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3章 懲治倭人
字數:5476 加入書籤
王樹坤負責宗教改革的事項,就派人到各地認真走訪了一番,發現這裏的佛教雖然開始衰落,但是帕迦路一帶畢竟是佛教的起源地,佛教仍然占據相對的優勢,聞名於世的那爛陀寺依然健在。
王樹坤認為,宗教事務不宜采取過於強硬的手段,也無需往裏麵投入太多的資金,官府做好鼓勵引導就好。
王樹坤在華襄兩族聚居的城市新建、改造了一批佛寺、道觀,在夷人地區則沒有采取大動作,唯一的就是隻允許佛道兩教新建、擴大寺廟,其他的宗教不得新建、擴大寺院,通過一種慢功夫來促進佛道兩教的發展。
當然,道教除了華襄兩族信一些,在天竺夷人裏麵根本推不開,隻有佛教的效果明顯一些。但是天竺的佛教和東土的佛教教義又有所不同,王樹坤也懶得較真,各個族群按照自己的教義去信仰吧。
張廣孝親自抓起各行政單位劃界和管控的事,北界和東界還好,都是大山,卡住幾個重要路口就好,西部、西南部與瞿印路、朱達路的邊界有好幾段是大片農田,如果把隔離帶搞得太寬就會征用大片農田,成本太高。
張廣孝最終決定在農田較多的路界定為三丈寬,郡界定為一丈寬,有山林河流的地方適當放寬。路、郡為了設置這些邊界,征地安置花了不少錢,還好朝廷有專項資金補貼,而且又是一次性工作,花幾個月就搞定了。
路、郡邊界設置以後,張廣孝就開始讓人嚴格控製出入口,特別是嚴控夷人出郡,不讓他們走出郡界。東天竺本來大都是帕拉王國及屬國的地麵,天竺人可以隨意走動,最多就是交一些過路費,現在突然不讓出郡,很多夷人意見大的很。
張廣孝不管夷人有多少意見,嚴格執行朝廷的政策,采取堅決限製的措施。有些地方的夷人不服,跟邊界管控的人員發生了衝突,張廣孝立即將帕迦師、襄人團、民兵營全部動員起來。誰敢闖關,就抓誰,誰敢發起群體反抗事件,就堅決鎮壓。
前後折騰了好幾個月,帕迦路的夷人發現反對毫無意義,影響比較大的就是一些商人,人數最多的農民群體影響不大,也就逐步接受了現實。
張廣孝認為,帕迦路的夷人眾多,人數達兩千萬之多,如果允許他們隨意走動串聯,一旦發生大規模的起義,僅憑目前的兵力將左支右絀。隻有將他們分割起來才行,一個郡也就一百多萬人口,即使大規模起事,集中一個師完全可以對付。
學政譚江春發現帕迦路的文化底蘊深厚,語言文字都很成熟,隻要再加入漢語就行,扶桑人的文化基礎也不錯,自信滿滿的開始籌辦襄夷學校,準備在元和20年7月份就開學。
都統呂鴻基的工作則相對輕鬆,嚴秦已經將境內掃蕩一遍,境內基本都太平了,後麵就是跟著張廣孝管控邊界投入了一些精力,後麵就逐步恢複平靜,各族都集中精力搞生產、忙賺錢去了。
扶桑人當初被唐軍強勢擊敗以後,幾乎快要認命,準備一直在扶桑道當順民。後麵,唐朝再次發動對外戰爭,並將扶桑人編入襄人團參戰,扶桑人的征服欲再次被激發出來。
12個參戰的扶桑團作戰勇猛,各自都立下了不小的戰功,其他扶桑人又開始膨脹起來,覺得自己又行了。當然,他們知道目前唐朝是華人主政,自然不敢造次,但是在天竺夷人麵前開始擺起譜來。
這些扶桑人以征服者自居,在帕迦夷人麵前耀武揚威,但凡遇到的夷人沒有及時禮讓,就是一頓嗬斥。
有的扶桑人好色,碰到漂亮的帕迦女性,還跑過去調戲幾下,嚇得帕迦婦女趕快跑。
有些夷人氣不過,還跟扶桑人爭執幾句,就被扶桑人一頓胖揍,後麵招來維持治安的扶桑人,自然也是偏向自己人。如果夷人吃虧,也就白吃了,如果扶桑人吃虧,惹事的夷人就要被抓起來問罪。
張廣孝在華氏城聽到、看到這些情況後,非常生氣,心想這到底是誰的地麵,怎麽輪到扶桑人充大頭起來,帕迦夷人搞不清楚,還以為扶桑人是老大!
