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章 盛大開幕
字數:6597 加入書籤
民國十九年,九月二十八日,拂曉。
奉天城在一種曆史性的悸動中蘇醒。
晨光尚未完全驅散秋日的薄霧,但整座城市的心髒早已開始為一場注定載入史冊的盛會而強勁搏動。
街道被灑掃得一塵不染,每隔十米便肅立著一名東北邊防軍憲兵,軍容整飭,目光銳利而克製。
主幹道兩側,簇新的青白旗與此次會議的會旗——依舊是青白底,中心綴以金色禾穗齒輪環繞“救國”字樣的圓形徽章——交替懸掛,在微涼的晨風中獵獵作響。
————————————
在光複賓館三樓臨街的客房內,來自《大公報》的資深記者陳敬軒,正對鏡仔細整理著藏青色的長衫。
他幾乎一夜未眠,眼眶微顯疲憊,但那雙見證過無數風雲變幻的眼睛裏,卻閃爍著難以抑製的激動光芒。
窗外,隱約傳來軍樂團反複排練《救國會議進行曲》的雄壯旋律,那旋律莊重、昂揚,帶著一種前所未有的新生力量的氣魄,與他聽慣了的北平或南京的曲調截然不同。
“秩序…效率…希望…”
陳敬軒喃喃自語,指尖拂過桌上那份製作精美的會議手冊。
手冊內頁,會議議程、代表名單、座位圖、甚至奉天交通美食指南,一應俱全,考慮之周詳,令他這位老報人都歎為觀止。這絕非舊式軍閥割據的粗獷做派,而是一個誌向高遠、準備充分的現代政治實體方能展現出的氣象。
他將那枚大會發放的、沉甸甸的銅質紀念章鄭重別在胸前,深吸一口氣,仿佛要將這曆史時刻的空氣都吸入肺腑。
————————————
與此同時,隔街相望的東北飯店頂層套房,倫敦《泰晤士報》遠東首席記者詹姆斯·威爾遜,正就著台燈的光暈,在便攜打字機上飛快地敲擊著。
鍵盤的嗒嗒聲與他澎湃的思緒共振。
“淩晨五時,奉天。”
他寫道,
“這座城市如同一部精密上弦的機械,為‘國民救國會議’的開幕做著最後的校準。
街道潔淨得令人驚歎,憲兵執勤規範,與上海租界巡捕的跋扈或南京軍警的散漫形成尖銳對比。
一種沉默而高效的力量感彌漫在空氣裏,暗示著此地的主人絕非等閑。
今日於此開幕的會議,其組織水平所展現出的現代性與專業性,已遠超南京政府所能企及的任何集會。
這或許不僅是另一場政治博弈,更可能是一個古老文明試圖掙脫泥沼、邁向複興的關鍵轉折點。”
他停下筆,望向窗外。
一隊身著統一藍色製服、臂戴“服務團”標識的東北大學學生正精神抖擻地走向各自崗位,他們的年輕麵孔上洋溢著參與曆史的自豪感。
威爾遜敏銳地意識到,這股蓬勃的朝氣,或許才是這個新興政權最寶貴的資產。
————————————
七時整,奉天城徹底醒來。
各代表團下榻的賓館門前,專用的客車已準備就緒。
車牌清晰標注著“華北”、“華南”、“華僑”、“工商”等字樣,調度井然。
陳敬軒在賓館門口遇到了他的引導員——東北大學中文係的女生張薇,胸牌上是醒目的“128號”。她笑容明朗,舉止得體,熟練地引導陳敬軒登上“華北07”號客車。
“陳先生,您的座位在第三排靠窗。車程約十五分鍾,這是您的瓶裝水和今日議程的最終定稿版。”
女孩的聲音清脆悅耳,業務熟練。
客車內,來自平津教育界、新聞界的代表們低聲交談,語氣中充滿了期待與好奇。
南開大學的王教授指著會議手冊嘖嘖稱奇:
“連茶歇的糕點出自哪家老字號、用的是關東糖還是西洋方子都標注清楚,這份心思,真是絕了!”
