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章 三合土測試:AB實驗的古代應用

字數:5079   加入書籤

A+A-


    材料堆前的混亂還沒平息,風渡墨就被裏正和幾個工匠圍在了中間。有人急著開工怕耽誤工期,有人怕材料不合格修了白修,還有村民小聲抱怨“測材料太麻煩,差不多就行”,七嘴八舌吵得像菜市場。
    “都安靜!”風渡墨一聲斷喝,聲音不大卻帶著穿透力,“路是給咱們自己修的,今天偷工減料,明天下雨塌陷、車輪陷坑,倒黴的還是咱們自己!材料質量必須查,而且得查得明明白白!”
    眾人瞬間安靜下來,王大眼趕緊幫腔:“風先生說得對!要是修出條‘豆腐渣路’,之前捐的錢、出的力全白費了,咱們還得挨鄉親們罵!”
    可怎麽查,成了最大的難題。古代沒有檢測儀器,工匠們全靠經驗判斷——石頭敲一敲聽聲音,沙土抓一把看幹濕,可這種方法全憑感覺,遇到摻了雜質的“障眼貨”,根本分辨不出來。
    【作者插話:家人們,這場景像極了現代職場做產品測試,沒設備沒標準,全靠“我覺得”“我經驗”,最後出了問題還得背鍋!風渡墨這波要是沒轍,官道修繕就得卡在“材料關”,之前的項目管理方案直接變廢紙!】
    風渡墨蹲在材料堆旁,撿起一塊看似堅硬實則一捏就碎的風化石,又抓了一把混著淤泥的沙土,腦子裏飛速運轉。突然,他眼前一亮——現代做產品優化常用的A/B測試,不就是解決這種“選最優方案”的問題嗎?既然不知道哪種材料比例最好,那就多配幾種樣本,挨個測試,誰經得起折騰誰就上!
    “有辦法了!”風渡墨拍了拍手,站起身,“咱們不用瞎猜,直接做測試!把三合土的石灰、沙土、碎石按不同比例配成樣本,測試它們的抗壓和防水能力,哪個最結實、最耐用,咱們就用哪個配方!”
    “測試?怎麽測?”工匠頭領皺著眉,“總不能把路修一段再拆了看吧?”
    “不用修整條路,做小樣本就行!”風渡墨解釋道,“咱們用木框做幾個一樣大的模子,裝進不同比例的三合土,壓實晾幹後,用重物砸、用水泡,看哪個最不容易壞,哪個配方就是最好的!”
    這個想法讓眾人眼前一亮,工匠頭領一拍大腿:“這法子新鮮!雖然聽著怪,但道理說得通!就像咱們做豆腐,多試幾次漿水比例,才能做出最嫩的豆腐!”
    【作者插話:這位工匠師傅悟性滿分!這比喻簡直絕了,把A/B測試說成“做豆腐試漿水”,瞬間接地氣!風渡墨這波是把現代互聯網產品思維,硬生生翻譯成了古代工匠能聽懂的“土話”,溝通鬼才啊!】
    說幹就幹,風渡墨立刻讓人找來木材,做了十個一模一樣的方形木模,每個模子都標注了編號。接著,他根據現代建材知識,結合本地材料的特性,製定了五種不同的三合土配比方案,每種方案做兩個樣本,避免偶然誤差——這波操作,簡直是把Excel裏的“數據對比表格”直接搬到了現實中。
    五種方案分別是:
    1號樣本:石灰1份、沙土2份、碎石3份(傳統配比改良版)
    2號樣本:石灰2份、沙土2份、碎石2份(均衡配比)
    3號樣本:石灰1份、沙土3份、碎石2份(沙土偏多版)
    4號樣本:石灰2份、沙土1份、碎石3份(石灰偏多版)
    5號樣本:石灰1.5份、沙土2.5份、碎石3份(微調優化版)
    配材料的時候,風渡墨特意讓兩個村民一組,互相監督稱重,用量鬥嚴格把控每種材料的比例,防止有人偷工減料。王大眼在一旁看得嘖嘖稱奇:“風先生,您這法子太講究了!連多少土多少石灰都算得這麽準,比咱們算賦稅還認真!”
    “修路和算賬一個道理,差一點就可能出大問題。”風渡墨一邊攪拌三合土,一邊說道,“就像Excel裏的公式,參數錯了一個,結果就全亂了,半點馬虎不得。”
    把調好的三合土裝進木模,用石錘反複壓實,再放在通風處晾幹,整整花了三天時間。這三天裏,村民們每天都來圍觀,有人覺得這是“多此一舉”,有人則好奇到底哪種配方能勝出,連之前鬧事的鄉紳都派人來打聽情況。
    第四天一早,十個樣本終於完全晾幹。風渡墨讓人把樣本搬到空地上,擺成一排,又找來一塊兩百斤重的青石、一桶水和一把大錘,測試正式開始。
    第一步是抗壓測試。風渡墨讓兩個壯實的衙役,抬著青石輪流砸向每個樣本的中心。規則很簡單:能承受青石三次撞擊不碎裂的,算合格;碎裂程度最輕的,算最優。
    “咚咚咚!”青石砸在1號樣本上,第一下就出現了裂紋,第二下直接碎成兩半。圍觀的村民發出一陣驚呼,工匠頭領搖搖頭:“傳統配比還是不行,太脆了!”
    2號樣本承受了兩次撞擊,第三次才裂開,表現中規中矩。3號樣本因為沙土偏多,硬度不夠,第一下就塌了一角,直接被淘汰。
    輪到4號樣本,青石砸下去,隻留下一個淺淺的印子,連砸三次都完好無損!村民們瞬間沸騰了:“這配方厲害!硬得像石頭!”
