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9章 風暴醞釀
字數:10130 加入書籤
民國十九年,七月下旬的南京,暑熱難當,卻更添幾分人心燥動。
從遼陽劉家窩棚慘案爆發,到花園口捷報傳遍天下,這驚心動魄的幾十個小時裏,坐鎮中央、身為國家元首的常主席,真的什麽都沒做嗎?
當然不是!
他殫精竭慮,夙夜匪懈,以其獨特的"智慧"和"遠見",進行了一係列令人歎為觀止的"神操作",最終成功地將自己釘在了曆史的恥辱柱上。
————————————
黃埔路官邸內,常委員長的心情,本應如這七月的流火般熾熱而昂揚。
中原戰場上,他的中央軍正節節勝利,反常聯軍已然顯出頹勢,收複鄭州、開封指日可待。
一份份捷報,似乎正將他推向那“贏得內戰,統一全國”的權力巔峰。
————————————
然而,七月十八日夜,東北對日最後通牒及《告全體中華兒女書》的電文如驚雷般傳向全國。
來自東北的急電,如同一盆冰水,夾雜著北國的寒氣和血腥味,當頭澆下。
“倭寇製造事端,遼陽劉家窩棚村發生滅門慘案,我交涉警察局長趙大勇及警民五十三人殉國……日方大規模異動,恐有巨變!”
————————————
會議室內,氣氛凝重得能擰出水來。汽燈的光暈下,幾位黨國元老的麵容顯得異常肅穆。
資曆最尊的政府元老林森,這位平素溫和如古玉的老人,此刻眉宇間鎖著深沉的憂戚,他緩緩開口,聲音帶著一絲不易察覺的顫抖:
“主席,倭寇此番暴行,絕非尋常摩擦,乃是蓄意挑釁,意在鯨吞!
當此寇深禍亟之際,黨內一切恩怨應暫且擱置,共赴國難方為第一要義啊!
若東北有失,則華北門戶洞開,寇騎可直驅南下,屆時神州陸沉,我輩皆為千古罪人!”
————————————
監察院長於右任,美髯戟張,性情剛直的他更是按捺不住,聲若洪鍾:
“常公!眼下之勢,猶兄弟鬩於牆,而外侮已破門矣!
豈能再執著於內爭,坐視倭奴屠我同胞、裂我疆土?
若一味強調‘安內’,恐內未及安,而國已將不國!
此絕非領袖應有之擔當!”
————————————
立法院長邵力子扶了扶眼鏡,語氣沉痛地補充:
“總裁,國際觀瞻亦不可不顧。
我若在此民族存亡關頭仍汲汲於內戰,而坐視地方軍民獨抗強虜,必遭天下詬病,失盡人心與國際同情啊!”
甚至一些原本傾向常公的將領,也麵露猶疑之色。
畢竟,日本人的刀已經架到了整個民族的脖子上。
————————————
然而,常委員長麵沉如水。
中原戰事的順利,讓他更加堅信自己“攘外必先安內”的方略是唯一正確的道路。
他耐心地聽完眾人的勸諫,指節輕輕敲擊著紅木桌麵,開始了他的“闡述”:
“諸公愛國之憂,中正感同身受。然,諸公隻見倭寇之凶頑,未見我心腹之患更烈!”
“閻錫山、馮玉祥、李宗仁等輩,擁兵自重,割據稱雄,實為國家統一最大之障礙!
若此時與倭寇全麵開戰,則這些軍閥必趁我後方空虛,群起而攻之!
屆時,前有虎狼之敵,後有豺豹之患,我軍首尾難顧,必致全局崩潰!”
“反之,若能趁此良機,一舉蕩平內亂,完成真正之統一,整合全國之力,則將來應對倭寇,方能遊刃有餘,立於不敗之地!”
“此所謂‘攘外必先安內’,非是怯戰,乃是謀國深遠之策!
些許局部之犧牲,有時亦是為全局勝利不得不付之代價。望諸公體諒操微之苦心!”
————————————
這番"深謀遠慮"的歪理,讓林森閉目長歎。
於右任憤而將茶杯頓在桌上,茶水四濺:
"如此"顧全大局",與割肉飼虎何異?!隻怕虎飽而人亡!"
