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0章 京城風波稅收儀表盤的“國本之爭”

字數:3690   加入書籤

A+A-


    王糧商被滅口的消息,像一盆冷水澆在了清河郡的喜慶氛圍上。風渡墨心裏清楚,這絕不是簡單的“殺人滅口”,而是幕後黑手在發出警告——再敢推進折銀改革,下一個遭殃的可能就是他自己,甚至是支持他的太守和百姓。
    可不等他喘口氣,京城的聖旨就像一道驚雷,劈在了清河郡衙:“著清河郡太守即刻停止折銀之法,將風渡墨押解京城,由禦史台嚴加審問!”
    【作者插話:家人們!這波是“神仙打架,凡人遭殃”啊!郡府的貪官剛搞定,京城的權貴直接下場了!一道聖旨就想把人押走,這套路擱現代就是“總部空降指令,直接否定區域試點”,根本不給你辯解的機會!隻能說,皇權時代的“一言堂”,比職場PUA狠一百倍!】
    太守捧著聖旨,臉色慘白。他知道,彈劾風渡墨的大臣,是朝中掌管財政的大司農,而大司農的侄子,正是全國最大的糧商,折銀改革斷的不僅是郡丞、長史的財路,更是京城權貴的利益蛋糕!
    “風主事,本太守對不住你!”太守紅著眼眶,“我這就上書皇帝,為你辯解!”
    “大人不必如此。”風渡墨反而平靜下來,他從懷裏掏出一個縮小版的稅收儀表盤——是李鐵山特意為他打造的便攜式鐵板,上麵用活字刻著清河郡推行折銀後的核心數據:“損耗率從30%降至2%”“百姓滿意度95%”“國庫增收15萬兩白銀”。
    “我去京城,不是去受審,是去給皇帝講道理!”風渡墨握緊手裏的儀表盤,“祖製不是一成不變的,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讓朝廷國庫充盈的,才是真正的‘國本’!”
    臨行前,平縣的百姓們自發來到路邊送行,手裏捧著糧食、雞蛋,哭得撕心裂肺:“風大人,您不能去啊!京城都是貪官,您去了就回不來了!”“我們跟您一起去京城,給您作證!”
    風渡墨看著黑壓壓的百姓,眼眶一熱,對著眾人深深鞠了一躬:“父老鄉親們放心,我風渡墨身正不怕影子斜!等我從京城回來,一定把折銀改革推行到全國!”
    李鐵山提著一把鐵錘,站在最前麵:“風大人,您放心去!您要是在京城受了委屈,我帶著全郡的鐵匠鋪夥計,連夜趕去京城救您!”
    【作者插話:這場景看得人鼻子一酸!百姓的支持才是最硬的後台啊!風渡墨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他的背後是千千萬萬個想過好日子的普通人!這就好比現代的良心企業家,就算被資本打壓,隻要有用戶撐腰,就有反擊的底氣!】
    一路顛簸,風渡墨被押解著來到京城。禦史台的審訊室裏,燭火昏暗,禦史大夫坐在主位上,眼神冰冷:“風渡墨,你可知罪?你私改祖製,推行折銀之法,破壞國家財政,勾結糧商(指被滅口的王糧商),草菅人命,還不快快招認!”
    “大人,我無罪!”風渡墨從容不迫地拿出便攜式稅收儀表盤,放在審訊桌上,“所謂‘私改祖製’,改的是讓百姓受苦、讓貪官牟利的舊製;所謂‘破壞財政’,實則讓國庫增收15萬兩白銀,損耗率從三成降到兩成,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
    他指著儀表盤上的數字,一一解釋:“大人請看,實物稅時代,百姓扛糧繳稅,損耗過半;折銀後,百姓揣銀繳稅,方便快捷,滿意度高達95%!這不是破壞國本,這是穩固國本!至於‘勾結糧商’,被滅口的王糧商,恰恰是因為反對改革,被幕後黑手滅口,我這裏有他行賄官員的鐵板證據,大人可以查驗!”
    禦史大夫愣住了,他原本以為風渡墨是個隻會蠻幹的小官,沒想到他不僅有證據,還能把改革的道理講得如此透徹。可他畢竟是大司農的人,隻能硬著頭皮說:“一派胡言!祖製傳承百年,豈能容你一個小官隨意更改!”