    可風渡墨卻沒高興得太早,他指著5號樣本:“再試試這個。”
    青石砸在5號樣本上,同樣紋絲不動,甚至比4號樣本的印記還要淺。眾人這下犯了難:“這兩個都這麽硬,到底選哪個啊?”
    【作者插話:經典的“兩難抉擇”來了!就像現代測試裏兩個方案數據都很好,產品經理糾結到禿頭。風渡墨這波早有準備,抗壓隻是第一關,真正的考驗還在後麵!】
    “別急,抗壓隻是一方麵,修路還得防雨水浸泡。”風渡墨讓人把4號和5號樣本搬到屋簷下,用水桶往上麵潑水,整整澆了一個時辰,然後放在太陽下暴曬,模擬風吹雨打的自然環境。
    第二天一早,眾人再次聚集。4號樣本因為石灰偏多,經過水澆日曬後,表麵出現了一層白色的堿霜,用手一摳就掉渣,邊緣也出現了細小的裂縫。而5號樣本,表麵依舊光滑堅硬,沒有任何損壞的痕跡。
    “這就對了!”風渡墨一拍手,“石灰太多雖然初期硬度高,但不耐水,時間長了容易風化開裂;5號樣本的配比,既保證了硬度,又兼顧了防水性,最適合咱們這裏多雨的氣候!”
    工匠頭領湊過來,用手摸了摸5號樣本,又敲了敲,讚歎道:“風先生,您這法子太神了!要是按老法子修路,肯定想不到這麽多門道!”
    “不是我神,是測試的道理管用。”風渡墨笑著說,“沒有最好的方案,隻有最適合的選擇;就像Excel的公式,適合數據的才是最優解。 咱們修路,不能隻追求硬,還得適合本地的氣候、材料,這樣修出來的路才能耐用。”
    【作者插話:劃重點!這句話直接封神!不管是古代修路還是現代做項目,都適用這個道理。很多人總追求“最優方案”,卻忽略了“適配性”,風渡墨這波直接點透了核心,格局打開了!】
    確定了最優配方,接下來就是規範材料采集。風渡墨讓人製定了“材料驗收標準”:碎石必須是堅硬的花崗岩,大小均勻,用錘子砸不碎才算合格;沙土必須篩掉雜質和淤泥,幹燥無結塊;石灰必須是新燒製的,沒有受潮變質。
    為了防止村民摻假,他還搞了個“雙人驗收製”:每個村采集的材料,必須經過裏正和官府派來的吏員共同驗收,合格的當場登記記賬,不合格的直接退回,而且下次采集要加倍檢查。這波操作,把Excel裏的“雙重校驗”思路用到了材料管理上,從源頭杜絕了質量問題。
    材料問題解決了,官道修繕工程終於步入正軌。三段道路同時施工,工匠們按照最優配方調配三合土,鋪路、壓實、找平,每一步都嚴格按照標準來。風渡墨每天都帶著“工期進度表”,挨個工段檢查,哪個工段進度慢了,就調整人力;哪個工段質量有問題,就當場整改。
    王大眼跟著風渡墨跑前跑後,每天都能學到新東西:“風先生,您這每天記進度、查質量,跟咱們算賬時核對賬目似的,一點都不馬虎。”
    “修路就像做賬,每一步都得清晰可查,才能保證最後不出錯。”風渡墨指著進度表上的記錄,“你看,這張表就像Excel的進度跟蹤表,哪個環節出了問題,一看就知道,方便及時調整。”
    可就在工程進行到一半,眼看就要完成最困難的陡坡路段時,新的麻煩又找上門了。
    這天下午,負責陡坡工段的裏正匆匆跑來,臉色慌張:“風先生,不好了!陡坡那邊的村民不讓施工了,說咱們修路要占了他們家的祖墳!”
    風渡墨心裏咯噔一下,祖墳在古代是天大的事,村民們對祖墳看得比什麽都重,一旦涉及祖墳搬遷,肯定會引發激烈抵觸。他趕緊跟著裏正趕往陡坡路段,遠遠就看見一群村民拿著鋤頭、扁擔,圍在施工現場,和施工的工匠對峙,氣氛劍拔弩張。
    “誰要是敢動我們家的祖墳,我就跟誰拚命!”一個白發老人拄著拐杖,站在最前麵,怒目圓睜,“這祖墳是我們家的根,動了祖墳,就是斷了我們的香火!”
    “就是!要修路可以,繞著走!不能碰祖墳!”其他村民也跟著起哄,情緒激動。
    風渡墨趕緊上前,示意工匠們停下施工:“各位鄉親,大家冷靜一下,有話好好說!”
    “風先生,不是我們不講理,”白發老人歎了口氣,“這祖墳埋著我們家三代人,已經有上百年了,怎麽能說動就動?您要是非要占,我們隻能拚了!”
    看著村民們堅定的眼神,風渡墨知道,這件事不能硬來。強行施工隻會引發更大的衝突,甚至可能讓整個官道修繕工程半途而廢。
    他蹲在祖墳旁邊,看著眼前的陡坡和蜿蜒的道路規劃線,又看了看村民們期盼的眼神,陷入了沉思。既要保住村民的祖墳,又不能耽誤官道修繕,這幾乎是一個兩難的選擇。
    那麽,風渡墨會想出什麽辦法,既不觸碰村民的底線,又能推進官道修繕工程?他所謂的“技術化解人情難題”,到底是個什麽樣的方案?這場因祖墳引發的衝突,會不會影響整個工程的進度?咱們下一章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