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油田社區、鹽湖蝦與時代的回響

字數:2001   加入書籤

A+A-


    在大慶的第二天,楚凡想去看看石油工人們生活的地方。他避開繁華的市中心,乘坐公交車,來到了一個典型的 油田職工生活區 。這裏的建築大多有些年頭,樣式統一,樓間距很寬,帶著計劃經濟時代的烙印。社區裏樹木高大,樹齡不短,樹蔭下坐著些曬太陽的老人,節奏緩慢而安寧。
    他在社區裏的小市場轉了轉。市場裏售賣著各種日常用品,也有現場製作的小吃。他注意到一個攤位在賣一種特別的食材—— 鹽湖蝦 。攤主告訴他,這是大慶鹽堿水湖裏產的蝦,味道鮮美,是本地特色。楚凡買了一些,在旁邊的小館請老板幫忙用辣椒爆炒。蝦的個頭不大,但肉質緊實彈牙,帶著一股獨特的鹹鮮風味,與海蝦和淡水蝦都不同。這讓他再次感受到大慶這片土地的獨特饋贈——不僅在地下,也在這些改造利用的鹽堿水湖之中。
    飯後,他在社區裏遇到了一位退休的老石油工人,姓陳,正提著鳥籠遛彎。楚凡上前攀談,陳師傅很健談。
    “我六二年就來了,那會兒,這兒還是一片大荒甸子,兔子都不拉屎。”陳師傅指著周圍的高樓,“我們就住‘幹打壘’一種簡易土房),喝泡子水,冬天那風,跟小刀子似的。”
    但他語氣裏沒有抱怨,隻有回憶的豪邁:“苦是苦,可心裏有股火!看著油噴出來,那個高興勁兒,啥苦都忘了!我們給國家獻石油,光榮!”
    陳師傅的眼神望向遠處依然在工作的抽油機:“現在條件好了,孩子們很多都不幹這行了,去大城市了。我們這些老家夥,就守著這兒,看著這些‘磕頭機’,心裏踏實。”
    陳師傅的話語,讓“鐵人精神”從紀念館的展板變得有血有肉。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奉獻與歸屬感。
    下午,楚凡去了 大慶油田曆史陳列館 。這裏比鐵人紀念館更為係統地展示了大慶油田的發現與發展曆程。他看到地質圖、岩芯樣本、早期的勘探工具,了解到石油開采技術的巨大進步。從早期的人海戰術到如今的高度自動化,從依賴進口到技術輸出,大慶油田的曆史,也是一部中國工業技術進步史的縮影。
    在陳列館裏,他也看到了關於 資源型城市轉型 的探索展示。大慶,這座因油而興的城市,早已未雨綢繆,在發展石化深加工、現代農業、新能源等方麵進行著嚐試。這讓他想起了伊春的林業轉型,不同的資源,相似的課題——如何超越對單一資源的依賴,尋找可持續的未來。
    傍晚,楚凡再次來到城市邊緣,看著夕陽將巨大的抽油機群染成暗紅色,它們依舊在不知疲倦地起伏,像一群忠誠的、守護著大地秘密的鋼鐵衛士。遠處,濕地的冰麵反射著最後的天光,幾隻寒鴉掠過。
    他的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感觸。大慶,不僅輸出能源,也輸出著一種精神;它不僅關乎過去的輝煌,也麵臨著未來的挑戰。
    回到賓館,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大慶的第二天,我從宏大的工業景觀,走進了具體的人生故事。
    陳師傅那代人的豪邁與堅守,是這座城市最溫情的底色;鹽湖蝦的獨特滋味,是自然給予的意外驚喜。
    曆史陳列館告訴我,奉獻與輝煌並非靜止,它仍在技術的迭代與城市的轉型中動態延續。
    ‘磕頭機’的律動,既是獻給過去的安魂曲,也是敲響未來的晨鍾。這座城市在黑色黃金的滋養下強壯,也必須思考後石油時代的路徑。
    大慶,你的故事比石油更深邃。你讓我看到,最強大的力量,不僅在於開采自然,更在於一代代人精神的傳承與超越困境的智慧。”
    合上筆記本,窗外油田的燈火與星光輝映。楚凡知道,明天他將離開這座力量與溫情並存的城市。他的行囊裏,那塊火山石、那片森林年輪,如今又融入了一絲石油的氣息與鐵人的精神印記。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