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2章 帕迦建路
字數:5579 加入書籤
王樹坤清楚,按照朝廷的原則,路一級的首府未來將以襄人為主,一般都會避開夷人眾多的大城市,選擇位置優越的地方重新建設。豪拉城較小,新城建設需要時間,目前的帕迦路也要有個臨時的落腳地。
王樹坤決定自己帶著帕迦路的屬員和帕迦師暫時在華氏城落腳,由布政使褚懷亮帶著建設廳的人員先行抵達豪拉城一帶,選擇合適的位置建設新城,待新城建起來,所有人員再搬過去。
所謂官大一級壓死人,褚懷亮也隻得服從這個安排,帶著建設廳的人員乘船到豪拉一帶選擇合適的建城位置。
褚懷亮帶人在豪拉周邊轉了一圈,發現在豪拉以南的霍爾迪亞條件較好,這裏位於一條大河的入海口,適合修建大型碼頭,周邊地形平坦、土地肥沃,又位於全路的中心地帶,非常適合作為路的首府。
褚懷亮覺得此處的雨季剛過,正是建城的好機會,事不宜遲,當即就帶人開始大幹起來,防止時間耽誤到下一輪雨季的到來。
褚懷亮認為,兩個雨季之間隻有半年多的時間適合施工,幹脆來個短平快,先不修城牆,重點修主幹道和官衙、民房、軍營。在建築形式上,霍爾迪亞周邊都是農田、林地,征地成本不高,國內的水泥運過來成本很高,首期就先以單層建築為主,保證半年左右就能建成入住。
令褚懷亮欣慰的是,朝廷將原在江淮一帶為奴的扶桑人,全部運到霍爾迪亞一帶,給他作為築城的勞動力。有了這12萬人,褚懷亮就有了底氣,各個點位同時開建,築路、建房、修軍營,轟轟烈烈的幹起來。
褚懷亮知道,這些扶桑人已經廢除奴籍,所以就給他們開出較高的報酬,還承諾新城建好以後,這些人可以優先留在新城,所建的房子也有他們一份,以後他們就是這裏的新主人。
這些扶桑人長期為奴,已經感覺到沒什麽希望了,沒想到朝廷信守承諾,八年以後就將他們釋放,後麵按照工人給他們待遇。這次朝廷把他們全部運到帕迦路築城,允諾築城結束以後,就將留在帕迦路,他們的親人也可以從扶桑道過來,和他們匯合。
這些扶桑人又聽褚懷亮說,所修築的城市也有他們一份,立即幹勁更足,每天高強度施工。這些扶桑人徹底怕了,好不容易獲得自由之身,唯恐自己再忤逆漢人官員再次倒黴,所以都積極表現。
褚懷亮一邊築城,一邊想,新的首府肯定不能用天竺的舊稱,應該起個名字。褚懷亮記得,貞觀年間太宗皇帝曾派王玄策出使天竺,在東天竺一帶幹出一番大事跡,幹脆就將首府命名為玄策府。
玄策府北部的豪拉舊城可以改為豪拉區,作為天竺夷人的聚居地,玄策城南部新建的區,以招徠扶桑人為主,可稱為南桑區。褚懷亮將自己的想法寫成書信,讓人送給王樹坤,王樹坤也很支持他的看法,同意按照他的意見命名。
王樹坤在華氏城也在奔忙,由於張廣孝還在黑衣大食作戰,日常的事務隻能由他牽頭處理。當前最重要的事情是建立各級政權,好歹前期各地都留了一些扶桑團,建立了臨時政府,後麵各郡、領的官員可以很快到位,建立新的機構。
王樹坤認為,帕迦路的政權將以華襄兩族建立沒錯,但是華襄兩族初來乍到,對當地的情況並未完全熟悉。可以參照符真路的做法,各級可以任命一些配合度較好的天竺官員作為參議,配合各級施政。這些參議僅是臨時設置,待政權穩定以後,就逐步削減,給他們一筆養老金即可。