張廣孝讓帕迦師抽調一些人,帶著證件,身著便裝,組成一些巡查小分隊。這些小分隊一旦發現扶桑人瞎擺譜、亂惹事,隨意欺辱帕迦夷人,上去就是幾耳光,再用漢語大罵一頓。
那些扶桑人一看對方這麽橫,說的又是漢語,自知惹不起,趕緊灰溜溜的離開,搞了一段時間後,那些喜歡顯擺亂來的扶桑人吃了不少虧,再也不敢張狂了。
張廣孝後麵又給各郡、領發出通知,讓他們嚴格約束扶桑人,不得隨意惹事,否則就抓起來嚴懲。經過整治,郡一級因為有漢人官員監督,扶桑人收斂很多,領一級都是扶桑人主政,有些扶桑人依然喜歡擺點小譜。
後麵扶桑人發現,張廣孝嚴抓邊界管理,給他們帶來一個福利,那就是夷人不得出郡,來的漢人又少,所有跨郡的貿易隻能扶桑人來做。由於襄人享受賦稅減半的政策,對扶桑人經商很有利,這些扶桑人開始顧不上擺譜,忙著做生意賺錢。
王之孝在第二波征服行動中,雖然遇到一些坎坷,總體來說還算順當,沒吃大虧。張廣孝率領第三路軍去了黑衣大食以後,朝廷就讓他暫時統管南天竺一帶,王之孝於是率軍離開賈爾納,轉移到靠海的阿瓦迪(欽奈附近)。
王之孝到了阿瓦迪不久,朝廷就正式任命他為朱達路總督,而定的首府正是阿瓦迪。王之孝也省的換地方了,就在阿瓦迪接待分配來朱達路的官員,雖忙卻頗為得意。
相應地,鎮南軍也被拆分為兩個師,由薑贏山帶著朱達師留在阿瓦迪,張舟則帶著安桂師回到海防大營。
王之孝對自己的老部下自然照顧,推薦薑贏山擔任朱達路都統,提拔佐軍吳煥成為朱達師長。朱達師的退役老兵,隻要有意願,王之孝全部招入路一級的公職隊伍中。
路一級設立好以後,各郡也要進行設置,王之孝與鳳岐山、厲廣榮商議後,計劃在全路設置14個郡。
將錫蘭島單獨設為錫蘭郡,以科倫坡為郡城,將科倫坡改為科倫城。
在高韋裏河下遊設置朱羅郡,郡城設在坦賈武爾,將坦賈武爾改為坦賈城。
在高韋裏河上遊設置高達郡,郡城設在埃羅德,將埃羅德改為埃羅城。
在朱羅王國西南部,包括馬爾代夫群島,設置喀拉郡,郡城設在科欽城。
在朱羅王國中部設置塔克郡,郡城設在班加羅爾,將班加羅爾改為班加城。
在塔克郡以北設置古蒂郡,以阿布達爾為郡城,將阿布達爾改為阿布城。
在朱羅王國西北部設置卡納郡,郡城設在洪貢德,將洪貢德改為貢德城。
在海得拉巴西部設置特倫郡,以海得拉巴為郡城,將海得拉巴改為海得城。
在海得拉巴東部沿海地區設置甘迪郡,郡城設在維傑亞瓦,將維傑亞瓦改為維傑城。
在安得拉東部一帶設置安得郡,郡城設在本內爾河入海口附近的內洛爾,將內洛爾改為內洛城。
在馬拉哈特西部沿海地區設置馬拉郡,以塔那城為郡城。
在馬拉哈特東部內陸地區設置哈特郡,以賈爾納為郡城,將賈爾納改為賈納城。
在訥爾黙達河下遊以南設置黙達郡,以焦布達為郡城,將焦布達改為焦達城。
訥爾黙達河上遊以南設置彭達郡,以那格浦爾為郡城,將那格浦爾改為格浦城。
朱達路1府14郡設置好以後,王之孝讓人送到朝廷,最終得到批準。