————————————
詹姆斯·威爾遜選擇步行前往東北大學,他需要更近距離地感受這座城市的脈搏。
他注意到,每一個十字路口都有雙語指示牌和麵帶微笑的引導員。
沿途的警察並非簡單地站崗,而是主動為代表車隊疏導交通,姿態專業而禮貌。
他在筆記本上速記:
“城市管理的水準,直追歐洲二流首都。公共服務的意識已深入人心,這絕非短期可成。”
————————————
七時三十分,東北大學“漢欽樓”禮堂入口已是人流如織,卻忙而不亂。
簽到處設置了多個通道,工作人員效率極高,核對身份、發放資料袋(內含最終議程、席位圖、紀念章、奉天風物誌、甚至一張老邊餃子館的代金券)、引導入場,流程順暢無比。
陳敬軒在“新聞出版界”簽到處領到了他的資料袋。
他打開那本精致的《奉天風物誌》,扉頁上“攜手同心,共紓國難——張漢欽”的題詞讓他心神激蕩。
這不是簡單的客套,而是一種沉甸甸的承諾與號召。
————————————
詹姆斯憑借特殊的銀色記者證,通過了額外的安檢(禮貌且高效),被引至二樓視野最佳的“國際觀察員及記者席”。
美聯社、路透社、塔斯社、哈瓦斯社的同行們幾乎都已到場,架設相機的聲音不絕於耳。
從他這裏俯瞰,整個禮堂的布局盡收眼底:
台下, 席位經過精心規劃:
最前排是政治要員,士林清流及各派係全權代表;
其左翼是胡洪騂、梅貽琦等為首的文教界泰鬥;
右翼是張公權、陳輝祖等工商金融巨子與華僑領袖;
中後排則是各界賢達、中級軍官、社會團體代表。
這種布局既彰顯了傳統資曆秩序,又巧妙凸顯了知識、資本與海外力量在新格局中的重要地位,政治智慧極高。
台上, 深紅色的幕布前,一字排開十一張座椅,桌上放置名牌、麥克風、茶水杯,間距恰到好處。正中央的位置,則吸引著所有人的目光。
————————————
八時整,禮堂內華燈齊放。
軍樂團奏響《迎賓曲》,旋律莊重而充滿希望。代表們在引導下悉數就座,交談聲漸漸平息,一種莊嚴的期待感在空氣中凝聚。
八時二十分,全場燈光微微調暗,聚光燈打在主席台入口。
軍樂聲止,整個禮堂鴉雀無聲,落針可聞。
八時二十五分整,主席台側門準時開啟。
主持人顧維鈞率先走出。
他身著剪裁合體的深色西裝,金絲眼鏡後目光沉穩,步伐從容,盡顯國際級外交家的風範。
他走到主持席前,向台下微微鞠躬,隨後以清晰洪亮、兼具中英文的聲音宣布:
“國民救國會議開幕典禮,即將開始。恭請大會主席團成員入場!”
話音落下,軍樂團奏起激昂的《進行曲》。
第一位步入會場的是張作相。
這位東北軍政元老,身著戎裝,麵容敦厚堅毅。他的出席,象征著東北內部的團結與權力的平穩傳承。台下響起熱烈而敬重的掌聲。
緊隨其後的,是李宗仁上將的全權代表,一位精幹的桂係中將。
他的出現,標誌著強大的桂係軍事力量對此會議的公開支持與認可,象征著地方實力派的向背。掌聲中多了幾分審視與考量。
第三位是於右任。
監察院院長,黨國元老,美髯公,書法泰鬥。他步伐穩健,神情肅穆,代表著黨內監督與文人風骨。他的到來,無疑是對南京當局最大的否定。教育界、新聞界區域爆發出尤其熱烈的掌聲,飽含敬意。
第四位是蔡鶴卿。
北大學校長,中央研究院院長,華夏新式教育的奠基人,士林領袖。
第五位是譚延愷。
這位辛亥元勳、前主席,德高望重,堪稱革命活化石。他的到來,極大地增強了此次會議的曆史合法性與革命正統性,仿佛將辛亥精神直接傳承於此。掌聲中充滿了對曆史與先賢的敬仰。
第六位,張漢欽。
當他挺拔的身影出現在門口時,整個禮堂的空氣仿佛被瞬間點燃!
他身著筆挺的東北邊防軍上將戎裝(未佩槍械),身姿如鬆,目光如電,沉穩的步伐中蘊含著磅礴的力量。他走向那個萬眾矚目的中央位置,向全場敬以標準的軍禮。
“轟——!!!”
山呼海嘯般的掌聲與歡呼聲猛然爆發,瞬間達到了頂點!
於右任、蔡元培、譚延愷等先入場的元老們率先轉身,向他報以讚許和肯定的掌聲。
緊接著,台下所有代表,無論來自何方、代表何派,全體激動地起立!
“擁護張司令!”
“抗日救國!”
“中華萬歲!”
呐喊聲、掌聲如同澎湃的浪潮,一浪高過一浪,衝擊著禮堂的每一個角落,震耳欲聾。
許多人熱淚盈眶,奮力鼓掌,仿佛要將積壓已久的屈辱、憤懣和希望在這一刻徹底宣泄出來。
第七位是林森。
立法院院長,黨國元老,素以德高望重、超然物外著稱。他的出席,象征著法統與立法機構對此次會議的認可。掌聲熱烈而持重。
第八位是邵力子。
政學係元老,資深外交家,文人從政的典範。他的出現,代表了務實、理性的政治力量的選擇。掌聲中透著對其經驗與智慧的尊重。
第九位是章太炎。
國學大師,革命元勳,一代文宗,以其學問和錚錚鐵骨聞名於世。他的到來,象征著中國傳統文化界對抗日救亡事業的堅定支持,其分量極重。學界區域再次爆發出由衷的敬仰的掌聲。
第十位是楊宇霆。
東北邊防軍總參議,東北政務委員會實際操盤手,以幹練、謀略著稱。他的出現,代表著支撐張漢欽的強大執行團隊和治理核心。掌聲中夾雜著對其能力與權勢的敬畏。
最後一位是回到主持位的顧維鈞。他的再次亮相,確認了其大會司儀的角色,也預示著會議將遵循國際通行的議事規則。
十一人悉數就位。
但掌聲和歡呼聲依舊持續了將近三分鍾,才在顧維鈞多次的示意下,漸漸平息下來。
然而,空氣中那份熾熱的激情與曆史的厚重感,卻已深深烙印在每個人的心中。
張漢欽站在中央,目光掃過台下每一張激動而期盼的麵孔,他知道,聚光燈已經打下,一個新時代的序幕,正由他親手拉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