對於帕拉王拉伐羅納和其他幾個小王,王樹坤一個也不想用,將他們全部在華氏城軟禁起來,但是他們的成年子女、親屬,可以在寫下保證書後,獲得自由,以普通夷人的身份,在帕迦路過活。
朝廷在5月份就提前在扶桑道放出政策,首批往帕迦路遷移的扶桑人,以那12萬戰俘的扶桑家屬為主,鼓勵他們的家屬到帕迦路跟那些人團聚,全部會得到妥善安置。
扶桑人自第二波征戰開始以後,就不斷的關注前方的戰事,同時也不斷打聽襄人到夷人地區的待遇問題。漢人官員向他們介紹符真路和巽他路的襄人待遇情況,確認襄人到了夷人地區會有優待,絕對會比在國內好很多。
雖然經過八九年了,但是那些戰俘的家人、親屬依然思念他們,很多人認為,早去、晚去都是去,既然襄人在夷人地區待遇不錯,不如就第一批過去,早點和親人團聚。
那些下定決心要去帕迦路的扶桑人,在7月份就開始賣房賣地,處置家中無法帶走的資產、牲畜,帶著隨身物品,匯集到東昌府、長崎、鹿兒島等幾個重要的港口,在8月份就開始乘船往帕迦路方向行駛,在馬六甲作短暫停留,打聽前方的情況。
這些扶桑人一開始乘船抵達華氏城,後麵聽說他們的親人都在豪拉一帶築城,就又紛紛趕到豪拉一帶。這些扶桑人到豪拉以後,紛紛尋找自己的親人,找到以後紛紛抱頭痛哭,很多扶桑人忙著親熱敘舊,耽誤了築城。
褚懷亮也不好驅趕他們,最後他想了一番,覺得這些戰俘加上親人至少有三十萬,全部留在玄策府也不現實,於是做出決定,凡是家屬來的,無法繼續築城的,可以帶著家屬到各郡發展,家屬沒來的,繼續留在這裏築城。
這次來帕迦路的各郡、領的扶桑公職人員,很多都與這些戰俘及其家屬都多少有些關係。各領初期都需要有一些自己人護著,所以各領就派出人員,到南桑區招徠這些戰俘和家屬。每個郡都有一個扶桑團,也有很多扶桑公職人員,各郡也派人到南桑區招徠他們的熟人。
那些有出路的扶桑人就紛紛離去了,沒有出路的繼續留在這裏,最後大約走了7萬人,還剩5萬。褚懷亮於是又從當地的天竺人那裏征發一批民夫,挑選一批比較能幹的扶桑人作為工頭,帶著新來的天竺人跟著築城。
褚懷亮認為,玄策府也需要大量的扶桑人,不能讓各郡、領都搞走了。他後麵做出規定,剩下5萬人就不要走了,全部留在玄策府,玄策府的發展空間更好,而且現成建好房子,可以直接入住,比去各郡、領強。
剩下的扶桑人,大都是沒有什麽門路的,跟各郡、領的公職人員沒有什麽淵源,覺得在哪裏都是生活,首府的發展前景肯定比下麵的地方強一些,就留下安心築城。
過了一些時日,又陸續來了一些扶桑人的家屬、親人,褚懷亮就給他們安排一些後勤崗位,有的做飯,有的輔助幹一些輕活,保證來了就都能留下。
張廣孝在打完亞美尼亞後,率部回到巴格達,在那裏接到聖旨,得知自己被任命為帕迦路總督,部隊也被一分為二,一半改為瞿印師,要調到西天竺,一半改為閩海師,回到晉江大營。
張廣孝就帶著部隊乘船先抵達索木哈特,由副將董萬裏帶領瞿印師留在這裏,按照瞿印路的安排挑選駐地。張廣孝則和孟慶宇帶著剩下一半人員繼續出發,孟慶宇將張廣孝送到華氏城以後,帶領閩海師回到晉江。
張廣孝到達華氏城時,已經到了12月初,聽說王樹坤、褚懷亮都已經分頭幹了好幾個月,已經打下基本框架,心中感動不已,對他們兩個所做之事全部認可。
不久,朝廷又下來旨意,任命呂鴻基為帕迦路都統,任命儲郝東為帕迦師師長。在張廣孝回來前,新的兵員已經補充到位,全師達到了1.5萬人的員額。王樹坤安置了一批願意留下的退役的老兵進入帕迦路的公職,想回國的全部發放退役金,派船送回國內。
