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8章 榆關策
字數:7391 加入書籤
蔣海寧的咳嗽聲漸緩,他靠在椅背上,麵色蒼白,但那雙向來深邃的眼眸此刻卻亮得灼人,仿佛已洞穿未來十年的烽火與國運。
他凝視著張漢欽,聲音沙啞卻如洪鍾,字字敲在聆聽者的心上:
“漢欽,鄰葛,昨日所言‘活路’……自然有,但絕非易途。
此路荊棘密布,需大智慧以洞察全局,大勇氣以堅持到底,乃至……需要我前方將士與後方億萬百姓,以血肉之軀共擔的、非凡的犧牲與忍耐!”
他略停片刻,讓這話語中的千鈞之力沉入對方心中,繼而,枯瘦的手指重重按在地圖上那蜿蜒的海岸線上。
“首要的,是必須在軍事上完成整體布局,其核心,便是以空間換時間,以局部之犧牲換取全局之生機。”
“其一,在於鞏固根本,巧妙示形於敵。”
他的手指從旅大連接到整個東北,
“旅大克複後,不僅要速勝,更要大張旗鼓宣揚此戰之慘烈與我軍之重大損耗,讓外界皆以為我元氣大傷,亟需長期休整。
與此同時,主力精銳則要悄然轉入真正的戰略部署:
沿著遼東半島、遼西走廊直至熱河,利用山川地利,構築多層次、大縱深的防禦體係。
這不僅僅是加固已有的工事,更要大規模構建隱蔽的永備工事群、地下指揮樞紐、秘密物資囤積點,並在關鍵地域廣布雷區與反登陸障礙。
尤為關鍵的是,要動員和組織廣大民眾,實行堅壁清野,演練遊擊戰術,使全民成為防禦體係的一部分。
我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未來的沿海防禦戰將異常殘酷,每一處灘頭,每一道陣地,都可能需要我忠勇將士以巨大的犧牲,去遲滯敵人瘋狂的進攻步伐,用生命為後方調整部署贏得寶貴的時間。”
“其二,在於積極拓展戰略空間,迅速整合華北力量。”
他的手指果斷地向西、向南移動,劃過河北,直指山東。
“對徐永昌、傅榮河等部,動作必須要快,要果斷!
必須在日軍大舉進攻之前,將平津、河北之地徹底消化,將其人力、物力融入我整體防禦。
而控製山東,更是關鍵中的關鍵!
對韓複榘部,需剛柔並濟,既要密聯其麾下孫蔭亭等將領,許以光明前途,也要展示我強大軍力作為後盾,令其陣前起義,盡可能以最小代價,完成收複整編。
目標是在明年春季之前,將我們的防線有效推進至濟南、青島一線,牢牢掌控山東半島的良港。
此舉的戰略意義極為重大,是要將東北、華北與山東連成一片,構建起一個完整的、有巨大縱深的華夏北方海防體係。
這片廣闊的土地和眾多的人口,既是我們的戰略緩衝,也意味著更重的守土之責。
整合過程中必有陣痛,鞏固新防線更需要新附將士與當地民眾同心同德,共擔國難。”
“其三,在於最大限度發揮我之優勢,著力發展不對稱戰力。”
他的手指點向天空與海洋。
“我軍戰機性尚能優於日軍,此乃幸事。
然其航程所限,決定了我們須揚長避短,將戰略目標鎖定於近海製空——
即集中力量突擊敵登陸船團,轟炸其前線機場與後勤樞紐,將敵海空力量盡可能阻擋在灘頭之外。
因此,空軍需加速擴編,尤其要優先發展能控製近海上空的機群。
海軍則需徹底放棄與敵聯合艦隊進行主力決戰的思維,轉而全力發展魚雷快艇、潛艇等機動靈活的力量,專司在近海進行破交作戰,像狼群一樣襲擾、切斷敵漫長的海上補給線。
我們要讓這漫長的海岸線,成為吞噬日軍物資與兵員的泥潭,此即以我之長,擊敵之短的智慧。”
————————————
他稍作停頓,氣息微喘,但目光依舊銳利。
“軍事布局乃骨骼,而政治整合方為血肉靈魂。
其次要務,在於政治上構建堅實的抗戰救國命運共同體。”
“首要的,是對已接受整編的各方力量,如粵桂聯軍、川康聯軍、楊虎城等部,需明確其當前核心任務:
乃是鞏固現有防區,積極整軍備武,並負責編練、輸送精銳部隊輪換支援前線。”
他語調沉穩,
“李、白、陳所部可穩固兩廣,鞏固粵海防禦,相機向閩贛施加壓力;川康聯軍可穩固西南,楊虎城部則鞏固陝甘,並編練精銳,東出補充鞏固前線。
我中央則需在資金、裝備、軍工技術上給予他們切實有力的支持,形成前線與後方同心,中央與地方協力的良性局麵。
此非削弱其權,而是使其融入整體,共擔國責。”
“再者,對於尚在觀望的劉湘、閻錫山、馮玉祥諸公,”
蔣海寧的語氣變得懇切而深沉,
“我等需以誠相待,更需以大勢相告。此數公,觀其過往,絕非偏安一隅、苟且偷生之輩!
