華襄兩族佛道信眾的去處。
第三個寺廟則交給了比較有名望的夷人和尚,由他在夷人中募捐一筆錢,並主持寺院的改造,最後成為當地小乘佛教信眾的重要寺廟。
沒有想到的是,這些安置在同奈區的僧侶,成為最後一批得以能夠留在同奈區的夷人,後麵符真路在同奈區隻引進襄人,還有必要的華人,不再讓任何新的夷人到同奈區居住。
後麵,同奈區以外的拆遷戶、或者賣地給襄人的夷人,隻能安置在西貢區。就連西貢區對夷人也開始嚴控,遠郊區的四個領當中,每年隻有極少數人才能有幸遷入西貢區。
元稹和李德裕認為,盡管新城在發展,但是能夠創造的商機和就業就會是有限的,自然傾向於分給華襄兩族。
由於朝廷嚴控華人到夷人地區,除了公職、軍人、教師隊伍之外,能來的主要是辦企業、高級管理、核心技術、大宗貿易的人員。因此,在符真路的華人,主要存在於府城、郡城,都是當地的金字塔頂尖人物,他們非富即貴,成為令人仰慕的對象。
元稹為了給襄人增加就業機會,除了按照分權模式,給了襄人大量的公職、軍人、教師崗位,還規定華襄兩族舉辦的企業、商行必須優先使用襄人,隻有襄人不夠或者襄人不願幹的崗位,才能招收夷人。
同奈新城的華人聚居區挨著政務區,這兩個區域是城市的核心區,也是安保等級最高的區域。這兩個區采取封閉式管理,周圍砌上高牆,留幾個重要的進出口,隻允許華人和襄人進入,其中襄人還必須手持證件。
符真路所有的公職都是華人擔任,但是隆安府普通公職是留給襄人的,所以這些襄人可以手持工作證,進出政務區。
那些華人家庭都比較富裕,自然要雇一些保姆、家丁、馬夫之類的人員,由於隻能雇傭襄人,所以開的薪水會高一些,這些人也可以辦理專門的出入證,進出華人居住區。
在隆安府,夷人要辦理的事項基本都在各鄉、坊辦理,最多到區、領一級就可以完成。區、領一級需要到政務區中的路、府衙門辦事的,襄人公職人員拿著工作證,才能進入政務區。
至於華人生活區中,除了那些雇傭的人員之外,其他襄人要進去,門衛都會攔住,隻有華人過來領人才能進入。
能到華人那裏從事家政,或者在華人企業、商行就業的襄人待遇都很好,所以襄人都積極往華人雇主那裏應聘。
華人能夠雇傭的襄人畢竟有限,不過在同奈區全麵實行襄人稅率減半的政策,所以其他人就靠著政策優勢開店、做買賣,出路也不錯。
城市也需要一些從事體力活、服務員、打掃衛生的人員,兩個區的大部分夷人隻能從事相對低端一些的職業。當然,基層也需要一些夷人公職人員,還有一些夷人從教、從醫的,這些都屬於夷人中的精英人員。
元稹後來順利爭取到政策,朝廷允許水泥行業開放給各路,但是隻能由華人過去舉辦。元稹發現隆安府東部的邊和、頭頓兩個領有些山區產石灰石,就引進一些華人企業過來辦了好幾家水泥廠。其他各郡看到機會,也尋找合適的地方,吸引華人去辦水泥廠。
適合建水泥廠的地方都遠離城區,就幾個華人充當高級管理和技術人員,其他崗位就需要按照政策,雇傭襄人來幹,但是有些體力活襄人也不想幹,就隻能放開給夷人。
邊和、頭頓兩個領的夷人由於沒法進城,隻能是以種地為生,收入微薄,這下看到家門口也有了就業機會,都爭著搶著來報名。廠方一下子看到來了那麽多人,不知道該招誰才好,一下子僵持起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