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0章 赤誠之心,肝膽相照
字數:6558 加入書籤
民國十九年,八月十六日,夜。
夜幕下的奉天帥府東花園,燈火通明,卻無半分浮華之氣。青磚灰瓦的建築在月色下顯得格外莊重,荷塘裏傳來幾聲蛙鳴,反而襯得四周愈發靜謐。
於右任、林森、邵力子三位元老,在張漢欽、張作相與楊宇霆的陪同下,踏著青石板路走向宴會廳。他們身後,顧維鈞、李銘、陳知白等人低聲交談,語氣中透著一種難以言喻的振奮。
————————————
宴會廳內,水晶吊燈灑下溫暖的光暈。紅木圓桌上鋪著素淨的白色台布,餐具是簡潔的景德鎮瓷器,並無過多裝飾。
最引人注目的,是每張桌上都擺放著一小壇未開封的酒,泥封上烙著“黑土”二字,透著一股關東大地特有的醇厚與質樸。
“三公請看,”
張漢欽抬手引路,聲音沉穩,
“此間所有,皆出自我東北本土。
這酒,是遼南高粱所釀;這米,出自鬆花江畔。
今日之宴,不敢言盛,隻求一個‘真’字,讓我東北三千萬軍民之心意,能真切傳達於三公。”
於右任撫髯頷首,目光掃過在場眾人——除了熟悉的顧維鈞,還有李銘、陳知白、身著戎裝的於學忠等將領,以及一位看似嬌小文弱卻目光清澈的女教師梁文英和青年學生代表張毅。
他心中微動,這並非簡單的接風宴,更像是一次力量的展示,一次人心的檢閱。
眾人依序落座。張漢欽居於主位,三老分坐其右,楊宇霆、張作相陪坐左側,其餘人等各按序而坐,秩序井然。
————————————
酒過三巡,菜嚐五味。
林森放下銀箸,環視全場,終於將話題引向核心。
他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敲在每個人心上:
“漢欽賢侄,輔帥,鄰葛,諸位同僚。
實不相瞞,我三人此番北上,是受無數對南京失望、卻又對前路倍感迷茫的同仁所托。
我們必要親眼驗證,這‘新東北’,究竟是繼往開來的強國基石,還是又一個割據自保的‘桃花源’?”
此言一出,滿場寂靜。所有目光都聚焦於張漢欽。
張漢欽並未立即回答。他起身,親自為三老斟滿杯中酒,那澄澈的酒液在燈下泛著微光。
他舉杯,目光掃過於右任、林森、邵力子,誠懇說道:
“子超公此問,字字千斤,漢欽感佩萬分!
東北大門,自此向諸公徹底敞開!
我們所謀者,絕非一隅之私利,乃是華夏之重生!
此心,天地可鑒!”
————————————
首先開口的是顧維鈞。他梳理了一下西裝領帶,從容不迫地說道:
“三公明鑒。維鈞昔日折衝於國際場,深知無實力則無外交。
在此地,我與外國使節談判,所見是平等互惠;海關自主,行使的是真正主權。
此間氣象,讓我這老外交官,終於能挺直腰杆說話。”
接著是李銘。這位從南方北上的著名銀行家,如今在東北擔任經政要職,他語氣一反平日的謹慎,顯得格外真誠:
“銘受張司令之邀北上,初時也曾疑慮。
但眼見東北金融整頓有序,奉票回收新幣發行,物價穩定,存款激增。
更難得的是,實業發展得到真金白銀的支持,民族企業如雨後春筍。
此等清明務實的環境,實乃我民族經濟發展之福音!”
這時,陳知白推了推眼鏡,接過話頭。這位從南京中央大學北上的物理學教授,聲音溫和卻堅定:
“知白一年多前離南京時,對無休止的黨派傾軋已心灰意冷。
來到東北大學,所見所聞,令我震撼。
實驗室裏是歐美最新設備,教授待遇優厚可安心學問,學生實習直通兵工廠、附屬工廠。
知識在此非裝飾品,而是真正轉化為生產力、國防力的活水!
少帥‘寸土不讓’之誓言,是建立在鋼鐵、煤炭、電力與這些青年人才之上的!”
他的發言引起在座教育界人士的深深共鳴。
那位坐在末席的女教師起身。她個子嬌小,起身時略顯緊張地捏了捏衣角,但當她抬起頭時,目光卻清澈而堅定。
“三公,各位長官,”
她的聲音起初微顫,但很快變得清晰有力,
“我隻是一名普通的小學教師。下午課堂上,孩子們唱著《七子之歌》都哭了。課後,我問他們為啥想當海軍、造大橋。
一個孩子站起來說,‘老師,因為我們不想再唱這麽讓人心疼的歌了,我們想唱快樂的歌,想讓咱們國家所有地方,都像咱們東北一樣,亮堂堂的!’”
