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東方新地平線
字數:8327 加入書籤
1930年的美國,是一個夢想碎裂的國度。
紐約、芝加哥、底特律、洛杉磯……昔日機器轟鳴、紙醉金迷的都市。
如今隻剩下失業人潮的沉默腳步和救濟站前望不到頭的長龍。
寒風吹過空蕩的廠房和斷供的房屋,卷起的不是希望,而是破產通知單和絕望的灰燼。
————————————
就在這片無邊無際的灰暗之中,一道來自遙遠東方的光芒,如同一座突兀而堅實的燈塔,刺破了濃霧。
在張漢欽的親自指示下,“東方新地平線計劃”以驚人的效率和魄力在全美主要城市全麵鋪開。
這項宏偉計劃的野心極大:以最低的成本、最快的速度,為東北建立一個 “技術自主、忠誠可控、可本土化” 的現代工業基礎。
而其手段,則精準地抓住了大蕭條時代最脆弱的人心。
————————————
《紐約時報》、《芝加哥論壇報》、《洛杉磯時報》的版麵上,開始持續出現整版的、設計簡潔卻極具衝擊力的招聘廣告。
廣告上,一排排整齊劃一、紅頂白牆的嶄新住宅區照片,與街頭破爛的帳篷形成殘酷對比;一座座龐大恢宏、煙囪聳立的嶄新工廠廠房,提醒著人們這裏會提供穩定的工作。
最誘人的是那幾行加粗的承諾:
“誠聘技術人才!承諾以大蕭條前工資水平支付!”
“提供穩定工作與安家保障!允許攜帶伴侶及1~3名家眷!”
“預付安家費:簽約並登船後,每戶預支200美元現金!”
200美元!
這在許多人連5分錢一杯的咖啡都喝不起的年代,無異於一筆巨款。
更重要的是,“攜帶家眷”和“穩定工作”這兩個詞,擊中了成千上萬瀕臨破碎的家庭最核心的痛點——
它提供的不僅僅是一份工作,是一個能讓全家脫離苦海、重獲秩序與尊嚴的完整逃生艙。
————————————
在昔日城市地標下方,是一個個臨時設立的招募點。
很快,這些招募點前便排起了堪比救濟站的長隊。
與救濟站前的死氣沉沉不同,這裏彌漫著一種焦灼的、孤注一擲的希望。
————————————
人流中,有被工廠辭退的熟練技工,有設計院倒閉的建築師,有農場破產的農業技師,甚至還有失業的教師和醫生。
他們曾經是美國的中產階級脊梁,如今卻和流浪漢一樣,為了一張申請表而排隊。
超過五十萬人,懷揣著最後一絲幻想,填寫了那份決定命運的表格。
————————————
在底特律的招募點外,喬治小心翼翼地護著剛剛領到的表格,仿佛那是易碎的珍寶。
他和萊尼擠在一個避風的牆角,借著昏暗的光線,萊尼好奇地看著,而喬治則深吸一口氣,拿出僅剩的半截鉛筆,開始填寫這份將決定他們未來的“試卷”。
東方新地平線計劃 技術歸化申請表 編號: DET001730
【填寫須知】
1. 漏項、塗改、字跡模糊即作廢。
2. 請全部使用大寫字母或數字填寫。
3. 完成後交回最近審查點,請勿郵寄原件。
4. 本計劃所有運營與後續雇傭合同,均已獲得美利堅合眾國聯邦政府及中國東北政務委員會備案認可。
5.本計劃所有合同法律文本,由美國世達律師事務所、眾達律師事務所及中國吳凱聲律師事務所聯合起草與背書,受兩國法律框架保護,具備完全法律效力。
喬治在簡單閱讀以上文字後,開始了答卷。
————————————
【注:正文為題目;
" "為喬治的答卷,
()為喬治的心理活動等】
——— 以下五卷,共25題 ———
A. 技術卷
A1. 專利號/保密編號(無則寫NA):
"NA"
A2. 解決過的三項工業故障+草圖(另紙):
"(喬治從口袋掏出另一張皺巴巴的紙,上麵畫著簡易的農機傳動係統維修草圖)"
A3. 可攜帶關鍵工具/儀器清單(限20字):
"自用扳手套裝, 測量規, 焊接套裝"
A4. 願帶幾名中國學徒?(數字):
"20"
(喬治先寫了"5",劃掉;"10",劃掉;"15",劃掉;最後寫了"20"。
這是他的極限了,他非常想爭取機會,但不會為此欺騙!)
