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萬流歸奉
字數:9850 加入書籤
民國十九年九月十九日,奉天城。
秋日的晨光穿透薄霧,灑在奉天火車站哥特式鍾樓的尖頂上。
七點整,當沉重的銅鍾敲響第一聲,一列來自天津方向的專車噴吐著濃煙,緩緩駛入站台。
這列掛著八節專用車廂的火車,載著首批受邀參加"國民救國會議"的華北教育界、工商界代表,曆經十六小時的顛簸,終於抵達了這座正在書寫曆史的城市。
平津著名報人陳敬軒提著沉重的皮箱,隨著人流走下火車。
他扶了扶金絲眼鏡,鏡片後的雙眼因長途旅行而布滿血絲,卻難掩其中的好奇與審視。
"此次國民救國會議,大會定於28日正式召開,而相關活動自20日起,便已陸續展開,包括專題座談會、主題展覽、實地參觀調研等一係列配套安排。"
"雖然行程緊湊,但還好將將趕上了,我一定要好好觀察一番,看看這個‘新東北’到底是什麽氣象!"
作為一名在《大公報》筆耕十餘年的資深記者,他見證過直奉戰爭的硝煙,記錄過易幟的複雜博弈,也目睹過南京政府的日漸腐化。
此次北上,他帶著三分期待、三分疑慮,還有四分知識分子特有的審慎。
"先生,請往這邊走。"
一個清朗的聲音打斷了他的思緒。陳敬軒抬頭,看見一個身著藍色學生裝、臂戴"救國會議服務團"標識的年輕男子正微笑著向他示意。
年輕人約莫二十歲年紀,胸前的校徽顯示他來自東北大學,舉止得體,語氣恭敬卻不卑微。
"接待處設在前方五十米處,我們會協助您辦理登記和住宿安排。"
學生邊說邊自然地接過陳敬軒手中的行李箱,
"旅途勞頓,我們已經備好了茶點。"
陳敬軒微微頷首,隨著引導向前走去。月台上的景象讓他這個見多識廣的老報人也不禁暗自驚歎。
巨幅標語從月台頂棚垂落,紅底白字格外醒目:
"熱烈歡迎各界代表共商國是"
"統一救國,複興華夏"
引導牌設計得清晰明了,分別指向"平津代表團"、"西北代表團"、"華南代表團"等不同區域。
每個區域都設有接待桌,後麵坐著身著製服的工作人員,正在有條不紊地核驗證件、發放材料。
最讓陳敬軒印象深刻的是維持秩序的士兵。
這些東北邊防軍的憲兵,身著筆挺的灰藍色軍裝,武裝帶上配著毛瑟手槍,站立如鬆,目光警惕卻不凶悍。
當有代表詢問路線時,他們禮貌地指路,甚至還會幫忙提一下行李,與陳敬軒在南京、北平時所見軍警的跋扈形成鮮明對比。
"這些當兵的,倒是訓練有素。"
陳敬軒暗自思忖。
在接待處,工作人員高效地核驗了他的邀請函和身份證明,遞給他一個牛皮紙文件袋:
"陳先生,這是您的會議材料,包括住宿安排、近期日程和奉天城市地圖。您的行李我們會直接送到賓館。"
陳敬軒打開文件袋,首先映入眼簾的是一本裝幀精美的《會議期間日程指南(初稿)》。
翻開扉頁,居然是附有張漢欽親筆簽名的歡迎辭。
指南內容詳盡得超乎想象:
從每日的會議、座談安排,到餐飲、交通信息,甚至還包括奉天近期的天氣預測和穿衣建議。
"真是周到啊。"
陳先生不禁感歎。
他被引導至一輛黑色的福特轎車前,司機身著整潔的製服,恭敬地為他打開車門。
車內,小幾上已經備好了熱茶和當日的《東北日報》。
頭版頭條正是關於會議籌備的報道,配著一張奉天全市張燈結彩的照片。
轎車駛出車站,陳敬軒透過車窗觀察著這座陌生的城市。
街道寬闊整潔,兩旁商鋪林立,行人衣著體麵,麵色紅潤,與關內城市常見的灰敗景象截然不同。
最讓他驚訝的是交通秩序:車輛和行人都嚴格遵守交通指示,有軌電車按時到站,看不到常見的擁堵和混亂。
"奉天的交通管理,似乎比北平好上不少。"
陳敬軒對司機說。
司機自豪地回答:
"先生,這是少帥特批的交通整頓計劃,請了德國的專家來指導。現在違反交規的要罰款還得義務執勤三天呢。"
