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章 搶孤興起
字數:3233 加入書籤
周德興從泉州刺桐港登船,順風順水朝一路向南而行,途經大、小金門島預入九龍江漳州地界。
周德興佇立船頭,海風拂麵而過,鹹濕冷澀,一望無際的海麵上,幾隻海鷗鳴叫翱翔,由高而低,掠過水麵,又騰空而起。忽然,不遠處的一座山,俊朗神秘,山巒起伏,山巔之上隱隱約約可見數朵白雲飄散而過。山勢呈半月形,山勢之下有一片沙灘,此時正值中午時分,陽光明媚,照在沙灘之上閃爍起點點金光。周德興不禁感歎,好一座奇山俊峰,好一片月牙奇灘啊!
“看來,需到此山一探究竟,勘察此山是否存在龍脈靈穴。”周德興在心中嘀咕一聲,立即命船夫於月牙沙灘靠岸登灘。
周德興帶著兩名隨從由沙灘步行而上,一路行進,見前方是一整片與人一般高的蘆葦灘塗,於是擇路繞行來到蘆葦灘塗之後,忽見不遠處有一座尼姑庵堂。這座尼姑庵前麵的大埕上搭建著一座用四根杉木聳立而起的高台,該高台大約七尺多高,高台之上擺放著許多祭品神明的用品。高台的對麵又設著一座法壇,法壇之上擺滿了香燭祭品。
周德興心生疑惑,此高台是做何用途?為何尼姑庵前會擺設這樣的科儀道場?
周德興正自疑惑之際,這時,耳邊傳來一陣吆喝之聲。周德興連忙循聲望去,隻見一名山野村夫獨自一人驅趕著一群鴨子在沙灘上行進。周德興連忙命隨從將這名村夫帶到跟前,詢問道:“這位小哥,不知此乃何處?”
村夫見此人身穿錦衣華服,又有兩名腰配彎刀的隨從伴行,心中自然有些膽怯,不敢有所隱瞞,如實稟告道:“這位老爺,此地名為‘鴻江’。”
周德興聞言點了點頭,隨即指著尼姑庵前的高台繼續詢問道:“那前麵那座高台有何作用?”
村夫順著周德興所指的方向望了過去,“哦”了一聲,回答道:“那座高台是‘紅廟’內的‘菜姑’搭建的,意在祭拜出海謀生遇到海難的孤魂野鬼,超度那些無人祭拜的那些因災難病禍,戰火波及的孤靈亡魂,使之早日脫離苦海,並祈求來年風調雨順,國泰民安。”
周德興一邊聽村夫講解高台的作用,一邊點頭表示明白。隻聽村夫繼續說道:“做完法事後,‘菜姑們’便會將全部的祭品施舍給鄉裏的村民食用,據說人們一旦吃了此祭品,一年四季平安順利,禽畜吃了,則能六畜興旺。此消息後來越傳越開,就連周邊村莊的村民也都會在每年的七月普渡趕到‘紅廟’。人是越來越多了,可‘紅廟’準備的祭品卻是十分的有限,有的人怕來遲了得不到施舍,幹脆就爬上了高台自行去搶奪祭品。高台下的人見了,便有樣學樣,人們紛紛爬上高台。不一會兒,高台上的祭品便被搶了個精光,反倒是當地的鄉民卻什麽也沒有搶到。”
周德興點頭道:“原來如此啊!”
村夫繼續說道:“原來那座高台是沒那麽高的,因為本地的鄉民沒有得到施舍,他們便想了一個法子,一到七月普度,便將高台加高一層,希望能夠防止那些外村的人輕而易舉地登上高台。由此年複一年,一到七月普渡,當‘紅廟’做完法事後,來自各村落的人就會一哄而上,你爭我搶,直到高台上的祭品被搶空為止。而高台也被村民們越搭越高,隻有有本事,有勇氣,有能耐的人,才能爬上高台。”
周德興微微一笑道:“這倒是蠻有趣的。對了,這個祭祀有什麽名稱沒有?”
村夫答道:“有,因為是搶奪高台的祭品,人們就將這個活動取名為‘搶孤棚’。”
周德興聞言,讚歎道:“搶孤棚,這個名稱還挺貼切的。”頓了頓繼續詢問道:“對了小哥,我們談了這麽久,老夫還不知道你叫什麽名字呢?”
村夫連忙回答道:“小人叫朱明武。”
“朱明武?”周德興聞言,心中不禁大吃一驚,此人的姓氏不僅為國姓,就連名字之中也寓意著‘大明洪武’之意,看其麵相,乃大富大貴之相,隻需點撥一二,必然成為鄉紳豪族之輩。
周德興剛剛經過蘆葦灘塗的時候,便粗略地勘察了一番地形,此時聽聞此村夫的姓名和“大明洪武”之緣,心中琢磨一番,決定為他指點迷津。於是,周德興帶著朱明武繞著蘆葦灘塗走了一圈,待勘察完地勢後,對他說道:“你將家遷徙到尼姑庵前,同時在蘆葦灘中搭建一座茅草屋,以養母鴨為生。”
朱明武不解地詢問道:“這是為何?”
周德興解釋道:“你如果照老夫的方法做,必定會娶到一名嬌妻,同時也會大富大貴的。”
朱明武半信半疑道:“真的?”
“真真假假,假假真真,你若肯照老夫的建議辦,即可成真,若是不信,既是假。”周德興說道。
“好,若能夠令我發跡,將家搬到此處又有何妨,再說了,我自幼養鴨為生,在哪裏不能養。”朱明武聞言,點頭答應道。
周德興“嗬嗬”大笑道:“既然如此,老夫在囑咐你一事,你定要照做,否則便不靈光了。”
“好,還望老爺指點迷津。”朱明武答應道。
“每天早上卯時,晚上的酉時,你需在這兩個時辰內,用驅趕鴨子的長竹竿去通尼姑庵的水涵洞,不出三月,尼姑庵內的尼姑便會一個個散盡。倘若有一個沒走,那便是你前世的美嬌娘,你不僅可以得到尼姑庵的地,還會和你的美嬌娘了結一段前世的美好姻緣。”周德興一字一句地囑咐道。
朱明武將信將疑,但他看周德興的官家打扮,自然不會騙他這樣的小老百姓,便遵從了他的意思照辦了。果真不出三個月,尼姑庵的尼姑幾乎全部走光了。三個月過後,庵內也真的隻留下了一個尼姑還沒有走,於是,朱明武便拿著鋪蓋行旅,住進了尼姑庵的大宅房裏,和那個尼姑生活在了一起。
朱明武自從得了尼姑庵這塊風水寶地後,他所飼養的母鴨一天會下兩個蛋,不出三年,朱明武就此發跡了。他有了資本,便將尼姑庵拆除,並在原址上興建了一座朱氏大祠堂。為了紀念尼姑庵搭孤棚做科儀的習俗,朱明武對原來的孤棚做了改進,將原有的四支柱改為六支柱,並將高台加高三丈多,棚麵也擴展了許多。朱氏祠堂落成慶典時,同時舉辦普渡搶孤棚活動,並請來道士,連續做了三天三夜的科儀道場。同時出資聘請錦歌戲團,布袋木偶戲團連戲演出三天,從此形成了最早的三朝王醮開端。此為後話,此處不做細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