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祖墳拆遷:用技術化解人情難題

字數:4874   加入書籤

A+A-


    陡坡下的對峙僵持了整整一個時辰,太陽漸漸西斜,把村民們的影子拉得老長。白發老人依舊拄著拐杖擋在祖墳前,渾濁的眼睛裏滿是倔強,身後的村民們握著農具,氣勢絲毫不減,工匠們則停下手頭的活計,麵麵相覷。
    風渡墨沒有硬勸,隻是蹲在路邊,從懷裏掏出一張皺巴巴的宣紙和半截毛筆。這是他早上剛畫好的官道規劃草圖,上麵用墨線清晰地標著道路走向、坡度和預計工期。他盯著草圖上那段穿過祖墳的路線,眉頭擰成了疙瘩。
    【作者插話:家人們,這可是古代版“拆遷釘子戶”名場麵!隻不過拆的是祖墳,難度直接飆升到滿級!換別人可能早就派兵強推了,但風渡墨這波明顯要走“技術+人情”路線,畢竟在古人眼裏,祖墳動不得,硬來隻會把事情搞砸!】
    “李大爺,”風渡墨站起身,走到白發老人麵前,語氣誠懇,“我知道這祖墳對您和鄉親們意味著什麽,要是換了我,我也不願意動。可這官道是全縣人的活路,繞開這裏,要麽得爬更陡的坡,馬車根本上不去;要麽得往山下繞三裏地,不僅多花銀子,工期還得拖一個月,您看這……”
    他把草圖遞過去,李大爺卻連看都不看,把頭扭到一邊:“風先生,您別跟我說這些大道理。我活了七十歲,就認一個理:祖墳不能動,動了就斷了子孫後代的福氣!”
    “就是!我們寧願多走點路,也不能讓祖墳受委屈!”有村民附和道,“大不了我們以後交糧繞遠路,不麻煩官府修這條路了!”
    這話雖然帶著氣話,但也戳中了要害——官道修繕的初衷是為了民生,要是違背了村民的意願,就算修好了,也失去了意義。王大眼急得直轉圈:“那怎麽辦?總不能讓工程就這麽停著吧?”
    風渡墨沒說話,又蹲回路邊,目光在祖墳和周圍的地形上來回掃視。他想起現代城市規劃遇到類似問題時,常用的“避讓+緩衝”方案,能不能把這個思路搬到這裏來?
    他讓工匠頭領拿來丈量土地的繩索和木尺,沿著祖墳周圍仔細測量,把地形、坡度、距離都記在紙上。回到臨時搭建的工棚,他鋪開一張更大的宣紙,一邊回憶著現代CAD繪圖的思路,一邊用毛筆勾勒地形。
    【作者插話:這波操作絕了!風渡墨直接把Excel的“表格繪圖”思路升級成了“古代CAD”!沒有電腦就用宣紙,沒有鼠標就用毛筆,核心邏輯不變,就是通過精準數據規劃最優方案,這波跨時空技術遷移我給滿分!】
    他先在宣紙上畫了一個簡易的坐標係,把祖墳的位置標在中心,然後根據測量的數據,畫出了三條備選路線:
    第一條:原路線,穿過祖墳,優點是距離最短、坡度最緩,缺點是觸碰村民底線;
    第二條:往山上繞,坡度增加三成,馬車無法通行,直接pass;
    第三條:往山下繞,距離增加三裏,成本和工期翻倍,也不劃算。
    “就沒有別的辦法了嗎?”王大眼湊過來看了半天,也沒看出名堂。
    風渡墨盯著坐標係,突然眼前一亮:“有了!咱們不直著穿,也不繞遠路,就沿著祖墳邊緣修一條曲線,再在祖墳和道路之間留一條五尺寬的緩衝帶,種上鬆柏,既不碰祖墳的土,又能保證道路暢通!”
    他拿起毛筆,在祖墳旁邊畫了一條平滑的曲線,又在曲線和祖墳之間畫了一道虛線,標注上“緩衝帶”三個字。這樣一來,道路既避開了祖墳的核心區域,又沒有增加太多距離,坡度也在可接受範圍內。
    “這能行嗎?”工匠頭領湊過來,指著曲線部分,“這段路是弧形的,施工難度比直線大,而且馬車走彎道會不會不安全?”
    “放心,我算過了。”風渡墨指著圖紙上的標注,“這段曲線的半徑是三丈,馬車轉彎完全沒問題,而且我會把彎道外側墊高,內側降低,防止馬車側翻。至於施工難度,多花點心思就行,總比得罪鄉親們強。”
    為了讓方案更有說服力,他又在圖紙上補充了詳細的數據:曲線長度、預計用料、增加的工期和成本,還特意標注了“緩衝帶種植鬆柏,既護風水又擋塵土”。這張圖紙,雖然是手工繪製,卻有著Excel表格般的清晰和嚴謹,每個數據都有據可查。
    【作者插話:看到沒!這就是技術的力量!別人還在糾結“拆不拆”,風渡墨已經用數據畫出了“兩全其美”的方案!這波操作像極了現代職場裏,同事們為了一個問題吵得不可開交,你直接甩出一份帶數據、帶方案的PPT,瞬間終結爭論!】
    第二天一早,風渡墨帶著這張“曲線繞路+緩衝帶”方案圖,再次來到陡坡下的祖墳前。這次,他沒有直接勸說,而是讓衙役把圖紙鋪在一塊平整的石板上,又找來幾個石子,按照圖紙上的比例,在地上擺出了祖墳、道路和緩衝帶的模型。
