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5章 發現石油

字數:5480   加入書籤

A+A-


    在邊界設置方麵,韋處厚也很重視,由於北、西都是高山,南邊是大河,東麵帕迦路比較主動,路界倒是不用太費心。韋處厚將精力重點用在郡界的設置,各郡的邊界確定以後,嚴格采取隔離措施,控製人員的流動,嚴格貫徹夷人不得出郡的措施。
    剛開始,韋處厚也遇到了一些阻力,但是瞿印師來了以後,又有鎮羅軍坐鎮,韋處厚的底氣很足,采取強硬措施,又建立舉報製度,硬生生的把郡界建起來、嚴管控、隔來往,建立了瞿印路的權威。
    瞿印路招徠的主要是新羅道南部的百姓,韋處厚為了能夠多招徠一些人,專門派船去新羅南部的一些港口免費接人,還承諾給予很多優惠措施。
    那些新羅官兵和公職人員的家屬,率先過來,後麵又陸陸續續來了不少人,有效鞏固了朝廷在瞿印路的統治基礎。
    新羅人從事士、農、工、商、教等職業都沒有問題,不管是在公職,還是搞經濟,都是一把好手。他們認真做事,努力賺錢,踏實生活,在穩定地方、發展經濟方麵發揮了較好的作用。
    韋處厚總體對新羅人印象不錯,覺得他們能夠擺正心態,安心地發揮輔助角色,服從華夏族的管理,對待夷人也不會倨傲。
    但是新羅人有個毛病很不好,說話喜歡咋咋呼呼,有時候還喜歡吹牛皮說大話,後麵還因此鬧出了風波。
    韋處厚重點抓了恒納府和拉賈運河兩個大型工程,其他的沒有采取大的動作。韋處厚的觀點是,穩紮穩打,久久為功,一步步把瞿印路發展起來。
    雖然瞿印路從國內招引的華人企業有限,但是新羅人也善於經商,他們在瞿印路辦了一些小型工廠,開展商業貿易,也很好的活躍了當地的經濟。
    總之,瞿印路雖然總體平淡,但是發展穩健,沒有明顯的矛盾,各族相處融洽,處於良性發展的路徑上。
    李愬率軍從大不裏士回到巴格達後,認為黑衣大食已經基本蕩平,就派人去康城,將瀚海路的官員都接過來,一起到原定的首府巴士拉。
    不久朝廷就派人來傳達聖旨,送來的聖旨有兩個,一個是關於張廣孝和鎮海軍的,張廣孝升任帕迦路總督,部隊拆成兩個師,由於張廣孝在亞美尼亞還沒回來,使者就將聖旨交給李愬代為傳達。
    另一個聖旨是關於鎮西軍和瀚海路的,鎮西軍也拆成兩個師,一個為瀚海師,由副將孔文侃率領,留在瀚海路;一個為豫兗師,由副將陳弘嶺率領,回國到開封府駐紮。
    關於瀚海路,主要是明確其最終的範圍,瀚海路在原有基礎上再增加波斯、伊拉克和阿拉伯半島,聖旨裏還專門強調,要在波斯灣南北各設一個郡,全路共14個郡,就此固定。
    李愬的部隊已經占領了伊拉克和波斯,阿拉伯半島目前被吳元濟派的兩個羌戎團守著。正好,當時李愬派了兩個契胡團送戰俘,留在了蘇伊士運河,幹脆對調過來,自己的兩個契胡團分別駐守吉薩和亞丁,並將兩地設置為漢誌郡和薩巴郡。
    剩下的地方,在拉伊城設置波斯郡、在大不裏士設置拜疆郡、在巴格達設置兩河郡。
    波斯灣北麵要設一個郡,就隻能將伊斯法罕的那個團調走,波斯灣南岸都是沙漠,也搞不清為什麽要設一個郡。李愬當然不知道波斯灣一帶富含石油的事,無法猜到李純的用意,隻好執行。
    李愬命人找了一番,在設拉子正南方向找到一個沿海小城坎甘,此處位於波斯灣北岸的中部,也有港口優勢,此處曾是古米底王國的地域,就設為米底郡。