彼等今日之猶豫,多因時局混沌,且存保存實力之念。
我應派得力幹員,懇切陳詞,直言日本之全麵進攻已如箭在弦上,屆時神州板蕩,絕無任何偏安之可能!
唯有全國團結,方能掙得一線生機。我可承諾,彼等若加入委員會,可保有相當之自主,唯需在抗日軍事上接受統一調度。
此乃以民族存亡之絕續大義,激發其內心深處未曾泯滅之愛國赤誠,呼喚其共赴國難。”
“至於南京方麵,”
蔣海寧眼中閃過一絲複雜的神色,
“常委員長其人,或待真正國難臨頭、火燒眉睫之時,方能下定共禦外侮之決心。
然在其認為內部威脅未除之前,恐難改其‘攘外必先安內’之策,極大可能作壁上觀,甚至企圖火中取栗。
故我之策,不應寄托於其個人之覺悟,而應主動分化瓦解,爭取其麾下人心。
南京軍中,不乏心存熱血、明辨是非之將領,我應密遣人員聯絡,陳明利害,許以抗日之光明前程,策動其棄暗投明。
同時,發動輿論,揭露其消極抗日、縱容外敵之行徑,進一步孤立其核心,從內部攻破其壁壘。”
————————————
說完政治,蔣海寧的呼吸略顯急促,他勉力支撐,繼續言道:
“軍事與政治之上,尤需夯實經濟與民心此持久戰之根基。
此前推行之‘減租減息’、‘國防公債’、‘擴充實業’、‘軍事教育’已見成效,然麵對即將到來的國難,尚需進一步深化,此需舉國上下做出更大之犧牲與奉獻。”
“其一,須將土地改革推行到底,徹底動員廣大農民。
在新控製區內,須將政策落實到位,並於條件成熟處試行土地分配,務使耕者有其田。
此乃激發我四萬萬人中最龐大群體之力量的根本,能為長期戰爭提供永不枯竭的兵員與糧食,是謂寓兵於農之最高策略。
其二,須行全民族之總動員,以保障浩大戰事之後勤供給。
發行‘國防公債’所募資金,須悉數用於國防工業與戰略儲備。
要鼓勵工人日夜趕造軍火,農民努力多產糧食,商賈踴躍輸財,學子投筆從戎……
須知,未來之戰,乃是國力之較量,每一個國民之付出,皆關乎國家之存亡。”
言及此處,蔣海寧用盡氣力,挺直身軀,目光如炬,直視張漢欽,言語中充滿了沉重如山的力量與期待:
“漢欽,此番戰略,非比尋常。
執行此策,需超凡之勇氣與定力——要耐得住暫不南下、或被世人譏為‘怯懦’的寂寞;要忍得了整合內部、排除萬難時所遇的重重阻力與非議。
然昔年勾踐臥薪嚐膽,漢高祖忍辱負重,皆成就霸業。
今日之戰略退守與忍耐,正是為了明日更有力地進取!”