抵達下榻的"光複賓館"(原大和旅館),陳敬軒再次被東北方麵的周到安排所折柔。
賓館大堂懸掛著中英雙語的歡迎橫幅,工作人員訓練有素地辦理入住手續。
他的房間安排在三樓,朝南,寬敞明亮,衛生間配有罕見的抽水馬桶和淋浴設備。
書桌上,除了一份更加詳細的活動日程表外,還有一本厚厚的《奉天城市指南》,從曆史沿革到風土人情,從商業區分布到緊急聯係方式,一應俱全。
甚至還有一盒奉天特產——老邊餃子館的代金券。
"這等細致周到,遠超我來時的預期。"
陳敬軒喃喃自語,對東北政權的治理能力有了全新的認識。
————————————
與此同時,在千裏之外的黃海海麵上,一艘名為"海亨"號的客輪正破浪前行。
甲板上,南洋僑領李文瀾老先生扶著欄杆,眺望著遠方逐漸清晰的海岸線。
李老先生年近七旬,須發皆白,但身板硬朗,目光如炬。
作為南洋華僑籌賑總會的副主席,他這次代表東南亞三百萬華僑北上,肩負著考察東北政權、決定投資方向的重任。
"李先生,預計一小時後抵達營口港。"秘書恭敬地報告。
李文瀾點點頭,思緒萬千。
他十六歲下南洋,從橡膠園苦力做到如今擁有多家工廠的僑領,曆經滄桑,對祖國的感情複雜而深沉。
去年他曾在南京受到常委員長接見,但對那個政府的效率和廉潔程度深感失望。
這次北上,他抱著試一試的心態,想看看這個能全殲日寇的東北政權,究竟有何不同。
"嗚——"
汽笛長鳴,"海亨"號緩緩駛入營口港。
李文瀾驚訝地發現,這個東北的港口與他想象的完全不同。
碼頭上起重機林立,貨輪雲集,工人們穿著統一的工作服,正在有條不紊地裝卸貨物。
他甚至還看到一艘美孚石油公司的油輪正在卸貨。
更讓他驚訝的是接待流程。船剛靠岸,一隊身著白色製服的檢疫人員就登船進行健康檢查,效率之高令他咋舌:
"在南洋,這等檢查至少要半天時間。"
通關手續更是簡便快捷,工作人員禮貌專業,完全沒有索要"好處費"的暗示。
出口處,明顯的"會議代表接待處"指示牌下,工作人員核驗身份後,立即安排他們登上專列火車。
"這就是東北的效率嗎?"
李文瀾暗自驚歎。
列車沿著南滿鐵路北上,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化。
廣袤的遼河平原上,莊稼長勢喜人,遠處可見正在興建的工廠廠房,高聳的煙囪冒著白煙。
鐵路沿線,每隔一段就有士兵站崗執勤,見到專列紛紛立正敬禮。
"看來張漢欽司令對這條交通線十分重視。"
李文瀾對隨行秘書說。
秘書點頭稱是:
"聽說少帥下了死命令,必須確保會議代表往返安全萬無一失。"
當列車終於抵達奉天站時,李文瀾看到月台上迎接的人群中,竟然有外交名流顧維鈞的身影。
這位曾任北洋政府總理的著名外交家,如今是東北政務委員會的外交顧問。
"李先生,一路辛苦。"
顧維鈞快步上前,與李文瀾親切握手,
"少帥本欲親來迎接,因籌備會議抽不開身,特派我前來,望您海涵。"
李文瀾連稱不敢當。
在前往賓館的車上,顧維鈞向他簡要介紹了奉天近期的建設成就,言談間充滿信心:
"少帥常說,建設新東北不是一句空話,而是要落在實處。李先生這幾日可隨處看看。"
————————————
與此同時,在奉天城西的公路檢查站,另一幕正在上演。
粵軍代表李中堅乘坐的汽車隊在接受例行檢查。
他們到達營口港後,並未乘坐專列,而是提出轉乘汽車,想要更仔細地觀察這個‘新東北’。
"長官,請出示通行證。"
一個年輕的憲兵禮貌但堅定地要求。
李中堅的副官遞上證件,忍不住打趣道:
"還是你們東北好啊,這一路過來,關卡林立,安保嚴密,卻秩序井然。"
憲兵微微一笑,仔細核驗證件後立正敬禮:
"手續齊全,歡迎來到奉天!前方有引導車為您帶路,祝您在奉天愉快!"