    波斯灣南岸到處都是沙漠,不好找,最終在阿曼的北部找到一個小城凱勒巴,此處有些降雨,可滿足用水需求,而且離波斯灣出口不遠,也有港口優勢,李愬聯想到先前的巴林島,與阿曼的名字結合,就將此處命名為巴曼郡。
    吳元濟那邊也收到了聖旨,聖意難違,吳元濟爽快的將兩個羌戎團召回,讓兩個契胡團返回,分別駐守吉薩、亞丁。
    處理好幾件事以後,李愬又開始回憶起第一次巴格達之戰的慘景,為那些死去的將士們難過。朝廷雖然後麵給他們發了豐厚的撫恤金,還給時宏遠追封爵位,但是斯人已逝,又怎是名利所能挽回的。
    不久,呂元膺等人也抵達巴格達,呂元膺建議,巴士拉目前城市規模比較小,修建新城也需要時間,暫時將瀚海路總督府設在巴格達,待巴士拉新城建好以後,再搬過去。
    布政使楊文廣主動請纓,要去巴士拉修建新城,並建議將巴士拉改為宏威府,意為宏大而有威勢。李愬覺得這個名字不錯,又含著時宏遠中的一個宏字,當即讚成。
    瀚海師以後駐守巴士拉,自然要有些戰船,正好吳元濟在開羅帶人改造戰船,在蘇伊士一帶的戰船無法轉移到地中海。最後由軍事部協調,將鎮東軍一部分戰船撥給瀚海師,使瀚海師成為水陸兩棲的部隊。
    瀚海師回到巴格達以後,滿三年的老兵退役,有的回國,有的進入了瀚海路公職,補充了一批新的兵員,全師齊裝滿員以後,第一個任務就是去剿滅麥地那一帶的大食殘軍。
    原來,當初麥加總督被鄒元標率軍連續擊敗以後,元氣大傷,不敢再呆在麥加附近,轉移到麥地那一帶。在敘利亞、伊拉克一帶的大食潰兵也先後匯聚到此,當時各個部隊都在大戰,就沒人來收拾他們,經過半年竟然聚集了近一萬叛軍。
    孔文侃得令後,帶領部隊乘船在吉薩登陸,一路向北掃蕩過去。這些大食殘軍早已成為驚弓之鳥,一觸即潰,經過瀚海師的連續打擊,最終覆滅,俘虜全部送到蘇伊士修運河。
    孔文侃率軍回到巴士拉後,朝廷又來了第二道旨意,升孔文侃為瀚海路都統,升副師長洪運籌為瀚海師師長。
    楊文廣在巴士拉帶人築城時,發現周圍盛產石油,想起國內可以用石油蒸餾出輕油、重油,皆有妙用,覺得總算找到一個給瀚海路帶來財路的資源。
    李愬得到楊文廣的報告後,想起當初巴格達之戰,黑衣大食就是用石油作為武器,這裏盛產的石油確實可以作為一項資源。李愬趕緊命人到國內招商,並聘請一些勘探專家,來瀚海路找石油。
    國內的石油大亨羅飛來聽說巴士拉一帶有石油,趕忙帶著一幫人員來這裏勘探,發現附近石油蘊藏量很大。勘探人員聽說波斯灣南岸一帶有不少地方冒石油,趕忙跑去現場查看,發現波斯灣南岸一帶石油儲量更大,是國內的幾十倍。
    羅飛來想,以前國內油少,石油提煉的輕油隻能用來做燈油,既然波斯灣這邊的石油這麽多,何不搞出一些輕油爐灶,居民可以用輕油燒火做飯,比燒煤更好。
    羅飛來說幹就幹,在海州建了一個大型的煉油廠,把波斯灣采出來的石油用大船源源不斷運回國內,在海州的煉油廠進行提煉。羅飛來還在夏原建了一個輕油爐灶廠,專門生產輕油爐,還到處打廣告,說輕油爐煙少,煮飯方便。
    由於波斯灣一帶儲油量大,開采成本低,海州煉油廠提煉的輕油價格下降了不少。夏原、揚州一帶的富戶,覺得輕油爐煮飯確實更方便,輕油雖然比煤炭、木材貴一點,但是煙少,用起來方便,就有很多家庭使用輕油爐。
    人與人都有攀比之心,覺得家裏使用輕油爐,就是有錢有地位的象征,但凡家庭富裕一些的,都開始換用輕油爐,使用輕油爐煮飯成為大城市的一種時尚。