王之孝認為,自己能熬到正三品的總督,已經屬於祖墳冒青煙,沒必要再奮鬥了,在軍旅辛苦那麽多年,也該放鬆一下了。
王之孝將宗教的事務委托給按察使鳳岐山,將經濟的事務委托給布政使厲廣榮,將文化教育委托給學政歐正嶸,將邊界和治安委托給薑贏山,自己做起了甩手掌櫃。
王之孝長期在軍旅,對政務上的事不太懂,也不願去研究,遇到大事就召集幾個人開個會,按照多數人的意思通過一下,美名其曰發揚民主。
王之孝覺得首府肯定不能叫做阿瓦迪,名字不好聽,有人提出東晉的高僧法顯曾經來過南天竺,華夏又以德服人,建議將阿瓦迪改為顯德府。王之孝覺得這個名稱不錯,在五人政務會上提了一下,一致通過後就正式改名。
既然有了首府,肯定也要建設新城,招徠牂牁人過來,王之孝將此事也委托給布政使厲廣榮。
鳳岐山覺得朱達路除了錫蘭島,都是婆羅門教的天下,認為大規模搞宗教改革難度太大,隻是修了幾個寺廟、道觀,從國內引來一些僧人、道士,在華襄兩族傳播一下。
沒想到,從國內來的牂牁族大都信仰巫教,對佛道兩教興趣不大,漢人數量又少,所謂宗教改革隻剩下噱頭。
厲廣榮倒是想在經濟上大展拳腳,但是沒有發現朱達路有什麽優勢,找了一圈也沒有找到合適的產業,也就沒了動力,隻是派人從國內引進了為數不多的華人企業,然後就集中精力去修築顯德府去了。
薑贏山認為劃清邊界,又要征地又要安置,還要派出大量人員看守維持,覺得完全超出都統的職權,索性就讓各郡自己設置各郡的邊界,自己也不願過多卷入。
路一級的邊界還好辦,朱達路東北與帕迦路的邊界由張廣孝主動搞起來了,西北方向與瞿印路的邊界就是訥爾默達河,加上兩個路管控比較嚴,朱達路倒是省事了。
在內部郡的邊界方麵,各郡同樣也不願砸錢耗力,隻是沿著各郡的邊界挖條溝、種一排樹,就算有了邊界。從路到郡都存在一種麻痹大意、圖省事的心態,各郡隻是在形式上有了邊界。
朱達路的夷人利用官府管控不嚴的情況,私下在邊界開了不少隱蔽的通道,人員和貨物的往來基本不受影響。路、郡的官員多少也知道一些情況,但是覺得燒錢耗力在這個上麵意義不大,不願過多介入,為後麵的變故埋下了隱患。
按照朝廷的劃分,朱達路作為牂牁族的勢力範圍,朱達路自然就要大規模招徠牂牁人過來。
牂牁族主要生活在黔滇道的山區中,是西南各個蠻族的統稱,雖然名稱上將蠻字去掉了,但是牂牁族相對於其他襄族,在經濟和文化上都較為落後。
曆朝以來,對黔滇一帶統治比較薄弱,基本處於羈縻治理的模式。元和十年,柳宗元去了黔滇道以後,開始加強對牂牁族的教化,但是僅僅依靠幾年的時間,也很難讓一個民族有大幅度的變化。
來到朱達路的牂牁族,原來主要靠農業和狩獵為生,不善於經商,思想上還存在一些蠻性。在朱達路,牂牁族的稅負隻有夷人的一半,在經濟上本有優勢,但結果卻超出了預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