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2章 伊德利斯

字數:5882   加入書籤

A+A-


    幸虧唐軍設置成“凸”字形,部隊全部環繞在一起,伊軍並不能輕易衝破唐軍的的陣型,兩軍在唐軍的外圍展開了激戰。
    唐軍中的兩個羌戎團,來自於秦隴道的河西一帶,久經風沙,早已習慣了這種天氣,表現的更為悍勇一些。這些羌戎兵用布包住口鼻,然後眯著眼,看到伊軍騎兵靠近就幾人一起齊射過去,伊軍應聲落馬。
    伊軍砍殺了一陣,雖然給唐軍造成一些傷亡,但是在唐軍火槍的猛烈還擊下,還是有不少伊軍中槍。唐軍在風沙中雖然命中率降低,但是唐軍人多槍多,對著伊軍的方向密集射擊,也打死了不少伊軍。
    伊軍看到很難突破唐軍的陣型,不願繼續作無謂的犧牲,最後倉惶撤退。
    伊軍騎兵撤退不久,沙塵暴也過去了,宋朝隱讓人一清點,唐軍陣亡八百多人,三千多人受傷,伊軍也在陣地周圍留下近兩千具屍體。
    唐軍還沒攻城,自己倒是先折損了一波,宋朝隱不禁大怒,命令唐軍稍作調整後,立即攻城。
    唐軍先鋒部隊從缺口處破城而入,城內的守軍根本擋不住凶猛的唐軍,沒有了天氣的幹擾,伊軍完全處於下風,被唐軍打的節節敗退。
    城內伊軍發現,如果繼續堅守就是死路一條,在城外騎兵的接應下,城內的伊軍向北突圍,朝著非斯的方向狂奔而去。
    宋朝隱拿下馬拉喀什以後,覺得在內陸作戰和補給都不太方便,決定還是回到海邊,發揮唐軍水軍優勢,於是帶領唐軍向薩菲的方向行軍。
    宋朝隱帶著部隊趕到薩菲城時,鄧紹坤早就憑借唐軍的水陸優勢,很快拿下薩菲城,並將這裏打造成為唐軍的一個物資補給基地。
    宋朝隱率部來了以後,鄧紹坤立即命人擺好酒菜,好好招待了去馬拉喀什的部隊,宋朝隱的心情這才舒緩了一些。
    宋朝隱認為,這樣一城一地的打,沒什麽意義,幹脆挑幾個重要的城市打,盡快拿下伊德利斯的首都非斯,這樣才能摧毀伊軍的抵抗意誌。
    宋朝隱想好以後,決定放棄內陸的一些小城市,沿著海岸線向北進攻。在唐軍水陸部隊的夾擊下,伊德利斯西部的的幾個沿海城市接連陷落,第五路軍一直推進到安法城(今卡薩布蘭卡)。
    安法城位於伊德利斯西部沿海平原的中心地帶,周圍氣候濕潤,物產豐富,人口眾多,是伊德利斯重要的糧賦和兵員基地,不容有失,伊德利斯二世派了兩萬人守衛該城。
    這次,第五路軍擁有絕對的優勢,宋朝隱決定不再打擊潰戰,而是采取圍殲戰。宋朝隱命令部隊將安法城團團圍住,水軍從西麵,陸軍從南麵,同時發起主攻。
    激戰了半天後,南麵的陸上部隊率先破城而入,城內的伊軍依托建築物、工事,拚死抵抗唐軍的攻勢。
    唐軍在攻城時,伊德利斯二世還派出一萬騎兵過來支援,被圍城部隊擋在外圍,始終無法接近城市。
    不管城內守軍怎樣拚命抵抗,在唐軍的火力傾瀉下,一個個倒在血泊中,伊軍的抵抗意誌受到了很大的影響。
    唐軍越戰越勇,城內的守軍越戰越少,到了傍晚大局已定,城內的守軍終於放棄抵抗,向唐軍投降。城外的援軍看到形勢不妙,立即向非斯方向逃走。
    安法城比較富庶,唐軍占領該城後繳獲了大量物資,宋朝隱又賞賜給將士們一些財物,唐軍士氣大振。
    拿下安法城後,宋朝隱命第五路軍原地休整兩天,在此處留下一個羌戎團,然後兵分兩路,由鄧紹坤帶領水軍和4個新羅團,沿著海岸線向北進攻沿海城鎮,宋朝隱則帶領第五路軍主力往西北方向進軍,意圖拿下伊德利斯的首都非斯。