“然而,你我必須清醒地認識到,此戰略藍圖之實現,其最深厚之基石,並非在於我輩在此間的運籌帷幄。
而在於前線將士的浴血奮戰,在於敵後民眾的堅韌支持,在於舉國上下為保衛每一寸山河所付出的巨大犧牲!
未來的沿海,必是屍山血海;長期的消耗,更需要我億萬軍民以無比的忍耐去支撐。
昨日我所言‘活路’之艱難與沉重,其核心正在於此等犧牲之普遍與必然。”
“若我四萬萬人能同心同德,堅韌不拔,憑借此策,或可爭得寶貴時間。
熬過至暗時刻,則我軍根基將更為深厚,兵精糧足,以逸待勞。
而日軍久頓兵於堅城之下,銳氣必挫,其國內矛盾亦將激化。
屆時,我再伺機以雷霆萬鈞之勢席卷南下,則可勢如破竹,真正實現國家之統一,並有餘力徹底擊潰疲敝之日軍!
吾雖體弱,然於此戰略細務、對敵情報研判,尚存一息,願竭盡此生綿薄,與君同行,與億萬軍民同行,直至目睹華夏重見光明之日!”
————————————
兩人相視一眼,俱從對方眼中看到震撼與敬服。
張漢欽率先起身,長揖及地,聲音微顫:
“先生今日所謀,以空間換時間,以犧牲換生機,整合山河之力,鑄持久抗戰之基——
乃是應對千年未有之國難,統籌四萬萬人之力,為民族求存續、為華夏開新局之宏圖!
此策深遠,堪比諸葛武侯之《隆中對》!”
楊宇霆亦撫掌歎道:
“此策當名《榆關策》,與此地同載史冊!若能施行,國運可爭一線天光!”
蔣海寧卻緩緩搖頭,枯瘦的手指抵住心口,咳嗽聲如風箱抽動:
“然此策千頭萬緒……吾這病骨殘軀,恐難親見其成矣。”
他抬眼望向二人,目光灼灼如星火:
“趁此刻神智尚清,吾當為爾等寫下《榆關策》全文。
縱他日身朽,亦無憾矣……”
張漢欽聞言色變:
“先生不可!
您累受牢獄之苦,如今已是勞神至極,若再耗心力書寫——”
楊宇霆亦急勸:
“策論精要已刻於心……”
蔣海寧卻執拗地推開藥碗,聲若金石:
“此事關乎國脈,吾意已決!”
言罷強撐起身,向書案踉蹌而行。
二人見其步履虛浮卻脊背挺直,知不可阻,隻得含淚應下。
張漢欽默然取墨研磨,楊宇霆端來取暖火盆置於案邊,親手撥旺炭火,又取大氅為蔣海寧披肩。
一室之中,唯聞墨塊與硯台相磨的沙沙聲,火光躍動,映著三人肅穆的麵龐。
蔣海寧執筆蘸墨,忽仰天長歎:
“榆關此地,北扼遼西,南望中原,今日以此地為策名,正是要後世銘記——
國難當頭時,須以此關為誌,守則寸土不讓,攻則萬眾同心!”
語落筆走龍蛇,枯腕懸腕竟不見顫跡。
一時間,案上宣紙漸滿,文言字句如鐵畫銀鉤,凝聚著血火謀略的《榆關策》漸次成形……
《榆關策》節錄
夫立國之道,存乎強弱相形之勢。今寇深禍急,欲存華夏,必行三綱:
……
嗟乎!
此策之艱,在忍辱守靜,在犧牲遍野。然勾踐臥薪,漢高忍辱,皆成霸業。
今以榆關為誓:固本培元,待敵疲而破之,則華夏可興,天日重光!
書畢,蔣海寧仿佛耗盡了所有力氣,緩緩靠回椅背,胸膛起伏,喘息不已。
然而,他那份源於對家國命運深刻洞察的執著堅定,卻已如烙印般刻入張楊二人,乃至億萬國人心中。
一幅波瀾壯闊、以億萬軍民犧牲奉獻為底色的救國圖存長卷,已在這山海關的寒夜中,無比清晰地展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