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章 佳木斯序曲 · 三江口的風與東北小延安的印記
字數:2184 加入書籤
列車離開鶴崗,沿著蜿蜒的鐵路,在平曠的原野與低緩的丘陵間向東南方向行駛。窗外的景色逐漸變得潤澤起來,河流與水塘出現的頻率增高,預示著前方將是一座與水息息相關的城市。空氣中那股屬於煤礦的沉寂感漸漸消散,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更為開闊的、帶著水汽的清新。
佳木斯,到了。
這座被譽為“東北小延安”、“三江平原腹地”的城市,以一種 開闊而疏朗 的姿態迎接著楚凡。鬆花江在這裏與黑龍江匯合,奔流向下,形成廣袤的三江平原。城市沿江而建,街道筆直寬闊,建築不像哈爾濱那般濃墨重彩,也不似鶴崗那般沉鬱,而是帶著一種建國初期工業城市的規整與力量感,同時又因江水的滋養而顯得靈動。
楚凡在靠近 沿江公園 的地方找了一家旅館住下。推開窗戶,濕潤的江風便撲麵而來,帶著河水與泥沙的獨特氣息。
安頓下來後,他立刻前往 沿江公園 。冬季的鬆花江同樣被冰層覆蓋,江麵遼闊,對岸的樹林和田野在冬日的陽光下顯得寧靜而遙遠。江堤上,有市民在散步、放風箏,冰麵上能看到鑿冰釣魚的人和玩耍的孩童。與哈爾濱鬆花江畔那種國際化的熱鬧不同,這裏更多是一種本地化的、悠閑的生活氣息。
他沿著江堤行走,一直走到能看到 柳樹島 的地方。這座江心島如同一條墨綠色的帶子,橫臥在冰封的江心,為這片開闊的水域增添了層次感。
第二天,楚凡乘車前往佳木斯的精神地標—— 東北銀行錢幣博物館 原合江銀行舊址)。這座建築本身就是一個曆史的見證。館內不僅展示了豐富的錢幣,更詳細介紹了佳木斯作為 東北解放區大後方 的重要曆史。
看著那些發行於戰爭年代的紙幣、那些反映當時生產建設的照片,楚凡仿佛回到了那個烽火連天卻又充滿理想的歲月。佳木斯,曾是中國共產黨的穩固後方,為東北乃至全國的解放提供了堅實的物資保障和金融支持,故有“東北小延安”之稱。這段曆史,為這座江畔城市注入了一種 堅韌、奉獻的革命底色。
下午,他去了佳木斯博物館。在這裏,他對“三江平原”有了更係統的認識。從古代的肅慎、挹婁文化,到近代的闖關東移民潮,再到現代的北大荒開發,這片肥沃的土地始終是多種文化交匯、碰撞與融合的舞台。佳木斯,正是這個舞台上的一個重要角色。
傍晚,他尋訪了一家本地人推薦的 朝鮮族冷麵館 。佳木斯聚居著不少朝鮮族同胞。即使在冬天,一碗帶著冰碴的 蕎麥冷麵 依然是許多人的摯愛。酸甜清爽的湯,韌滑的麵條,配上牛肉、雞蛋和辣白菜,入口瞬間帶來一種極致的冰爽與刺激,與外麵寒冷的天氣形成奇妙的呼應,別有一番風味。
走在華燈初上的街道上,楚凡回味著冷麵的滋味,也回味著這一天感受到的曆史與地理。佳木斯將大江的開闊、曆史的厚重與民族的特色,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
回到旅館,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開闊的鬆花江與柳樹島,畫下了錢幣博物館那樸素的建築,畫下了那碗冒著“寒氣”的朝鮮冷麵。
他寫道:
“從鶴崗的靜默沉思,來到佳木斯的開闊疏朗,仿佛從一個內向的庭院,步入了麵向大江的陽台。
鬆花江的風帶著曆史的回響——那是‘東北小延安’的紅色記憶,是三江平原的肥沃承諾,也是闖關東先民的拓荒足跡。
這裏的氣息,既有江水的靈動,也有黑土的深厚,更有一種源自奉獻年代的堅韌氣質。
一碗冰爽的朝鮮冷麵,為這座城市的剛毅曆史,添上了一筆清新而多元的注腳。
佳木斯,你這三江平原的坐標原點,正以你的方式,向我講述著另一種關於堅守與開拓的東北故事。明天,我將去往更靠近邊境的地方,感受更純粹的三江氣息。”
合上筆記本,窗外鬆花江的夜色靜謐而深沉。楚凡知道,在佳木斯的下一站,他將真正踏入三江匯流的壯麗之地,去感受那片“北大倉”核心地帶的脈搏。他的旅程,因這座江城的鋪墊,而更具曆史的縱深感與地理的方位感。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