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1章 三江口的交響與南下的船歌
字數:2090 加入書籤
在佳木斯的最後一天,楚凡決定完成此行的核心目標——親眼見證 三江口 的壯闊。他乘坐早班車,前往位於同江市的 三江口生態旅遊區 通常被視為體驗三江匯流的最佳地點之一)。
車行在廣袤無垠的三江平原上,冬日的田野被厚厚的積雪覆蓋,像一張無限延伸的白色畫布,偶爾掠過的村莊和防護林帶,是這幅畫卷上唯一的筆觸。天地間一種極致的開闊與寧靜,讓人的心胸也隨之豁然開朗。
當他終於站在三江口的觀景台上時,盡管江麵已被冰層統一,但那景象依然足以震撼心靈。鬆花江 在此與 黑龍江 匯合,由於水質、流速在液態時)不同,冰封的江麵上依然能看出隱約的色差與紋理區別,想象著夏日“涇渭分明”的奇觀。視野所及,江麵浩渺,直至水天相接之處,一種地理意義上的宏大感撲麵而來。
這裏就是 “北大倉” 的核心地帶,是無數河流匯聚、億萬黑土沉積形成的中國大糧倉的起點。寒風獵獵,吹動他的衣角,也仿佛吹來了曆史的回響——闖關東先民的木船、開發北大荒的履帶、以及如今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現代化農業機械。三江口,是自然地理的奇觀,更是人文曆史的交匯點。
他在觀景台附近,看到了一座古老的 赫哲族 漁村遺址的說明牌。赫哲族,這個以漁獵為生、人口極少的民族,曾是這片三江沃土最早的守護者之一。“烏蘇裏江來長又長,藍藍的江水起波浪……”那首熟悉的《烏蘇裏船歌》旋律,不由自主地在他心中響起。現代農耕文明的車輪滾滾向前,但那些古老的、與自然共生的人文印記,依然值得被銘記。
下午,他帶著滿心的壯闊與沉思返回佳木斯市區。他沒有再去探尋新的地點,而是再次來到 沿江公園 ,找了一處麵向鬆花江的長椅坐下。
他看著冰封的江麵,看著遠處柳樹島的輪廓,看著天空中偶爾飛過的寒鳥。佳木斯這三日的印象——江城的開闊、“小延安”的紅色記憶、電機廠的工業回響、深巷冷麵的地道滋味、知青廣場的青春豐碑,以及方才三江口的自然交響——如同電影鏡頭般在他腦海中一一閃過。
這座城市如同一個沉穩的敘事者,將地理、曆史、工業、民族與生活,從容不迫地娓娓道來。它沒有哈爾濱的炫目,沒有鶴崗的尖銳,卻自有一種 腹地的深厚與樞紐的包容。
傍晚,是他離開的時候了。他背起行囊,走向佳木斯站。他的下一站,將是吉林省的 鬆原市 ,去探訪另一條大江—— 鬆花江 的上遊故事。
在月台上,他回望這座在暮色中亮起燈火的江城。鬆花江在不遠處沉默地流淌,如同這座城市永恒的背景音。
他翻開筆記本,在佳木斯篇章的最後一頁,他畫下了三江口那浩瀚的冰封江麵,畫下了一葉想象中的赫哲族漁船剪影。
他寫道:
“站在三江口,我仿佛聽到了自然與曆史的宏大交響。
佳木斯,你這三江平原的坐標,將江河的饋贈、曆史的抉擇、工業的根基與民族的色彩,全部融匯成你獨特的氣質。
你讓我理解了‘北大倉’的由來,不僅是土地的肥沃,更是人與天、與地、與江河流淌不息的奮鬥與共生。
從‘東北小延安’的崢嶸到三江口的浩瀚,你為我展現了東北的另一幅麵孔——不是邊緣,而是腹地;不是收縮,而是曾經並仍在進行的、波瀾壯闊的開拓。
再見,佳木斯。你的開闊與深厚,已如鬆花江水,注入我前行的血脈。
列車南行,鬆花江的故事,將在鬆原延續。”
合上筆記本,楚凡踏上了列車。車輪滾動,佳木斯的燈火在江畔漸行漸遠。他的東北徒步之旅,因為這座江城的洗禮,而對這片黑土地的理解達到了一個新的廣度與深度。前方,吉林省的鬆濤與蒙古族的長調,正在等待著他的到來。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