    “李大爺,鄉親們,大家過來看看,我給大家畫了個新方案。”風渡墨招呼道。
    村民們半信半疑地圍過來,李大爺也拄著拐杖,慢慢湊到圖紙前。風渡墨拿著一根樹枝,指著圖紙上的曲線:“大家看,這條新路沿著祖墳的邊緣走,完全不碰祖墳的土,而且我特意留了五尺寬的緩衝帶,種上鬆柏樹,既不影響風水,又能擋住路上的塵土,不會打擾祖宗安息。”
    他又指著地上的石子模型:“你們看,馬車從這裏過來,沿著彎道走,一點都不費勁,比原路線也就多走了十幾步路,成本和工期幾乎沒增加多少。”
    村民們看著圖紙上清晰的標注和地上直觀的模型,議論聲漸漸小了。有懂點木工活的村民,拿起樹枝量了量曲線的弧度,點點頭:“這彎道設計得確實合理,馬車走起來沒問題。”
    李大爺盯著圖紙上的緩衝帶,沉默了半天,終於開口:“風先生,你說的是真的?這條路真的不碰祖墳的土?緩衝帶種上鬆柏,真的能護風水?”
    “我以官府的名義擔保!”風渡墨鄭重地說,“施工的時候,我會親自盯著,要是有半點損壞祖墳的地方,你們隨時可以停工!而且鬆柏樹四季常青,象征著子孫綿延,種在祖墳旁邊,也是一件好事。”
    他又補充道:“另外,修緩衝帶和種樹的錢,由官府承擔,不用鄉親們出一分錢。等路修好了,我還會在緩衝帶旁邊立一塊石碑,刻上‘護陵修路,兩全其美’八個字,讓後人都知道鄉親們為了全縣民生,做出的讓步。”
    這番話徹底打動了村民們。李大爺看著圖紙上密密麻麻的標注,又看了看風渡墨誠懇的眼神,終於點了點頭:“風先生,我們信你!隻要不碰祖墳,我們就不阻攔修路了!”
    “太好了!”王大眼興奮地跳了起來,村民們也紛紛放下了農具,臉上露出了笑容。
    風渡墨鬆了口氣,他知道,這次能化解危機,不僅僅是因為方案合理,更重要的是他站在了村民的角度,理解了他們對祖墳的感情。
    【作者插話:劃重點!這波不是技術打贏了人情,而是技術幫人情找到了出口!風渡墨最聰明的地方,不是畫出了多完美的圖紙,而是先共情村民的感受,再用技術方案解決問題,這才是真正的“雙贏”!】
    施工重新開始,工匠們按照風渡墨的方案,小心翼翼地沿著祖墳邊緣開挖、鋪路。風渡墨每天都守在施工現場,親自監督每一個環節,確保沒有觸碰祖墳的一寸土地。村民們也放下了戒備,有的還主動過來幫忙,給工匠們送水送吃的。
    緩衝帶的鬆柏樹種下後,長勢喜人,翠綠的枝葉給祖墳增添了幾分肅穆,也給新修的道路增添了一道風景。路過的村民看到這一幕,都忍不住讚歎:“風先生真是有心人,既修好了路,又保住了祖墳,這才是真正為百姓辦事的好官!”
    這天下午,李大爺帶著幾個村民,提著一籃剛蒸好的饅頭,來到施工現場。他把饅頭遞給風渡墨,感慨道:“風先生,之前是我們太固執,誤會您了。您用這麽好的方法解決了問題,我們都記在心裏。”
    風渡墨接過饅頭,笑著說:“李大爺,您客氣了。為官一任,造福一方,既要按規矩辦事,也要體諒百姓的難處。體製做事,既要講規矩,也要講人情;技術能解決工程問題,共情能解決人心問題。 這條路,不僅是修給馬車走的,更是修給鄉親們走的,隻有大家都滿意,這條路才算真正修好了。”
    李大爺連連點頭:“風先生說得對!以後您要是有什麽需要我們幫忙的,盡管開口,我們絕不推辭!”
    解決了祖墳的難題,官道修繕工程進展神速。三段道路陸續合攏,嶄新的三合土路麵向前延伸,像一條黑色的綢帶,連接著縣城和各鄉鎮。看著越來越成型的官道,風渡墨心裏充滿了成就感,他知道,這條路上不僅鋪著三合土,更鋪著百姓的信任。
    可就在他以為一切都順風順水,再過半個月就能通車的時候,一個意想不到的消息傳來。
    這天晚上,戶房吏員匆匆跑到工棚,臉色凝重:“風先生,不好了!府衙傳來急信,說朝廷派了一位錦衣衛百戶來咱們縣巡查,明天一早就到,點名要見您!”
    “錦衣衛?”風渡墨心裏咯噔一下,錦衣衛在民間的名聲可不太好,動不動就抓人辦案,他們怎麽會突然來縣裏,還點名要見自己?
    “聽說……聽說這位百戶是衝著您修路的政績來的,想讓您去京師幫忙做些事情。”吏員壓低聲音,“但也有人說,錦衣衛向來無事不登三寶殿,說不定是衝著之前‘妖術斷案’的謠言來的,您可得小心啊!”
    風渡墨皺起了眉頭,京師?錦衣衛?這突如其來的邀約,到底是機遇還是陷阱?他在縣裏的日子剛安穩下來,要是去了京師,麵對的將是更加複雜的官場和未知的挑戰。
    那麽,這位錦衣衛百戶到底是來幹什麽的?風渡墨會答應去京師嗎?他的“技術斷案”和“基建思路”,在京城又會引發怎樣的風波?咱們下一章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