檢查站旁設有補給點,士兵們為遠道而來的車隊補充了燃油和食物,甚至還提供了簡單的車輛檢修服務。
這種周到體貼,讓曆經跋涉的粵軍代表們倍感溫暖。
"這張漢欽司令,確實有一套。"
李明灝對同車的桂係代表說。
桂係代表點頭稱是:
"這一路看來,東北治理確實遠勝南京。路上無土匪,關卡無勒索,沿途百姓麵色紅潤,可見治理之效。"
從營口港轉乘汽車抵達的粵桂代表,在路上就有了意外收獲。
兩人同時在"華南代表團"區域提出要求,初時有些尷尬,但很快就破冰了,提出同乘一輛車,代表團其餘人等也要混乘。
漫長的旅途成了非正式的交流場合,雙方雖各有立場,但在“聯合抗日、共禦外侮”的大方向上卻出奇一致。
列車抵達奉天站時,兩人已相談甚歡,這無疑為後續的正式溝通提前消弭了不少隔閡。
————————————
在代表們陸續安頓下來的同時,帥府內的"會議籌備總指揮部"正是一片繁忙景象。
總指揮楊宇霆站在巨幅奉天城區圖前,手持教鞭,聽取各小組匯報。
牆麵地圖上,各代表團下榻賓館、會議地點、安保哨位、交通路線都用不同顏色標注得清清楚楚。
穿著各色製服的工作人員穿梭往來,電話鈴聲、電報機的嘀嗒聲、人員的匯報聲交織在一起,卻忙而不亂,秩序井然。
"接待組報告:"
劉尚清站在匯報席前,
"華僑代表團158人已全部入住光複賓館,華北代表團203人入住東北飯店,華南代表團97人入住奉天賓館……
所有房間、膳食、交通車輛均已分配妥當。"
楊宇霆點頭:
"重點是飲食要照顧各地口味,粵省代表多備湯品,川湘代表要加辣。細節見真章。"
"安保組報告:"
高紀毅接著匯報,
"城內分區戒嚴布控已完成,所有代表駐地及路線已加密監控。
昨日破獲兩起南京方麵特務的滲透企圖,已秘密處理,未驚擾代表。"
"繼續加強警戒,特別是夜間巡邏。"
楊宇霆指示,
"但要外鬆內緊,不要搞得風聲鶴唳,影響代表情緒。"
"會務組報告:"
袁金凱說,
"主會場東北大學禮堂布置完畢,擴音設備已調試成功。會議議程草案、代表名冊、席位安排已印製完畢。"
"聯絡組報告:"
一個年輕軍官起身,
"滇軍龍雲將軍代表、川軍劉自乾將軍代表請求拜會少帥,希望安排在明日午後。"
楊宇霆一一做出指示,條理清晰,決策果斷。
張漢欽偶爾會來到指揮部,但並不幹涉具體事務,隻是在關鍵節點聽取匯報,或做出簡要指示:
"安保是根基,萬不可失。"
"對待各方代表,禮數務必周全。"
他的從容,源於對這套成熟行政體係的絕對信任,也源於其兩年多來嚴格要求下,所錘煉出的嚴謹作風。
在張漢欽看來,一個現代化的政府,就應該這樣運轉:專業、高效、各司其職。
————————————
傍晚時分,陳敬軒被邀請參加一個小型的歡迎晚宴。
宴設賓館餐廳,菜肴精致而不奢華,以東北特色為主,兼顧各地口味。
席間,他遇到了幾位老朋友,大家紛紛交流沿途見聞。
"我從山西來,坐汽車走的公路。"
一個滿頭白發的學者說,
"沿途每個補給點都有熱水熱飯,還有醫生值班。我這把老骨頭,居然沒覺得累。"
"我從上海來,坐船到營口。"
一個銀行家接話,
"那港口繁忙得很,洋人的商船不少,但管理井井有條。通關速度比上海快多了!"
陳敬軒靜靜地聽著,心中的天平逐漸傾斜。
作為報人,他深知細節往往最能反映真相。
東北方麵的接待工作,從宏觀規劃到微觀執行,無不顯示出一種現代化、專業化的治理能力,這與南京政府的官僚作風形成鮮明對比。
————————————
與此同時,在奉天城內的兵營裏,一場別開生麵的"預演"正在進行。
一隊士兵正在模擬代表車隊遭遇襲擊的應急處置演練。
從警戒疏散到醫療救護,從交通疏導到追擊堵截,各個環節配合默契,反應迅速。
"少帥有令,會議期間絕不能出任何紕漏。"
指揮官對士兵們說,
"我們要讓全國代表看到,什麽叫做真正的專業!"
————————————
夜幕降臨,奉天城燈火通明。
站在賓館窗前的陳敬軒,望著這座井然有序又充滿活力的城市,心中原有的幾分疑慮與觀望,已大半化為期待與信心。
他鋪開稿紙,準備為後天的第一場座談會起草發言稿,標題他已想好:《從奉天之治看國家統一之希望》。
————————————
而在帥府內,張漢欽與楊宇霆、張作相正在進行最後的每日小結。
"各地代表均已安然抵達,"
張作相欣慰地說,
"觀其神色,多是振奮期待之意。"
楊宇霆自信地補充:"一切皆在掌控,隻待會議開啟。"
張漢欽望向窗外璀璨的城市,目光深邃:
"明日開始,一定要辦好各項活動,讓各方代表好好感受,何為東北之氣象,何為複興之基石。"
奉天城,已然準備好向全國精英,全麵展示其足以領導未來的力量與氣象。
萬流歸奉,隻待潮湧之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