王樹坤向張廣孝匯報,整個帕迦路雖然麵積沒有符真路大,但是人口眾多,估計起碼有兩千萬,12個郡肯定不夠,建議再增加幾個。
張廣孝覺得增加太多財政也受不了,就又在當時沒有兼顧到的地方再增加三個郡,並對各郡的區域進行明確,具體設置為:
以原若來王國中北部為主體,向北略微延伸,設為若開郡,郡城設在實兌城。
吉大港周邊區域,向北延伸到曼尼普爾和特裏普拉,設為吉曼郡,以吉大港為郡城
在恒河與賈木納河交匯處以東地區設置孟加郡,以納幹傑為郡城,將納幹傑改為納傑城。
在恒河入海口西側區域設置博多郡,以庫爾納為郡城,將庫爾納改為庫納城。
在賈木納河與恒河交匯處以北區域,設置朗布郡,郡城設在博格拉,將博格拉改為博格城。
在賈木納河中遊一帶為迦摩縷波舊地,也稱為阿薩姆,合並梅加拉與那加蘭兩地,設為薩姆郡,以瑙貢為郡城。
在恒河下遊的戈爾貢周邊區域,北到喜馬拉雅山,古為鴛伽國之地,設為鴛伽郡,以戈爾貢為郡城,將戈爾貢改為戈貢城。
將華氏城周邊區域設為帕拉郡,以華氏城為郡城。
將瓦拉納西周邊區域,北到格爾納利河,設為江布郡,郡城設在瓦拉納西,將瓦拉納西改為瓦拉城。
將格爾納利河以北區域,直到喜馬拉雅山設為尼泊郡,郡城設在班西城(今印度與尼泊爾邊界以南)。
將玄策府以西地區設為坎德郡,郡城設在蘭契城。
將羯陵伽東部沿海地區設為羯陵郡,郡城設在科卡城。
將羯陵伽西部內陸地區設為奧薩郡,郡城設在鬆布爾,將鬆布爾改為鬆布城。
將切蒂斯中南部設為切蒂郡,郡城設在賴布爾,將賴布爾改為賴布城。
將切蒂斯北部和宋河上遊一帶設為格雅郡,郡城設在安加布爾,將安加布爾改為安加城。
這樣,全路設為1府15郡,布局更加合理,郡數也是各路較多的。
張廣孝派人將奏折送到朝廷後,朝廷批複了下來,但是也專門附帶批注,一個路最多隻能設置15個郡,以後不得再有增加。
這些事辦完後,就到了春節,張廣孝讓玄策府的築城活動停工十來天,將褚懷亮召回華氏城,加上按察使王樹坤、都統呂鴻基、學政譚江春,幾個人一起吃頓好的、喝點小酒,過個愉快的春節。
過完年,張廣孝讓已經到位的玄策府尹劉明才去負責玄策府築城的事宜,讓褚懷亮留下來大抓經濟,其他的教育、宗教、治安的事也都趕緊抓起來,盡快讓帕迦路步入正軌。
褚懷亮趕緊派人找找帕迦路的優勢,然後根據帕迦路的情況,再采取對策,並派人去國內招商。
這一找,發現帕迦路還有點優勢,在新成立的坎德郡(今賈坎德邦)一帶富含煤礦、鐵礦,可以發展采礦業冶鐵;在薩姆郡一帶非常適合茶葉生長,可以從國內引進紅茶種植;在恒河三角洲大片區域,生長著大量黃麻,非常適合發展麻紡織業;整個帕迦路土地肥沃,非常適合稻米等農作物生長,發展農業的潛力也很好。
褚懷亮找來工商廳的人再一合計,發現其他幾個產業好辦,但是發展麻紡織業不行,因為朝廷對國外的紡織業還沒放開,隻能把黃麻簡單加工一下,然後運到國內製作成織物。
褚懷亮沒辦法,隻能因陋就簡,先把冶鐵和茶葉兩個賺錢的項目先發展起來,黃麻和稻米隻能賺點小錢,順便在玄策府以西的山區,搞起一些水泥廠、砂石廠,助推玄策府的建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