邵力子則頹然坐下,喃喃道:
"千古罵名,恐自此始矣……"
常委員長拂袖而去。
————————————
於是,就在七月十九日當夜,常委員長發出了致張漢欽的第一封電令:
“沈陽張副司令勳鑒:
遼陽事悉。倭人橫暴,殊堪痛恨。
然當此國家多難之秋,務望力避衝突,以免事態擴大,授人以柄。
一切以大局為重。
——操微(常南京字)。”
————————————
七月二十日,清晨八時。
在奉天,張漢欽那篇宣告"花園口大捷"、號召"血戰到底"的《告全國同胞書》,如同驚雷般通過無線電波,震撼地傳向大江南北的每一個角落。
幾乎就在同一秒鍾,在南京,常委員長發出的第二道指令,也通過加密線路,精準地送達了奉天帥府的張漢欽案頭。
“漢欽吾弟:
聞弟處或有激烈之舉,兄心甚憂。倭寇狡詐,意在激我。
望弟切勿逞一時之憤,而害國家十年生聚之百年大計。
忍辱負重,相忍為國,方為黨國幹城之要道。
切囑!
——操微。”
【注:1.由官方權威認證的詞條“不抵抗政策”——
明確某人電令:對日軍挑釁不予抵抗。
2.而前幾年寶島解密的部分電文,也證實了——
直到11月,日軍染指山東,某人仍令東北軍避免與日軍衝突】
————————————
一邊是麵向四萬萬國民的豪邁宣告書,
一邊是私下勸阻"勿逞一時之憤"的怯懦退讓緊箍咒。
兩封電文,如同冰與火,在時空的某個奇點猛烈相撞。
————————————
當花園口殲敵近七萬的詳細戰報擺在常委員長麵前時,他那張臉上先是是不信,繼而湧上計劃被打亂的惱怒,以及一種被邊緣化的極度尷尬。
尤其是,他剛剛發出的那封"切勿逞一時之憤"的電文,與張漢欽宣告輝煌勝利、贏得萬民敬仰的全國通電,形成了史上最慘烈的對比!
————————————
“娘希匹!不知進退!”
他低聲罵了一句,一把將那份詳細描述戰果的電文抓在手中,狠狠地揉成一團。
又覺不解氣,唰唰幾下撕得粉碎,扔在地上,踩了幾腳,仿佛這樣才能緩解心頭那股灼燒般的尷尬。
————————————
奉天帥府。
張漢欽幾乎是發出宣告戰果的全國通電的同時,收到了常委員長要求怯懦退讓的第二封電令。
他看著那封字斟句酌、滿是“忍辱負重”、“相忍為國”勸誡的電文,再看著戰報上“殲敵四萬七千”、“敵酋授首”的字樣,一股荒謬感油然而生。
他先是氣得想拍桌子,隨即卻又忍不住搖頭失笑。
————————————
“王秘書長,”
他喚來王樹翰,將常委員長的兩封電令遞過去,嘴角勾起一抹冷冽的弧度,
“常公如此‘顧全大局’,‘深謀遠慮’,實在令人……感佩。你以此為題,寫一篇社論,好好‘讚一讚’常公的‘遠見’與‘胸襟’。”
————————————
王樹翰是何等聰明之人,立刻領會了少帥的意圖。
他扶了扶眼鏡,沉吟片刻,便回到書房,一篇堪稱民國政論史上絕妙諷刺典範的文章,很快躍然紙上。
經張漢欽親自審定後,為免過於衝擊剛剛燃起的舉國歡慶氣氛。
這篇社論被壓至七月二十二日正午十二時,才以“東北政務委員會”名義,通電全國。
————————————
電文標題:《讚顧全大局、海納百川、有容乃大之曠世楷模——常公操微》
全國同胞鈞鑒:
倭寇犯境,山河震蕩。幸賴我前方將士用命,於遼東花園口予敵重創,暫紓國難。
捷報傳來,舉國歡騰,然欣喜之餘,吾輩更當深切感念一位於幕後運籌帷幄、忍辱負重之舵手——
我政府主席常公操微!
————————————
當倭賊尋釁之初,凶焰滔天,世人皆曰可戰之時。
唯常公高瞻遠矚,洞悉其奸。
常公深知,倭寇之目的,在於激我怒而興兵,亂我‘攘外必先安內’之大局。
————————————
故常公於十八日星夜,急電我東北邊防,諄諄告誡:
"力避衝突,以免擴大。"
此非怯懦,實乃為國家保存元氣之深謀遠慮也!
————————————
及至二十日晨,戰端已啟,風雲險惡之際,常公再次馳電,苦口婆心:
"切勿逞一時之憤,害國家大計。"
"忍辱負重,相忍為國"
字字千鈞,擲地有聲!
此何等胸襟?何等氣度?
————————————
古有韓信受胯下之辱,終成一代兵仙;
藺相如避廉頗之鋒,乃有將相和之美談。
然觀常公之忍讓,其境界更超古人!