    非斯位於內陸山地中的一塊平原上,內陸平原與沿海平原之間隔著一道山脈,山脈中的峽穀成為從安法城通往非斯的必經之路。
    宋朝隱從伊軍俘虜那裏得知,此峽穀由一連串的小型峽穀構成,不算特別險峻,但是相對較長,需要逐步攻堅。
    第五路軍進入到第一個峽穀時,伊軍竟然用大量的石頭和沙土堵住了峽穀,宋朝隱隻得讓人先去清理。山上埋伏的伊軍看到唐軍過來清理,立即現身,一起向前出的唐軍射箭。
    宋朝隱也不傻,也估計到伊軍有伏兵在此,立即停止清理障礙物,組織部隊往山上進攻,山上的伊軍早已準備了滾木礌石,向唐軍砸來,唐軍第一波的進攻宣告失敗。
    宋朝隱仔細看了一下,發現有滾木礌石的主要是峽穀中段最陡的一段,他幹脆命令唐軍從其他地方多路齊攻。
    峽穀兩側的山區麵積廣大,伊軍沒法準備足夠的滾木礌石,而且其他方向的山勢相對較緩,有幾路唐軍順利攻到山上。這些唐軍上山以後,再沿著山脊線向峽穀中段兩側的山上攻去。
    這下那些守著滾木礌石的伊軍麻爪了,唐軍換了進攻路線,不是從穀底仰攻上來,那些滾木礌石用不上了。
    伊軍僅靠弓箭,自然不可能擋住唐軍,經過一番激戰,山穀兩側山上的伊軍非死即逃,唐軍最終完全控製了這道山穀。
    唐軍控製山穀以後,就可以從容清理障礙物,然後順利通過這個山穀,繼續向裏進軍。
    後麵的幾個小山穀跟前麵的那個山穀差不多,唐軍依然采取原來的戰法,先清理兩側山上的伊軍,然後清理穀內的障礙物,再順利通過山穀。
    唐軍通過整個山穀以後,前麵就是一片平原,唐軍的進攻就更加順利了,唐軍在拿下沿途的幾個小城以後,最終到達平原東側的非斯城。
    非斯城西麵是平原,東麵挨著一片山區,伊德利斯二世知道唐軍強大,對守住非斯城沒有信心,於是派一員大將率領2.5萬人守城,自己帶著家屬和五百騎兵跑到城東的山上,做好隨時逃跑的準備。
    宋朝隱認為,打下非斯以後也要進攻伊德利斯的東部,所以決定采取圍三缺一的方式,命令部隊圍住西、南、北三個方向,從城西猛攻非斯城。
    非斯城的的伊軍本就不是唐軍的對手,被唐軍還放出一條逃生之路,就沒了拚死到底的決心。
    唐軍從城西攻入城內後,開始到處追殺城內的伊軍,這些伊軍抵抗一陣後發現,誰抵抗誰死得快,要想保命,要麽躲起來,要麽逃跑。
    伊德利斯二世在城東的山上看的真切,發現伊軍根本不是唐軍的對手,非斯城的陷落隻是時間問題,自己也就不願留在此處犯險,立即帶著家屬,在騎兵的護衛下,狼狽向東逃跑。
    既然老大都跑了,城內的伊軍更無鬥誌,要麽投降,要麽逃跑,很多伊軍從東門蜂擁而出,一路向東逃去。
    伊德利斯二世不甘心就此失敗逃到小城塔紮以後,在這裏收攏潰兵,布防在附近的塔紮峽穀,希望能夠擋住唐軍的攻勢,保住其東部的半壁江山。
    宋朝隱覺得非斯位於內陸,周圍都是當地的摩爾人,非常容易遭到圍攻,就沒在這裏留部隊,而是委托給當地投降的官員暫時管理。
    第五路軍主力抵達塔紮峽穀時,發現伊軍故伎重演,還在用老辦法守衛峽穀,也就不得不再麻煩一次,再次撒開部隊上山進攻伊軍,然後再拿下峽穀。
    伊軍在塔紮窮折騰一番,做的根本就是無用功,塔紮峽穀迅速被唐軍攻破,然後順勢向東攻占塔紮城。
    此後,伊軍的信心徹底崩潰,再也組織不起來像樣的抵抗,伊軍一路向東逃跑,唐軍則像趕鴨子一樣,一路向東高歌猛進。
    宋朝隱率軍向東打了一陣,然後沿著一條河流向東北方向進軍,一直打到河流的入海口附近,來到一個叫做薩伊迪耶的小城。發現這裏位置重要,水源充足,還有一片沿海平原,適合作為唐軍的駐紮地,就決定在這裏留下一個羌戎團。
