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5章 救國宣言

字數:6427   加入書籤

A+A-


    民國十九年,九月一日,奉天城。
    晨曦微露,秋意漸濃,奉天城卻早已沸騰。
    一個半月前,那場驚心動魄的花園口大捷的硝煙尚未完全散盡,另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一場關乎國家命運、民族前途的政治博弈——已然悄然拉開序幕。
    ——————————
    帥府東院議事廳內,燈火徹夜未熄。
    於右任、林森、邵力子三位元老,在這半個多月裏,幾乎未曾有過片刻停歇。
    在東北當局的全力支持下,他們以筆墨為刀槍,以電波為羽檄,進行著一場無聲的衝鋒。
    一張巨大的全國軍政要員、士林名流聯絡圖懸掛於壁,上麵密密麻麻標注著進度。
    專門的通訊保障小組,動用了東北軍最先進的高功率無線電台和直通關內的有線電報線路,確保訊息暢通無阻。
    於右任潑墨揮毫,那一手驚世的“標準草書”此刻書寫的是泣血丹心。
    他致信昔日同盟會舊友、各地監察委員、報業巨子:
    “……金陵當局,棄總理遺訓於不顧,縱容暴日,屠戮同胞,囚禁忠良,鉗製輿論,其行徑較之軍閥時代猶有過之!
    我輩革命數十載,豈容江山變色、民心盡失?
    東北張漢欽司令,年少而誌堅,率軍民浴血抗敵,花園口一役雪我甲午之恥,其治下政治清明,實業大興,教育昌盛,實乃民族複興之希望所係!
    兄台素懷忠義,望深明大義,共扶危局……”
    林森則以他德高望重的身份,致電國民政府各院部會中尚有良知之舊僚、海內外僑領、各民間團體:
    “……當軸者倒行逆施,已失領袖之格。國之不國,豈能坐視?
    東北已為我民族保存一線生機,一片淨土。
    盼諸公暫棄歧見,以救國為先,匯聚奉天,共商大計,勿使救國無門,憾恨千古……”
    邵力子發揮其學者兼報人之長,撰文致全國教育界、法學界、工商界同仁:
    “……數據昭昭,事實勝於雄辯:
    南京之腐敗無能,東北之奮發有為,已成雲泥之別。
    救國非空談,需腳踏實地。
    東北已辟出一條活路,吾輩知識分子,豈能徒作壁上觀?
    當以理性與良知,選擇光明,共赴國難……”
    一封封書信,一份份電文,攜著東北大捷的雄風,帶著黑土地蓬勃的生機,更蘊含著三位元老沉甸甸的威望和泣血的呼籲,穿越千山萬水,飛向北平、上海、廣州、武漢,飛向每一個心懷家國的誌士仁人案頭。
    一種無聲的共識正在華夏大地凝聚。
    時機,已然成熟。
    ————————————
    九月一日上午九時整,奉天城中心廣場。
    臨時搭建的主席台莊重肅穆,四周東北邊防軍將士持槍肅立,軍容嚴整。
    台下,人山人海。
    東北各界代表、工商巨子、學界泰鬥、青年學生、市民群眾,以及早已雲集奉天的全國各地報社記者,更有眾多身著各地服飾、眼神中充滿期盼與審視的關內各界代表、各地軍政勢力駐奉天辦事處人員,翹首以盼。
    軍樂隊奏響莊嚴的樂曲。
    於右任、林森、邵力子三老,在張漢欽、張作相、楊宇霆等東北軍政要員的陪同下,緩步登上主席台。
    於右任手持一份厚重的文書,步履沉穩,目光如炬。
    林森、邵力子分立兩側,麵色凝重而堅毅。
    張漢欽則身著戎裝,退後半步,姿態恭敬,將舞台完全讓予三位為國奔走的老人。
    全場瞬間安靜下來,隻有秋風拂過旗幟的獵獵之聲。
    於右任走到話筒前,目光掃過台下萬千民眾,深吸一口氣,那蒼老而渾厚的聲音通過擴音器,清晰地傳遍廣場的每一個角落:
    “全國同胞們!各界父老兄弟們!”
    “今日,我於右任,偕林森、邵力子二位先生,懷著一顆沉痛而又充滿希望之心,於此東北奉天,向全國四萬萬同胞,宣讀一份關乎我華夏生死存亡之《救國宣言》!”
    話音未落,台下已爆發出雷鳴般的掌聲,久久不息。
    於右任展開文書,聲若洪鍾,一字一句,叩擊著每個人的心扉:
    《救國宣言》
    (民國十九年九月一日於奉天)
    全國各黨政軍機關、各法團、各學校、各報館並轉全國同胞公鑒:
    天禍華夏,變亂相尋。自先總理孫先生逝世,本黨領導之變革事業,本應繼往開來,奠國家於磐石之安,登百姓於衽席之上。
    然痛心疾首者,南京當局主政以來,背棄總理遺訓,獨裁專製,罔顧民生;
    對外屈膝妥協,縱容日寇,致有遼陽劉家窩棚之慘案、花園口之侵略,國權淪喪,尊嚴掃地;
    對內排除異己,囚禁元老,鎮壓輿論,踐踏法治,製造白色恐怖,竟有‘七二五’駭人聽聞之獄!
