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 九先令

字數:6120   加入書籤

A+A-


    白教堂路,天空剛剛透著亮意,白霧依舊騰在半空中,將街衢裏所有的屋頂都朦朧了起來。
    清晨最早一批在這條路上忙碌的人,是來提前搶占位置,打算售賣瓜果蔬菜和各類食品的小販。
    他們或騎著踏板車,或者自己推動木板車,雨夾雪的天也不要緊,隻需要再撐起一架布棚就好了。
    在白教堂路,小販分為兩個流派。
    一種是交了攤位費的,可以在附近的市場內部擁有一個固定攤位。
    至於這大馬路邊的,倒是不用交攤位費,誰搶占了位置,地方就是誰的。
    等天亮後,再給這片的衛生監督員交一點保護費就成了。
    而一般人製作肉湯布丁的原料,也來自這些小攤販。
    這些小販的肉,也都是從大大小小的屠宰場和進口肉商那批發過來,他們自己分割保存的,通常價格比肉鋪低廉。
    在路口附近,就有一名穿著破舊背帶褲的肉販,剛剛將一掛豬下水從木桶裏掏了出來。
    摻了海鹽的血水混合著濃重的腥味順著他的攤位流淌出去,混跡在雨雪裏流進下水道。
    黛莉隔著很遠就能聞見這股血腥味,她手中依舊拿著那張皺巴巴的清單,對著瑪麗說道:
    “我們待會兒去附近的大鋪買,在這上麵沒必要省錢了。”
    現在又不興檢疫,這些小攤販為了便宜,即便是在牧場買病死的牲口來賣,也是尋常的事情。
    而大型街區肉鋪通常是由擁有多個牧場貨源的食品商開辦的,質量較好,價格稍微貴一點。
    瑪麗也同意這個建議。
    她知道,現在天氣冷,這些肉販把豬肉泡在鹽水裏保存,都不知道泡了多久了。
    她們先得趁著早上剛開門店鋪都沒開張時好砍價,購買比較大件和數量多的東西。
    附近最大的舊爐具專賣店在奧本斯街,名叫塔爾德二手廚具店,她們繼續往前走了一截路。
    二手廚具店已經開門了,那是一間小鋪子,窄窄的一間門麵。
    兩側除了擺著爐具之外,還有堆滿貨架的各色鍋具,廚具,甚至是烤點心的模具。
    黛莉與瑪麗進入店內,她們稍微瞧了幾眼,不約而同的看上了其中最大一隻黑色搪瓷鐵爐。
    這大鐵爐有半人高,寬也有六英尺,是四方的長條形,還有一根金屬排煙管。
    正麵有對開門,左邊的門打開是爐膛,右邊的門打開是烤箱,爐膛的底層,還有一個漏灰的爐箅子和灰鬥。
    爐膛頂上有三個灶眼,一個十升的儲水箱,可以用來燒水。
    同時放得下三隻鍋具做飯。
    烤爐的頂上則是平板,可以放鑄鐵的平底鍋,用餘溫來煎東西。
    這一看就知道是專業廚房裏的設備,可以同時製作多種食物。
    她們二人嘀咕了一陣,都很看中這隻爐子,覺得容量夠大,家裏的廚房好好收拾一下,把雜物扔去儲物間,也能放得下。
    最重要的是,這口爐子絕對能夠負擔起高強度的烘烤工作。
    黛莉目測了一下,又走到跟前去上手丈量,她打開櫃門看了看烤箱的區域。
    這裏麵的空間大概有五六百升,可以同時烤四層麵包,分隔板的高度也可以調節。
    雖然是二手,但成色很好,又都是鐵胎搪瓷,價格也必然不會太便宜。
    她們看了一會兒,決定先問問價格,如果不超過三個英鎊,就可以考慮。
    瑪麗叫了一聲老板。
    忽然,深處的門吱呀一聲,裏麵走出來一個穿著樣式拘謹的棉布長裙的中年女人。
    同時,黛莉敏銳地聞見了一股朗姆酒味。
    她抬眼朝那扇門後看去,在中年女人走出來後,門後似乎有人輕輕把門關上了。
    還傳出來一陣細微的交談聲,似乎是在討價還價。
    這小小的爐具店裏,或許還有別的客人。
    “這爐子怎麽賣?”瑪麗朝她詢問著。
    “這個啊,這爐子是新收的,原來的主人才用了兩個月,新的很,他原價花了五英鎊呢。”
    中年女人一時有些想不起來價格,她從爐子旁邊拿出來一個價牌,上麵價格標著?3。
    瑪麗對這個價格還算滿意,這樣的爐灶,三鎊買進來,即便是用一段時間不用了,再出三手,也折不了多少價格。
    黛莉的注意力從後頭收回來,落在爐子上,又看了看四處的貨架,她對這中年女人說道:
    “能免費送上門嗎?價格還能便宜一點嗎?”
    中年女人遲疑地回憶著:
    “住在白教堂,都能夠送上門。
    至於價錢,這已經是最低價了,我不是老板,做不了主。”
