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百零六章:邯鄲箭鳴

字數:2959   加入書籤

A+A-


    一九四五年十月的華北平原,秋風已帶著凜冽的寒意,卷起古戰場上千年不散的黃土。平漢鐵路線猶如一條僵臥的巨蛇,貫穿南北,其戰略要衝邯鄲,此刻正成為國共雙方角力的焦點。
    謝文淵站在臨時構築的野戰指揮所裏,身前攤開的作戰地圖上,代表國民黨軍北進兵團的藍色箭頭,粗重而刺眼,直指邯鄲及其以北地區。蔣介石一麵在重慶談判桌上與中共周旋,一麵密令部隊沿平漢、同蒲等鐵路線疾進,企圖迅速控製華北,打開進入東北的通道。太嶽軍區主力一部,奉命東出,配合晉冀魯豫野戰軍,在邯鄲以南地區組織防禦,堅決遏製這股狂潮。
    指揮所設在一個廢棄的磚窯內,窯頂不時因遠處炮火的震動簌簌落下塵土。電台滴答聲、參謀人員急促的腳步聲、以及電話鈴聲響個不停,交織成大戰前特有的緊張交響。謝文淵的目光緊緊鎖在地圖上那個名為崔曲、香城固的預設阻擊區域,那裏是平原上少有的、可利用村落和起伏地形進行節節抵抗的地帶。
    “敵先頭部隊三個師,裝備精良,有少量坦克和大量汽車,氣焰很囂張。”分區司令員指著地圖,聲音沙啞,“他們的目的是速戰速決,打通鐵路線。我們的任務,就是在這裏,”他的手指重重戳在預設阻擊線上,“把他們釘死!消耗他們!為主力部隊調動、集結爭取時間!”
    謝文淵作為參謀長,大腦飛速運轉,綜合著不斷傳來的情報。“敵人倚仗火力優勢和機械化速度,必然會采取中央突破,兩翼包抄的戰術。我們不能硬碰硬,要利用村落、壕溝、地道,構成縱深防禦。把部隊梯次配置,以營、連為單位,堅守要點,同時組織精幹小分隊,夜間襲擾,專打其指揮所、炮兵陣地和後勤車隊。”
    他拿起紅藍鉛筆,在地圖上迅速標注:“命令一團,在崔曲、夾堤一線構築核心陣地,至少要頂住敵人三天以上的猛攻。二團在左翼,三團在右翼,依托村落和有利地形,形成犄角之勢,相互策應。把所有迫擊炮、重機槍集中使用,形成火力拳頭。民兵和地方部隊,負責破壞道路、橋梁,遲滯敵軍推進,並協助轉運傷員、物資。”
    命令一道道下達,各級指揮員領命而去,神色凝重。誰都知道,這將是一場硬仗,一場用血肉之軀對抗鋼鐵洪流的惡仗。
    十月下旬,戰鬥在崔曲外圍首先打響。國民黨軍依仗炮火優勢,對八路軍陣地進行了長達數小時的猛烈炮擊,硝煙彌漫,土木橫飛。炮火延伸後,成連成營的敵軍,在機槍掩護下,向村落發起了波浪式衝鋒。
    謝文淵通過望遠鏡,緊張地注視著前沿。他看到一團的戰士們,從被炸塌的工事、殘垣斷壁中頑強地抬起頭,用步槍、手榴彈、甚至是大刀,與衝上來的敵人展開慘烈的拉鋸戰。村落裏每一座房屋,每一段斷牆,都成了爭奪的焦點。槍聲、爆炸聲、喊殺聲震耳欲聾。
    “參謀長,一團三營陣地失守!營長犧牲了!”通訊兵嘶啞地報告。
    謝文淵心頭一緊,但聲音依舊冷靜:“告訴一團團長,預備隊頂上去!組織反衝鋒,不惜代價,把陣地奪回來!通知二團,從側翼用火力支援!”
    戰鬥至黃昏,敵軍未能突破主線陣地,丟下數百具屍體,暫時後退。但八路軍傷亡亦十分慘重。謝文淵立即下令調整部署,補充彈藥,搶修工事,轉運傷員。他知道,更殘酷的戰鬥還在後麵。
    次日,敵軍改變了戰術,在正麵繼續施加壓力的同時,派出部隊向兩翼迂回,試圖尋找防禦薄弱點。同時,其炮兵更加瘋狂,企圖用鋼鐵徹底摧毀八路軍的抵抗意誌。
    指揮所的電台裏傳來各部隊求援和報告傷亡的消息。謝文淵與司令員等人緊急磋商,不斷調動預備隊,填補缺口,挫敗敵人的迂回企圖。他親自與前沿團長通電話,聲音因熬夜和焦急而沙啞:“……我知道困難,但必須守住!我們多守一天,主力就多一分準備時間!想想犧牲的同誌,想想身後的老百姓!”
    夜幕降臨,戰場暫時沉寂下來,隻有零星的冷槍和傷員的**聲。謝文淵走出指揮所,寒冷的夜風讓他精神一振。他望著南麵敵軍營地連綿的燈火,又回頭北望邯鄲方向,那裏寄托著戰略全局的希望。他摸了胸口,那裏放著林婉茹的信和那本小小的《宣言》。在這生死考驗的時刻,信念與情感是他最重要的支撐。
    第三天,戰鬥進入白熱化。敵軍投入了更多兵力,甚至出動了飛機進行掃射轟炸。一處關鍵高地幾度易手,雙方士兵的屍體鋪滿了山坡。謝文淵果斷下令,將僅有的分區直屬特務營投入反擊。
    “同誌們!跟我上!把***打下去!”特務營營長高舉駁殼槍,率先躍出塹壕。戰士們如同猛虎下山,與敵人展開了慘烈的白刃戰。刺刀碰撞的鏗鏘聲、怒吼聲、慘叫聲響成一片。最終,高地再次被奪回,但特務營傷亡過半。
    就在防線搖搖欲墜之際,北麵終於傳來了好消息:晉冀魯豫野戰軍主力一部已完成對敵側後的迂回,發起猛烈攻擊!
    “太好了!”司令員一拳砸在地圖上,“命令各部,堅守陣地,配合主力,全線反擊!”
    霎時間,戰場形勢逆轉。遭到前後夾擊的國民黨軍陷入混亂,開始倉皇向南潰退。八路軍各部趁勢發起追擊,喊殺聲震天動地。
    謝文淵站在剛剛收複的陣地上,腳下是焦灼的土地和尚未清理的敵我雙方遺體。硝煙尚未散盡,空氣中彌漫著濃重的血腥和火藥味。他看著戰士們疲憊卻興奮的臉龐,看著潰逃敵軍丟下的武器裝備,心中卻沒有太多勝利的喜悅,隻有無盡的沉重。
    這一仗,他們頂住了,守住了邯鄲的門戶,挫敗了國民黨軍迅速北進的企圖。但付出的代價太大了。多少熟悉的、年輕的麵孔,永遠留在了這片古戰場上。而這,僅僅是一個開始。
    他彎腰,從焦土中拾起一枚扭曲的、黃澄澄的子彈殼。冰冷的金屬觸感,仿佛在提醒他,內戰的機器已經全麵開動,和平的希望正變得渺茫。邯鄲的箭,已經離弦,帶著呼嘯,射向不可預知的、充滿血與火的未來。
    他緊緊攥住那枚彈殼,目光投向南方,那裏,更多的藍色箭頭正在集結。他知道,他和他的同誌們,還將麵臨更多、更殘酷的“邯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