    不久,鄧紹坤帶著水軍部隊趕來,他們也已經拿下薩伊迪耶以西的沿海城鎮,兩軍合兵一處,全部登船,然後繼續向東進發,進攻伊德利斯最後一個據點奧蘭。
    伊德利斯二世在奧蘭又聚集了一萬多人,妄圖作垂死的掙紮,可是兵無鬥誌、將無戰心。
    第五路軍一上來就來個大包圍,然後就是一陣猛烈的炮火攻擊,然後是幾萬人開始同時向城內攻擊。在唐軍的強大氣勢壓迫下,城內的守軍根本沒有對戰的勇氣,一觸即潰,一打即降,城市很快就陷落了。
    這次唐軍僅靠少量的傷亡,就拿下奧蘭,算是一次特別順利的攻城行動。伊德利斯二世等人垂頭喪氣地走出城外,接受唐軍的處置。
    宋朝隱將伊德利斯分成兩部分,非斯以西以高法城為中心,非斯城以東以薩伊迪耶為中心,分駐一個羌戎團進行管理。
    奧蘭城雖然規模比薩伊迪耶大一些,但是太靠東,有點偏。宋朝隱在這裏將所有的普通士兵遣散,留下幾個投降的官員管理城市,將伊德利斯二世和一些頑固的將領帶上船,送到薩伊迪耶,由那裏的羌戎團看管。
    第五路軍在薩伊迪耶休整了兩天,宋朝隱和兩個副將商議一番後,決定趁熱打鐵,直接向北進攻白衣大食。
    第五路軍乘船向北行駛,在白衣大食的南部沿海小城馬拉加登陸,這裏的大食守軍在唐軍的水陸聯合攻擊下,迅速潰敗,向內陸逃去。
    唐軍占領馬拉加後,開始向北進軍,準備直接進攻其國都科爾多瓦。
    白衣大食埃米爾拉赫曼二世早就聞知唐軍在伊德利斯的軍事行動,在其南部布置了重兵,聽說唐軍占領了馬拉加,派出一支兩萬多的援軍,與馬拉加逃出的守軍匯合,在馬拉加以北的峽穀憑險據守,準備擋住唐軍的去路。
    宋朝隱聽說大食軍派了重兵在馬拉加北部的峽穀,就對抓獲的一些俘虜審訊一番,看還有沒有別的道路。
    根據俘虜的供述,從馬拉加去科爾多瓦有三條路,一條是大路,通過其北邊的峽穀,可以直通科爾多瓦,但是中間有一道險峻的峽穀。第二條是小路,沿著馬拉加西北處的一個河穀繞行,這個河穀不太險峻,繞的路程不多。第三條是從海路乘船繞到西南部的羅塔港,從那裏登陸,然後沿著一條大河向東進攻,總體比較平穩,但是路程遠,
    宋朝隱又派斥候偵查一番,覺得直接往北的峽穀太險峻,打起來很吃力,往西南繞過去需要多耗很多時間,隻有第二條小路更為合適一些。
    大食軍原本主要兵力防守北側大路經過的峽穀,次要兵力守備西北方向的河穀,沒想到唐軍不按他們設定的劇本走,繞到河穀那邊進軍。
    由於在河穀中的大食軍不多,剛開始唐軍進展比較順利,沿著河穀中的小路向裏進發。後麵大食軍緊急調轉兵力,將大部分兵力調到河穀的後半段,唐軍的進展速度就慢了下來。
    這條河穀總體不算險峻,但是其後段一個叫做阿洛拉的峽穀,相對較窄,通行有一定的難度,大食軍就轉移到這裏阻擋唐軍。第五路軍到達此處後,副將索淩超建議繼續采取上下夾攻的方式拿下這個峽穀。
    宋朝隱仔細觀看後發現,這個峽穀比較短,大食軍大量聚集在峽穀和兩側的小山上,正適合唐軍炮兵的發揮,決定改變戰法。
    為了迷惑大食軍,宋朝隱還是派了一些唐軍佯裝去攻打這個峽穀,與峽穀處的大食軍進行了短暫的交戰。炮兵部隊則利用這個機會迅速架炮,並調好射擊諸元,可以隨時開炮。
    前出的唐軍也就是做做樣子,故意吸引大食軍的吸引力,掩護炮兵進行準備。兩軍交戰了一陣,前鋒部隊佯裝敗退,返回本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