————————————
試想:
有一戶人家,男主人正忙於與族內兄弟分家爭產,忽有惡鄰欺上門來。
這惡鄰不僅時常在門口撒尿圈地,今日更是變本加厲,竟光天化日之下翻牆入院,將其家中長女拖入廂房!
女兒哭喊掙紮,家中忠仆上前阻攔,竟被惡鄰及其家丁當場亂刀砍死!
左鄰右舍義憤填膺,操起棍棒便要教訓惡霸。
————————————
誰知這家男主人聞訊,卻急忙攔住眾鄰居,拱手作揖道:
"諸位高鄰息怒!千萬力避衝突!
眼下我分家之事要緊,若此時與惡鄰廝打,豈不耽誤正事?
小女……便讓她暫且忍耐,須知切勿逞一時之憤,害家族大計啊!"
————————————
此等"顧全大局"之精神,
此等"海納百川"之肚量,
豈非"有容乃大"之最佳詮釋?
曠古未有之楷模!
————————————
常公之謀,不在一城一地之得失,而在全局之安穩;不在一時血氣之勝負,而在百年國運之綿長。
其忍常人所不能忍,讓常人所不可讓,心中所係,唯有黨國之前途,民族之複興。
此等格局,此等擔當,環顧當世,何人能及?
稱之為"曠世楷模",實至名歸!
————————————
今幸賴前方將士浴血,僥幸獲此小勝,然吾輩更當時時謹記常公之教誨:
勝利固然可喜,然"攘外必先安內"之根本國策不可動搖!
唯有內部精誠團結,掃清寰宇,方能最終"外禦其侮"!
————————————
謹此通電,非為邀功,實為彰顯常公之大德大慧。
以昭示天下,我國有此忍辱負重、顧全大局之領袖,實乃民族之幸,國家之福!
(社論末尾,原封不動地附上了常委員長七月十八日夜和七月二十日晨發出的兩封電令全文。)
——————
這篇社論一出,真可謂石破天驚!
初讀之時,許多不明就裏的人,見通篇皆是“高瞻遠矚”、“深謀遠慮”、“顧全大局”、“海納百川”等溢美之詞,還以為是東北方麵真心實意地推崇常委員長。
然而,當讀者目光掃到末尾附上的那兩封電令原文——
“力避衝突”、“切勿逞一時之憤”、“忍辱負重”——
再回想起花園口那殲敵七萬的輝煌戰績,以及這兩封電令與捷報幾乎同時抵達的荒謬時間點……所有人都愣住了。
————————————
緊接著,許多人下意識地又從頭仔細讀了一遍社論。
這一遍,味道全變了!
————————————
那字裏行間的“忍辱負重”,分明是在諷刺其軟弱退讓;
“深謀遠慮”像是在嘲笑其戰略誤判;
“顧全大局”簡直就是在指控其置民族大義於不顧;
“海納百川”更是對其容忍外侮的極致挖苦!
尤其是那個“老王、妻子、丈夫”的比喻,粗俗卻又一針見血,將常委員長政策的荒謬揭露得淋漓盡致!
————————————
表麵極盡恭敬褒揚,實則每一個字都像是蘸著辣油的鞭子,抽得人火辣辣地疼!
這種高級黑、反諷的筆法,讓全國稍有見識的讀者都看得目瞪口呆,繼而拍案叫絕!
————————————
茶館酒肆,學校機關,人們爭相傳閱,議論紛紛。起初是竊竊私語,繼而便是哄堂大笑和辛辣的評論。
"以"家"代國,妙啊!"
"這"男主人"莫不是指…?"
"那"分家爭產",分明是中原大戰!"
""長女"自然是我東北,"惡鄰"就是小日本了!"
“高!實在是高!這王樹翰不愧是刀筆吏出身,罵人都不帶髒字兒!”
“常公這次……可是被架在火上烤嘍!”
“看看!這才是真正的‘相忍為國’!人家東北軍忍不了,直接把鬼子忍到海裏喂魚了!”
“唉,隻是這‘大局’……看得讓人心寒啊。”
舉國嘩然……
————————————
常委員長"忍辱負重"的形象,與張漢欽"氣吞山河"的壯舉,形成了無比鮮明的對比。
在北平,一位學者指著報紙對學生們歎道:
"民心如水,載舟覆舟。自此以後,天下氣運,其北移乎?"
在上海,一位金融大亨合上報紙,對助手低聲吩咐:"盡快評估,將部分資金轉向東北投資的安全性及前景。"
在南京,常委員長官邸傳出瓷器碎裂之聲,據說他整日未曾見客。
————————————
徹底改變華夏命運的巨大變革,已拉開序幕——
人心的天平,資本的流向,政治的焦點,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悄然轉向那片黑土地~
一場深刻的政治風暴正在醞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