    李愬等人發現,發展采油業真好,啥都不用幹,就可以坐著收稅。李愬和楊文廣前些年為了發展經濟愁的半死,現在總算找到一個財路,路的財政也改善了不少,修建宏威府也舍得砸錢了。
    至於宗教方麵,李愬和呂元膺主打一個去中心化,把哈裏發長期囚禁在巴士拉,不再讓其接觸其他人。各地的大食教隻能在本地發展,不允許有權力很大的宗教領袖,各寺相互獨立,統一服從各郡、領民政部門的管理。
    李愬也嚴格貫徹朝廷劃界管理的政策,給各郡劃出邊界,瀚海路的夷人隻得在本郡活動。很多夷人反應要去一些宗教聖地朝覲之類的,李愬正想去中心化,哪裏肯允許,讓各地的夷人在本郡找個重要的寺廟叩拜一下就行。
    為了這個事,官民之間也是交涉了很多次,李愬認為,這些人一旦借著朝覲之名相互串聯,在一些宗教領袖的鼓動下,非常容易形成大規模的暴亂。
    當初,那個腐朽的哈裏發,一句要求巴格達人參加聖戰,就有好幾萬無腦百姓與唐軍死拚。李愬決不允許這些人,借著宗教之名,再搞出什麽幺蛾子。
    李愬最後下了狠心,對外宣稱,但凡有夷人闖關出郡的,不管是什麽理由,全部抓起來送到蘇伊士修運河。夷人信教自由,官府不幹涉,但是官府的規定,瀚海路的夷人必須遵守,否則就采取強硬措施。
    人就是這樣,你硬他就軟,你軟他就硬,最後夷人們被迫接受現實,隻能在本郡活動,遠程朝覲之事也就中斷了。
    吳元濟率軍返回開羅時,朝廷的聖旨早已到了,交給了留守開羅的副將鬱景斌手裏。
    聖旨裏明確,吳元濟提升為從三品的穆庭路代總督,鎮東軍其他將領不動,全軍駐紮在開羅一帶,作為第三波進攻的兵力。穆庭路目前轄區範圍為埃及、敘利亞、亞美尼亞三地,劃為6個郡,待第三波征服行動以後,再進一步擴大。
    聖旨裏還要求,吳元濟要兼管開羅造船和修建蘇伊士運河事宜,統籌調配穆庭路的力量,確保兩個項目順利開展,開羅造出來的戰船,全部供鎮東軍後續在地中海作戰使用。
    既然是在開羅改造新造的戰船都歸鎮東軍使用,吳元濟頓時來了精神,派人在埃及、敘利亞的沿海一帶搜集了不少體型較大的戰船、商船,集中在亞曆山大港,在尼羅河搜集的船隻則直接弄到開羅。
    每年的夏季前後四五個月,是尼羅河水泛濫的時候,這時候,是尼羅河三角洲一帶可以通行大船的時候。吳元濟就利用這個時候,將新建、改造好的戰船開到亞曆山大,將其他地方弄來的船隻開到開羅造船廠。
    這樣來回倒騰,也是沒有辦法的事,一個蘇伊士地峽就隔開了兩個大洋,這邊的船隻過不去,隻能采取折衷的辦法倒騰新船。顏瑋帶著一幫造船專家和工人,雖然緊鑼密鼓的趕工,但是鎮東軍起碼要上百艘戰船,造出來談何容易。
    一部分戰船,在當地尋找木料拉過來,按照標準打造,然後再包上鐵皮,裝上蒸汽動力和火炮,但是這樣造船速度慢,大部分戰船是將已有的船體直接改造,裝上蒸汽動力和火炮。
    第一種自然更加堅固,抗打擊能力強,但是數量少,第二種也有蒸汽動力和火力,但是抗打擊能力差點,占大多數。
    這些戰船造好以後,先集中停放,待到尼羅河上遊到了雨季,河水上漲,再開到亞曆山大,鎮東軍的水兵再上船熟悉一番,就可以使用。
    另一個工程更加浩大,在訾臻韜的指揮下,十多萬戰俘開始大規模開挖蘇伊士運河,剛開始有兩個羌戎團擔任監工,後麵吳元濟幹脆將開羅那個團也調過去,共三個團監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