她的聲音有些哽咽,但腰杆挺得筆直,
“他們的理想很大,大得讓人心疼;他們的心又很純,純得讓我們這些教育工作者不敢有絲毫懈怠。
在這裏,教育經費有保障,孩子們有書讀,我們的付出被看得見。”
這番話,如一股暖流,又似一道強光,瞬間擊中了三老內心最柔軟處。
邵力子掏出手絹,不住地擦拭眼角。
林森緊閉雙唇,下頜微微顫動。
於右任則長歎一聲,仰頭飲盡杯中酒,慨然道:
“教育如斯,少年如斯,國魂未死!夫複何言!”
高潮在於學忠起身敬禮的那一刻。
這位剛從前線歸來的將軍,軍裝筆挺,聲音鏗鏘如鐵:
“我東北邊防軍全體將士,別的不敢保證,隻敢說一句:我等手中槍,隻為保家衛國!
身後學堂工廠、父老鄉親,但有來犯之敵,必將其碾碎於陣前!”
這時,吉林大學“實業救國學會”的學生領袖張毅站起身來。這個來自營口的青年目光炯炯,帶著青年人特有的熱忱:
“三公,各位長官!我是吉林大學張毅。
我們‘實業救國學會’的同學們,暑假自發組織服務團,分赴各地工廠、礦山、建設工地。
我們教工人識字,幫他們讀圖紙,宣傳衛生知識。我們深切體會到:讀書不忘救國,救國必須實幹!
在東北,知識不再停留在書本,而是真正融入這片土地的血脈。
這是我們年輕一代最願意看到的未來!”
他的發言洋溢著青春的朝氣,讓在座眾人無不動容。
————————————
楊宇霆緩緩起身,這位老臣目光深邃:
“鄰葛不才,願借此地說幾句肺腑之言。
當年老帥在時,我東北雖強,卻終難逃軍閥割據之窠臼。
直至今日,見漢欽侄以雷霆手段整肅內政,以遠見卓識布局未來,方知何為真正的大格局。”
他走向窗邊,指著窗外奉天的夜景:
“三公可知,為何我等這些老臣願傾力輔佐?
隻因我們親眼見證,他從不在權力鬥爭中內耗,而是將全部心力用於強我東北、興我華夏!
此等胸襟,方為真正的領袖氣度!”
張作相也激動地接過話頭,這位輔帥聲音哽咽:
“我張家與漢欽本是同宗,但我張作相今日敢對天發誓!
我之忠心,非因血脈親情,而是因他所謀所行,皆為我東北三千萬百姓之福祉,為我四萬萬同胞之未來!
當年老帥若在天有靈,見東北今日之氣象,也當含笑九泉!”
————————————
至此,所有的質疑都已煙消雲散。
於右任猛地一拍桌子,虯髯顫動:
“眼見為實,夫複何疑!
此非割據,實乃再造乾坤之象!
漢欽賢侄,老夫明矣!
往日聽聞,尚存三分疑慮,今日一見,方知天下正氣,盡匯於此!”
林森沉穩接話,目光深遠:
“法度井然,民生安定,軍心可用,教育築基。
財政金融得以有效穩定,民族工礦農業交通郵電均有建樹。
此非偏安之局,實乃立國之本。
子超願附驥尾,在此盡綿薄之力。”
邵力子更是激動:
“我願執筆,將今日所見所聞,詳告天下同仁!
要讓所有人都知道,在華夏,除了南京的腐朽,還有東北的生機!”
————————————
共識,在激昂的氛圍中迅速達成。
張漢欽舉起那壇“黑土”酒,親手拍開泥封,醇厚的酒香瞬間彌漫整個大廳。
他親自為眾人斟滿,而後雙手舉杯,朗聲說道:
“此酒,
性烈,如我關東兒女之血性;
味醇,如我華夏千年之血脈。
請滿飲此杯!以此酒為誓:
一敬過往,不忘國恥,銘記艱辛;
二敬當下,同心同德,共築基業;
三敬未來,華夏光複,天下大同!”
“幹杯!”
“幹杯!”
所有人齊聲應和,將杯中烈酒一飲而盡。
————————————
灼熱的酒液滾過喉間,似一道燎原的火種,點燃了久違的赤誠。
跳動的燭火與壁爐的暖光交織,在每一張麵孔上投下堅毅的輪廓。
這一刻,試探與猜疑如冰雪消融,唯有澎湃的熱血在胸腔奔湧,深沉而洶湧。
不為權柄,不為私利,隻為這片土地上每一盞不滅的燈火,每一個孩童朗朗的書聲,每一寸不容踐踏的山河。
這盟約,將隨星火燎原,刻進歲月,直至華夏重生之日!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