    黛莉又問:“老板去哪了?我想跟他談談,既然不能便宜,能不能送幾個烤盤?要是能的話我們現在就能付錢。”
    老板當然是在忙更重要的事情。
    中年女人說道:“就幾個烤盤,我送你就是。”
    黛莉點頭,叫瑪麗去選了一套四隻的金屬烤盤。
    付完錢,她們填了地址,拿到了一份收據,約定好了時間,明早會有人將爐具送上門去。
    從二手店裏走出來,瑪麗踩著尖頭舊皮靴跨過水潭,忍不住沾沾自喜地說:
    “我本以為這爐子已經夠便宜了,沒想到,還能得到一套烤盤,真是劃算。
    家裏用的那套老爐子,還是你剛滿十歲的那年買的。
    那時候才花了十幾個先令,不過也太小了,隻有一個灶孔,烤格裏即便是餅幹這麽小的東西,都隻能烤一盤。”
    黛莉將雨傘重新撐起來,點頭說道:
    “是啊,換成大爐子,一天製作幾十磅麵包都完全不是問題了。”
    黛莉與往常一樣,神色看起來沒有任何不同尋常。
    若是此刻有誰直勾勾的盯著她,才能發覺她那雙通常淡漠一切的眼中有抹戲謔的情緒浮現,短暫後又消失了。
    隨後,黛莉與瑪麗一起又去了附近的玻璃罐批發店。
    在十九世紀末的倫敦,梅森瓶幾乎是所有罐頭食品廠都在使用的包材。
    無論是女王抹麵包吃的果醬,還是貧民吃的布丁,幾乎都是以此為模具或容器。
    所以,價格也是相當便宜,常見的家用型號有一品脫,半品脫,一誇脫這三種。
    現在的廉價梅森罐還都是渾濁的棕色和灰綠色,瓶蓋多是合金,玻璃上還有過去一八五八年的銘文。
    黛莉準備采購大概足夠一周使用的數量,一品脫和一誇脫兩種大小,各訂購了一箱。
    確定清楚數量,她在櫃台邊拿著羽毛筆與店員簽著收據。
    上麵清楚寫了,一品脫一箱有五十隻,批發價格為九十便士。
    比它大一倍的誇脫瓶則是一百一十便士一箱。
    買完瓶子,她們又在隔壁的紙品批發店裏,購買了一千張裁剪好的白紙,紙袋也有一千枚。
    還有五卷牛皮紙,三卷麻繩,以及可以穿繩的標簽紙三千枚。
    目前紙品也是一種很廉價的東西,最便宜的通常都是草漿紙,又薄又脆,容易老化,用來印報紙的也是這種。
    牛皮紙就十分結實了,用硫酸鹽法混合木漿製作而成。
    訂了一大堆,足夠一個月的使用,一共不到二百便士。
    解決完這最大的幾項采購,黛莉和瑪麗都感覺饑腸轆轆,前胸貼著後背。
    她們回到了塔爾德二手廚具店的直對麵,進入了一家意大利人開的小餐廳。
    小餐廳裏裝潢陳舊,桌椅不多,人也不少,裏麵穿梭著一個忙碌的服務員,端著幾盤通心粉走來走去。
    黛莉和瑪麗還是搶到了靠窗邊的位置,與旁邊的人擦身坐下。
    黛莉掏出清單,鋪在桌子上,往下數了數。
    “爐具,托盤,梅森罐和紙包材,麻繩,這些都已經齊全了。
    剩下的就是進雜貨,還有食材采購,這花不了多少時間了,預算也還剩這個數。”
    還有不到六個英鎊,黛莉比出了手勢,不在人多的地方提錢。
    瑪麗點頭,或許是因為目前一切順遂,她對接下來的準備工作很期待。
    不一會兒,店裏的服務員忙完了,懶懶的過來詢問她們吃點什麽。
    “我們都要通心粉套餐。”
    她們商量過後,黛莉對服務員說道。
    瑪麗將清單收了起來,抬頭看向黛莉,她對大女兒近期的舉動本就有些疑問,今天一起出了趟門,還是第一次見識到黛莉在外麵錙銖必較的樣子。
    瑪麗的心裏忽然生出一些感歎,到底是從什麽時候開始,黛莉長成了一個如此心智成熟,毫無小孩氣的人了?
    果然,人長大就是一眨眼的功夫。
    瑪麗暗自想著,以後不能把她當小孩子看了。
    黛莉的麵色十分平靜,她把視線投去窗外,透過繁忙的鬧市,看向了剛才光臨過的二手廚具店。
    自打她們離開那家廚具店已經一個小時了。
    現在天色大亮,盤踞在半空的霧霾也漸漸消散,隻不過雨還淅淅瀝瀝的下著,街頭小販的生意也熱鬧了起來,人馬車流如織。
    “咣”“咣”“咣”
    忽然,白教堂散開鍾聲,一輛不太起眼灰撲撲的馬車從遠處騰騰駛來,靠在了廚具店門口。
    不一會兒,黛莉看見車裏麵走下來兩個人。
    他們有些警惕,穿的像工人,環顧了四周,才進了店裏,抬了幾隻木箱走出來。
    往返兩三趟,將馬車裝滿後,又迅速的離去,似乎並未引起任何人的注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