    就在這時,審訊室的門突然被推開,一個太監高聲喊道:“陛下駕到——”
    所有人都驚呆了,皇帝竟然親自來了禦史台!風渡墨心裏一緊,他知道,這是他唯一的機會,也是折銀改革唯一的機會。
    皇帝走進審訊室,目光落在風渡墨手裏的儀表盤上,好奇地問:“這是什麽東西?”
    “回陛下,這是稅收儀表盤,用來展示折銀改革的成效!”風渡墨連忙上前,把儀表盤遞到皇帝麵前,“陛下,實物稅推行百年,看似合規,實則弊端叢生:貪官利用運輸損耗牟利,百姓因糧價波動吃虧,國庫每年損失百萬兩白銀!折銀改革,用三層台賬堵住貪腐漏洞,用驗銀點規範銀質標準,用數據分析預判糧價風險,這不僅是為清河郡謀福利,更是為整個大漢謀長治久安!”
    【作者插話:我的天!風渡墨這波是“直麵CEO做匯報”啊!沒有華麗的辭藻,全靠數據說話,這就好比現代員工在董事會上,用PPT硬核打臉質疑者,直接把老板說服!隻能說,實力才是硬道理,關鍵時刻能救命!】
    皇帝拿起儀表盤,反複翻看,又詳細詢問了折銀改革的細節。當聽到“國庫增收15萬兩”“百姓滿意度95%”時,他的眼睛亮了——此時的大漢,邊境戰事不斷,國庫空虛,正是需要錢糧的時候,風渡墨的改革,無疑是雪中送炭!
    “大司農說你破壞祖製,可祖製要是讓百姓受苦、國庫空虛,這樣的祖製,不改也罷!”皇帝當場拍板,“風渡墨,朕命你為‘勸農使’,負責在全國推廣折銀之法!禦史台即刻徹查大司農及其黨羽,凡是阻撓改革、貪贓枉法者,一律嚴懲!”
    風渡墨愣在原地,激動得說不出話來。他沒想到,皇帝竟然如此開明,僅憑一個儀表盤和一番話,就認可了他的改革!
    消息傳回清河郡,百姓們歡呼雀躍,李鐵山帶著鐵匠鋪的夥計,連夜打造了一個巨大的稅收儀表盤,立在郡府門口,上麵刻著“皇恩浩蕩,改革惠民”八個大字。太守更是親自寫了告示,宣布折銀改革不僅不會停止,還要在全國推廣。
    可風渡墨並沒有高興太久。在皇帝召見他的第二天,一個老太監悄悄找到他,遞給他一張紙條,上麵隻有一句話:“大司農背後,是太子東宮,勸君三思。”
    風渡墨心裏咯噔一下,他終於明白,王糧商背後的幕後黑手,竟然是太子!大司農是太子的老師,他的侄子是全國最大的糧商,折銀改革觸動的,是太子一黨的核心利益!
    【作者插話:好家夥!這劇情直接升級成“宮廷鬥爭”了!原來之前的郡丞、長史、大司農,都隻是小嘍囉,真正的BOSS是太子!風渡墨這波是不小心卷入了儲位之爭,這下麻煩大了!】
    他站在皇宮的城牆下,看著遠處的東宮方向,心裏五味雜陳。改革的本質,從來都是利益的重新分配,你要讓百姓過上好日子,就必然要觸動權貴的利益,這是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要麽贏,要麽粉身碎骨。 這句話,他此刻有了最深刻的體會。
    皇帝雖然支持他,但太子是未來的儲君,勢力龐大,遍布朝野。他在全國推廣折銀改革,無異於在太子的地盤上“動土”,接下來的阻力,隻會比之前更大、更凶險。
    果然,沒過幾天,就有消息傳來:太子東宮的官員,以“地方民情不同”為由,拒絕在自己管轄的區域推行折銀改革;甚至有太子的親信,暗中煽動百姓,散布“折銀改革是苛政”的謠言。
    風渡墨看著手裏的全國地圖,上麵用紅筆圈出了太子勢力範圍的十幾個郡,這些郡,正是全國糧食產量最高、糧商最集中的地區,也是折銀改革最關鍵的戰場。
    那麽,風渡墨會如何應對太子一黨的阻撓?他會選擇退縮,還是繼續推進改革?皇帝在太子和改革之間,又會做出怎樣的選擇?咱們下一章接著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