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章 土豆的哲學與索倫的鼓聲

字數:2322   加入書籤

A+A-


    在訥河的第三天,楚凡聽聞這裏不僅是“秋水之城”,更是聞名遐邇的“中國馬鈴薯之鄉”。這個名號讓他產生了濃厚的興趣。他決定暫緩對曆史遺跡的追尋,轉而去探尋這片黑土地如何孕育出這看似平凡,卻養活了無數人的作物。
    他租了一輛自行車,騎行出城,前往一個大型的馬鈴薯種植合作社。冬季的田野裏自然看不到綠意盎然的薯秧,但他看到了成片的、覆蓋著薄雪的耕地,以及規模宏大的倉儲和加工基地。在合作社的展示廳裏,工作人員熱情地向他介紹著各種不同品種的馬鈴薯,從常見的鮮食薯到用於加工澱粉、全粉的專用薯,琳琅滿目。
    “別看土豆土頭土腦的,”一位負責技術推廣的年輕姑娘笑著說,“它可是咱這兒的‘金疙瘩’。耐貧瘠、產量高、營養好,咋做都好吃。我們這兒的人,對土豆有感情。”
    楚凡想起在嫩江吃過的燉菜裏的土豆,在訥河小館吃到的土豆絲卷餅,那種沙糯或脆爽的口感,確實與他在南方吃到的截然不同。這裏的土豆,似乎凝聚了更多黑土地的精華與陽光的味道。
    合作社的負責人,一位皮膚黝黑、手掌粗糙的中年人,遞給楚凡一個烤得外皮焦脆、內裏沙瓤的熱土豆,簡單撒了點鹽。“嚐嚐,最本味的。”
    楚凡接過,咬了一口,那股純粹、紮實、溫暖的香甜瞬間充盈口腔。負責人看著他,眼神裏有一種土地耕耘者特有的篤定:“土豆這東西,不挑地方,埋下去,就能給你長出果實的。像咱們訥河人,實在,肯幹,給點陽光和雨水,就能把日子過得熱氣騰騰。”
    這樸素的話語,卻讓楚凡感到一種深刻的震動。 從守江人吳大爺到種土豆的合作社負責人,這片土地上的人們,似乎總能用最平實的語言,道出生活的真諦。土豆的哲學,就是訥河人乃至整個黑土地人民的生存哲學——腳踏實地,默默積蓄,然後在適當的時機,奉獻出最豐碩的果實。
    帶著滿腹的“土豆哲學”,楚凡在下午前往了訥河市的民族文化館。他希望能更係統地了解這片土地上鄂溫克、達斡爾等少數民族的文化脈絡。館內陳列著精美的民族服飾、狩獵工具和生活用品。然而,最讓他感到驚喜的,是在館內一個小型活動室裏,偶遇了一位正在教授幾位年輕人敲擊薩滿鼓的達斡爾族老人。
    老人是達斡爾族“烏春”說唱藝術)和薩滿舞的傳承人。他告訴楚凡,達斡爾族屬於“薩滿文化圈”,鼓聲是人與天地、與神靈溝通的媒介。“這鼓聲,能喚來風,能引來雨,能驅散邪祟,也能安撫靈魂。”老人用蒼老而有力的手,敲擊出低沉而富有穿透力的節奏,那聲音仿佛直接敲在楚凡的心上,帶著一種原始的、野性的力量。
    年輕人學得認真,但手法顯然生疏。老人耐心地糾正著,眼中既有期盼,也有一絲與陳老皮影藝人相似的憂慮。“現在的孩子,聽得懂流行歌,聽不懂這老祖宗的心跳聲嘍。”
    楚凡靜靜地聽著,那渾厚的鼓聲與之前了解的皮影戲、古道驛站、土豆田交織在一起,構成了一幅無比豐饒而複雜的文化圖景。訥河,它不僅有大江大河的奔流,有黑土地的奉獻,更有這些深植於民族血脈中的、如鼓點般強勁的生命律動。
    傍晚,楚凡在一家小店吃了一碗熱氣騰騰的土豆粉,那爽滑彈牙的口感,正是“土豆金疙瘩”價值的完美體現。回到住處,他的內心充滿了各種碰撞的思緒——曆史的與現代的,民族的與漢族的,土地的奉獻與文化的傳承。
    他翻開筆記本,筆尖帶著前所未有的激情:
    “訥河的深沉,超乎我的想象。
    它用一顆樸素的土豆,教會我‘向下紮根,向上結果’的生命智慧。
    它用一麵古老的薩滿鼓,讓我聽到了一個民族穿越時空的心跳,那鼓聲裏,有對自然的敬畏,有對生命的禮讚。
    從墨爾根古道的塵埃,到訥謨爾河的冰層,再到馬鈴薯田的積雪,以及民族文化館裏那不息的鼓聲……訥河將‘生存’與‘生活’演繹得如此淋漓盡致。
    這裏的人們,既腳踏實地如土豆般務實,又精神豐盈如鼓聲般激越。
    我終於明白,真正的‘徒步’,不僅是空間的移動,更是一場在曆史、文化與生活哲學中的深度跋涉。訥河,你是我這場跋涉中,一位沉默而偉大的導師。”
    窗外,訥河的夜晚靜謐而祥和。楚凡知道,明天他將告別這座給予他太多啟發的城市,前往五大連池。但他同樣知道,訥河的土豆的香甜與索倫的鼓聲,將永遠回蕩在他的記憶裏,成為他理解這片土地,乃至理解整個中國鄉村與文化脈絡的,又一塊堅實的基石。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