A5. 五年內可傳授的核心技能關鍵詞(限3詞):
"農機維修, 金屬加工, 焊接"
————————————
B. 家庭卷
B1. 申請者全名、出生年月、出生地:
"GEORGE MILTON, 18950315, 舊金山;
LENNIE SMALL, 19021130, 薩克拉門托"
(萊尼緊張地指著自己的名字,喬治點點頭)
B2. 子女數及年齡(用逗號分隔):
"0"
B3. 申請者兄弟姐妹人數與現居城市(格式:數量城市):
"GEORGE: 0; LENNIE: 0"
(喬治寫下這個時,感到一絲慶幸,這意味著沒有更多牽掛和負擔)
B4. 是否接受伴侶因工作安排,崗位調動分散安置≥200公裏?(是/否):
"否"
(喬治雖然害怕失去機會,但還是毫不猶豫地勾選,他絕不能和萊尼分開)
B5. 有無法官/牧師/記者親屬?(寫關係,無寫NA):
"NA"
————————————
C. 信仰卷
C1. 教會全稱:
"NA"
C2. 牧師姓名:
"NA"
C3. 每周聚會小時數(數字):
"0"
C4. 是否同意教會財產在華登記華人名下?(是/否):
"是"
(他根本不在乎)
C5. 是否曾海外傳教?(國家年份,無寫NA):
"NA"
————————————
D. 政治卷
D1. 曾加入政黨?(寫黨證號,無寫NA):
"NA"
D2. 對“中國主權覆蓋東北”一句話表態(≤20詞):
"支持法律與秩序,願在遵守當地法律下工作生活。"(英文)
D3. 是否放棄領事裁判權?(是/否):
"是"
(喬治不太明白這個詞的深意,但他知道必須選“是”)
D4. 現受雇政府單位?(寫部門,無寫NA):
"NA"
D5. 是否接受中國法庭裁決?(是/否):
"是"
————————————
E. 附加卷
E1. 是否同意20年土地使用權、身故歸公?(是/否):
"是"
(有地種20年?這簡直是天堂)
E2. 是否接受中文技術考試方可續簽/升職?(是/否):
"是"
E3. 是否願在五年內教會中國學徒≥10人?(是/否):
"是"
E4. 緊急聯係人:姓名關係地址:
"NONE"
E5. 若政策調整需轉變技術方向,是否配合?(是/否):
"是"
——— 裁切線 ———
申請人簽名:
"GEORGE MILTON"
"LENNIE SMALL"
日期:1930年03月08日
————————————
喬治仔細地將兩人省吃儉用拍的白底照片貼在背麵,照片上,喬治神情嚴肅,萊尼則努力擠出一個乖巧的笑容。
填完最後一個選項,喬治長長地舒了一口氣,仿佛完成了一場艱難的考試。
他將表格仔細對折,緊緊攥在手裏。
“喬治,”
萊尼小聲問,眼裏充滿了希冀,
“填好了嗎?我們能去那個有粘豆包的地方了嗎?”
喬治看著萊尼單純的臉,把表格捂在胸口,像是握住了通往新生活的船票。
“填好了,萊尼。祈禱吧。這是我們最後的機會了。”
————————————
審核是極其嚴苛的。
由北美各地的中國留學生組成的初審團隊,秉持著“寧缺毋濫”的原則,用冰冷的標尺丈量著每一個希望:
第一關,是篩人的“鬼門關”,不是選“可憐人”,而是選“可用之人”。
表格必須像一把手術刀:一刀下去,同時割掉四種人——
1. 技術平庸者
2. 宗教/政治狂熱者
3. 家族勢力龐大、可能形成“小美國”者
4. 有潛在反客為主野心者
超過90%的表格在這一關就被無情淘汰,扔進角落的廢紙箱,如同它們主人的美國夢一樣破碎。
————————————
第二關,技術背景調查:
通過初篩的5萬份申請,被送往一個由基金會秘密聘請的第三方調查機構進行技術背景核實。
誇大其詞、經曆造假者被剔除。
這一關,又刷掉了一半。
————————————
第三關,麵試:
剩下的2.5萬人獲得了麵試機會。
麵試官由基金會專員和資深華裔工程師擔任,考察的不僅是技術、性格,還有適應能力和家庭穩定性,更更重要的是對東北的潛在忠誠度,服從度和歸屬感。
又有一半人在緊張的麵試中敗下陣來。
————————————
最終,僅有約1.2萬個申請者及時其家庭(約45萬人)進入了最後的體檢與綜合評審階段。
他們將爭奪那1萬個寶貴的名額,成為“東方新地平線計劃”的首批“技術歸化民”。
這是一場發生在絕望深淵邊的殘酷選拔,優勝者將獲得通往新生的船票,而大多數人的希望,則在嚴苛的篩選中被再次碾碎。
————————————
三月底,“東方新地平線”計劃完成第一階段目標。
上百艘萬噸巨輪組成船隊,從美國東海岸出發,滿載一萬戶滿懷夢想的美國家庭,開始駛向中國東北。
他們將去到那片充滿希望的黑土地,為那些懷揣“實業救國”“收複河山”理想的人們,帶來現代知識與先進技術的火種。
東北全麵振興的宏偉藍圖,正加速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