    其倒行逆施,已完全喪失代表我黨我國之資格與能力!
    當此寇深禍亟、國將不國之秋,我輩追隨總理變革之遺老,不忍見錦繡河山斷送於獨夫民賊之手,不忍見四萬萬同胞沉淪於水深火熱之中!
    幸天不亡華,東北一隅,猶存正氣。
    張漢欽司令秉承父誌,領導東北軍民,奮起抗倭,花園口一役,殲敵數萬,揚我國威,雪我國恥!
    其治下之東北,政治力求清明,吏治整肅;
    經濟日見繁榮,實業振興;
    教育普及推進,人才輩出;
    民生得以休養,社會安定。
    此非虛言,乃我三人親眼所見,親身體驗之事實!
    事實昭然,公理自在人心。
    南京政府已自絕於國人,淪為維持私權、禍國殃民之集團。
    國家不可一日無主,亦不可一日無領導救國之中樞。
    為此,我們以萬分沉痛而又萬分迫切之心情,向全國同胞鄭重宣告並與各方賢達共同倡議:
    一、 立即否認南京非法政府之一切禍國命令,其一切行為,概屬無效!
    二、 為集中全國意誌與力量,共赴國難,決定在奉天發起召開‘國民救國會議’!
    本會議之宗旨為:團結全國一切愛國力量,商討並決定抗日救國、實行憲政、建設國家之根本大計。
    三、 公推東北邊防軍司令長官、東北政務委員會主席張漢欽將軍為‘國民救國會議’主席團臨時主席,負責召集會議,主持大計。
    張司令年富力強,忠勇衛國,功在天下,乃當前領導全國救國之不二人選!東北之成就,足證其有能力、有決心肩負此民族複興之重任!
    四、 籲請全國各黨政軍機關、各法團、各學校、各報館及海內外僑胞,迅速選派真正代表民意之代表,克日北上,共聚奉天,參加此一曆史性之盛會!
    五、 在‘國民救國會議’正式召開並產生全國性之領導機構前,由會議主席團臨時主席張漢欽將軍負責領導一切抗日救國軍事、政治事宜。
    同胞們!同誌們!
    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況我輩身負重任之人?
    豈能坐視國脈斷送,任由寇騎縱橫?
    東北已點燃複興之炬火,照亮民族之前路!
    此刻,非為一黨一派之存續,乃為我整個國家民族之生死榮辱!
    一切愛國之力量,應立即奮起,響應此一救國號召,北上來歸,共策進行!
    團結則存,分裂則亡!救國自救,端在此舉!
    謹此宣言,願全國同胞共鑒之!
    發起人:於右任、林森、邵力子
    民國十九年九月一日
    宣言宣讀完畢,全場陷入一片短暫的、極致的寂靜。
    仿佛所有的聲音都被那沉重的曆史責任感和磅礴的正義之氣所吞噬。
    下一秒!
    “支持救國會議!”
    “擁護張司令領導救國!”
    “打倒賣國政府!”
    “中華民族萬歲!”
    如同積蓄已久的火山猛然噴發,震天的口號聲、掌聲、歡呼聲匯成一股不可阻擋的洪流,直衝雲霄!
    人們揮舞著手臂,熱淚盈眶,仿佛要將積壓已久的屈辱、憤懣和希望在這一刻徹底釋放!
    來自關內的代表們,神情激動,紛紛擠向前排,試圖更近距離地感受這曆史性的時刻。
    他們彼此交換著眼神,那眼神中充滿了震撼、認同和一種找到歸宿般的興奮。
    於右任、林森、邵力子三位老人,望著台下沸騰的人群,眼含熱淚,相視而笑,那是一種如釋重負、夙願得償的欣慰。
    張漢欽上前,向三老深深鞠躬,而後轉向民眾,抬手敬了一個標準的軍禮。
    他沒有多言,但那挺拔的身姿和堅毅的目光,已勝過千言萬語,傳遞出無限的信心與力量。
    ————————————
    緊隨《救國宣言》,大會同時向全國通電了《召開國民救國會議倡議書》,具體闡明了會議的代表產生辦法、議程設想等,呼籲“各黨派、各團體、各區域、各行業,不拘一格,推舉賢能,共商國是,以期集全國之英才,成救國之偉業。”
    大會進行的同時,奉天電報局的發報機鍵以最高頻次開始工作,嘀嗒之聲如同密集的心跳,將這份沉甸甸的希望與召喚,傳向華夏的每一個角落。
    廣場上的集會久久不散,人們簇擁著,討論著,臉上洋溢著久違的光彩。
    各地的駐奉天代表們行色匆匆,立即趕回辦事處,他們要以最快的速度,將今日所見所聞,將這石破天驚的《救國宣言》和倡議,詳細匯報給各自背後的勢力。
    全國的報社記者們則衝向通訊社,爭分奪秒地要將這驚天動地的消息發往各地。
    ————————————
    秋風送爽,奉天城沐浴在金色的陽光中。
    人們知道,從這一刻起,華夏的政治中心,已然北移。
    一股巨大的、不可逆轉的曆史潮流,正以奉天為源頭,開始席卷整個華夏大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