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章 數學啟蒙

字數:4403   加入書籤

A+A-


    晨光透過礦洞頂部的縫隙斜射進來,在青石地麵上投下道金色光柱。程明站在臨時搭起的石台前,看著台下五張緊張又好奇的臉,掌心的炭筆在粗糙的石板上劃出第一道弧線。礦洞石壁被連夜打磨平整,成了天然的黑板,角落裏堆著新采集的磁擾礦石和捆紮整齊的藤蔓,空氣中彌漫著岩石與鬆脂的清香。
    “今日第一課,不學吐納,不練劍法。” 程明舉起炭筆,在石壁上寫下工整的 “1、2、3”,“我們學數。”
    王鐵黝黑的臉上露出困惑,鐵匠鋪長大的他隻識得稱上的斤兩,從未見過這樣排列整齊的符號。他下意識地摩挲著掌心的老繭,那裏還殘留著打鐵時的灼痕 —— 在鐵鋪,算錯斤兩頂多賠些銅錢,可在這格物院,學這些 “鬼畫符” 能改變無靈根的命運?
    “程先生,” 藥童林小滿怯生生地舉手,他懷裏還揣著記賬的竹簡,“弟子在藥圃學過認數,可這些符號…… 和記賬的數字不一樣。” 他說著用手指在地上畫了個繁體的 “叁”,與石壁上的 “3” 形成鮮明對比。
    程明放下炭筆,彎腰撿起五顆圓潤的石子:“你們看,這是五顆石子。” 他將石子排成一行,又拿出三顆排在下方,“再添三顆,一共是多少?”
    石蛋率先數了出來:“八顆!” 礦工後裔的他對數量有著天然的敏感,在礦洞搬了六年礦石,憑手感就能估出重量,卻從未想過這背後還有學問。
    程明笑著在石壁上寫下 “5+3=8”:“這就是加法。用符號代替數數,能讓我們更快更準地計算。就像石蛋你估礦石重量,若能算出精確數字,就不會被管事克扣工錢了。”
    石蛋猛地抬頭,眼中閃過精光。他常年被管事以 “分量不足” 為由扣工錢,若真能算出精確數字…… 這個念頭像顆種子,在他心裏悄悄發了芽。
    少女蘇巧指尖纏著藤蔓,正用纖細的手指擺弄石子。她自幼跟著繡娘學活,對對稱和比例有種天生的直覺,看著石子排列的規律,突然輕聲道:“先生,四顆石子分兩堆,每堆兩顆,是不是和繡繃上的對稱花樣一樣?”
    “正是。” 程明讚許地點頭,在石壁上畫出對稱的兩堆石子,“這就是均分,將來學除法會用到。就像你給傷口敷藥,藥量分勻了才能好得快。”
    蘇巧的眼睛亮了,她想起母親臨終前因藥量不均加重病情的往事,握著藤蔓的手指緊了緊 —— 原來這些符號,竟和救命的醫術有關。
    隻有書生趙文彬眉頭緊鎖。他曾在私塾學過《算經》,卻從未見過如此 “粗鄙” 的教法。在他看來,修真當求大道,鑽研這些 “市井小術” 簡直是本末倒置。“程先生,” 他拱手行禮,語氣帶著幾分質疑,“弟子鬥膽問一句,這些數字與靈氣運轉何幹?莫非認得這些符號,就能引氣入體了?”
    這話戳中了所有人的心事。五人雖懷著希望加入格物院,心底卻始終藏著對無靈根的絕望。程明沒有直接回答,而是在石壁上畫了個圓圈:“你們看這礦洞的支撐柱,為何要做成圓形而非方形?”
    石蛋立刻答道:“圓形受力勻!方形角落容易裂!” 這是他在礦洞用血汗換來的經驗。
    “說得好。” 程明在圓圈旁寫下 “π≈3.14”,“這叫圓周率,是圓周長與直徑的比值。知道這個數,就能算出最穩固的支撐柱尺寸,比憑經驗摸索更可靠。” 他轉向趙文彬,“靈氣運轉亦有規律,就像這圓周率,看不見摸不著,卻真實存在。數學,就是發現這些規律的語言。”
    趙文彬愣住了。他從未想過,枯燥的數字竟能與 “道” 聯係起來。《算經》裏的勾股定理、方田術,在他看來不過是謀生工具,此刻經程明一點撥,竟仿佛窺見了某種更深層的聯係。
    接下來的時辰,程明從最基礎的加減乘除教起。他用藤蔓在地麵圍出方格教幾何,用不同顏色的礦石代表未知數教代數,將抽象的數學概念融入弟子們熟悉的生活:
    王鐵想學如何計算鐵器淬火的水溫,程明就教他比例換算,告訴他 “三分火七分水” 的古法可以精確到 “37” 的比例;
    林小滿糾結於藥草配比,程明用分數解釋 “一錢當歸配兩錢黃芪” 其實是 12 的比例關係;
    石蛋關心礦車承重,程明便用乘法演示 “每根木軌承重五百斤,十根就能承重五千斤”;
    蘇巧想學傷口包紮的鬆緊度,程明用幾何角度說明 “繃帶傾斜 45 度纏繞最穩固”;
    就連最抵觸的趙文彬,也被程明用 “勾股定理優化劍招角度” 的演示吸引,忍不住拿起石子在地上推演。
    正午時分,程明布置了第一道作業:用今天學的加法,計算礦洞儲存的靈泉水如何分給五人,每人每日用量相等。林小滿很快算出 “總共有二十斤,每人四斤”,卻在分配時發現水罐形狀不規則,難以精確量取。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這便是數學的意義。” 程明拿出五個一模一樣的竹筒,“先算出數字,再製造工具實現它。就像煉丹需要丹爐,格物需要量具。” 他取出昨夜趕製的木尺,上麵刻著均勻的刻度,“這叫標尺,能讓你們的計算落地生根。”
    蘇巧接過木尺,指尖劃過整齊的刻度,突然福至心靈:“先生,若用標尺量傷口長度,再按比例配藥,是不是就不會出錯了?”
    “正是如此。” 程明欣慰地看著她,“數學不隻存在於石壁上,更在藥圃、鐵匠鋪、礦洞和針線籃裏。無靈根不是缺陷,隻要掌握規律,你們能做的比有靈根者更多。”
    這句話像道驚雷,劈開了五人心中的陰霾。王鐵攥緊拳頭,指節發白 —— 他想起父親總說 “無靈根就該一輩子打鐵”,此刻卻看到了另一條路;林小滿撫摸著記賬竹簡,那些模糊的 “大約”“少許”,似乎都能變成清晰的數字;石蛋望著礦洞的支撐柱,第一次覺得那些冰冷的岩石裏藏著秘密。
    午後的陽光越發熾熱,程明在石壁上寫下 “格物學三原則”:
    萬物可量:長度、重量、時間皆可數字化;
    規律可算:用符號和公式描述萬物運轉;
    知行合一:用計算指導實踐,用實踐驗證計算。
    趙文彬站在石壁前,久久凝視著這三行字。他突然意識到,程明教的不是市井小術,而是一種全新的 “悟道” 方式 —— 別人用靈根感應天地,他們用數字丈量世界。他撿起地上的石子,在石板上認真寫下自己的名字,旁邊畫了個小小的 “1”,代表自己是格物院的第一個書生弟子。
    黃昏時分,弟子們陸續離開,石蛋卻遲遲不走。他蹲在礦洞角落,用石子在地上反複演算程明教的乘法,額頭上的汗珠滴落在石板上,暈開一小片水漬。“先生,” 他突然抬頭,眼中閃爍著從未有過的光芒,“我算出礦洞的支撐柱間距該是七尺二寸,比現在的五尺更省材料,還更穩固!”
    程明走過去,看著他歪歪扭扭卻準確的算式,心中湧起一股暖流。這五個無靈根的雜役,就像五顆蒙塵的礦石,隻需一點火光,就能綻放出屬於自己的光彩。
    夜幕降臨時,礦洞的火把次第亮起,照亮了石壁上密密麻麻的數字和公式。程明坐在石台前,翻看弟子們的作業,嘴角不自覺地上揚。王鐵的鐵器淬火比例表、林小滿的藥草分數換算、石蛋的礦洞承重計算、蘇巧的包紮角度圖、趙文彬的勾股定理推演…… 每一份都帶著生澀,卻充滿了力量。
    他知道,數學啟蒙隻是第一步。前路還有代數、幾何、物理、化學,還有無數傳統勢力的質疑和阻撓。但看著石壁上那五雙認真刻畫符號的手印,程明的心中充滿了堅定。
    這些無靈根的先驅者,正在用數字編織一條全新的道路。而這條路的盡頭,或許就是打破靈根桎梏,讓每個生命都能綻放光彩的未來。
    火把的光芒透過石縫照向夜空,仿佛在向滿天星辰宣告:屬於格物學的時代,已經拉開了序幕。
    喜歡我用現代知識顛覆修真界請大家收藏:()我用現代知識顛覆修真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