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章 煤礦村的午後與“大冷麵”的江湖

字數:2044   加入書籤

A+A-


    在雞西的第三天,楚凡決定深入這座城市的肌理,去聆聽那些與煤礦命運休戚相關的普通人的聲音。他沒有去景點,而是乘坐 oca 的公交車,搖搖晃晃地來到了一個典型的 煤礦工人聚居區 。
    這裏的建築比市區更為老舊,多是三四層的紅磚樓房,陽台外堆著煤坯或越冬的蔬菜,樓與樓之間拉著縱橫的晾衣繩。雖是白天,社區裏仍顯得安靜,活動的主要是老人和孩子。幾位老人坐在樓洞口背著風的地方曬太陽,穿著厚厚的棉襖,臉上布滿皺紋,眼神平靜地望著偶爾經過的行人。
    楚凡在一個小賣部門口買了瓶水,和店主——一位退休的礦工老師傅聊了起來。
    “下了一輩子井,身上都是這煤灰味兒,洗不淨嘍。”老師傅笑著,露出一口被煙熏得微黃的牙,“現在好了,礦上效益不如以前,我們也老了,就看看門,帶帶孫子。”
    他告訴楚凡,他的兒子沒有接班下井,去了南方打工。“年輕人,誰還願意鑽那黑窟窿?危險,也看不到前途。”
    話語裏沒有太多抱怨,更像是一種對時代變遷的坦然接受。社區裏那種緩慢的、近乎停滯的節奏,與遠處依稀可見的、可能仍在運轉的礦區形成對比,勾勒出一幅 後煤礦時代 的生活圖景。這裏的生活,與地下的煤層一樣,沉積了太多的故事與滄桑。
    午後,楚凡回到了市區更為繁華的地帶。他對雞西的 “冷麵江湖” 產生了濃厚興趣。與昨日品嚐的鹹口冷麵不同,他聽說雞西冷麵流派眾多,各有擁躉。他找到另一家以 “酸甜口” 著稱的老店。
    這家店的冷麵湯色更為清亮,酸甜比例恰到好處,入口清爽,回味悠長,與鹹口冷麵的醇厚形成鮮明對比。店主是位中年大姐,一邊忙碌一邊和熟客聊天,言語間充滿了對自家手藝的自豪。“咱家這湯,是用林區野果熬的,別家可比不了!”
    楚凡意識到,這看似普通的冷麵,在雞西已然形成了一種深厚的飲食文化,甚至帶有些許“門派”之爭。這種存在於市井間的、對一味之差的執著與驕傲,是這座城市在宏大工業敘事之下,依然蓬勃跳動的生活熱情。一碗冷麵,承載著雞西人味覺的鄉愁與日常的慰藉。
    傍晚,他步行至 穆棱河 畔。這條穿城而過的河流,在冬季同樣冰封,但兩岸進行了景觀治理,成了市民休閑的場所。他看到人們在冰麵上滑冰、散步,孩子們在父母的看護下玩著冰車。夕陽的餘暉給冰河、橋梁和對岸的建築披上了一層暖色。
    這與白天在煤礦村感受到的沉靜氛圍不同,展現的是這座城市 努力營造的、麵向未來的生活氣息 。穆棱河如同一條紐帶,連接著雞西的工業過往與對宜居未來的向往。
    回到賓館,楚凡的腦海中交織著退休礦工平靜的眼神、冷麵店主自豪的笑容以及穆棱河畔歡樂的人群。
    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雞西的深度,在於它的人文褶皺裏。
    煤礦村的午後,是老一代礦工對過往歲月的平靜告別;冷麵店的‘江湖’,是市井百姓對生活品質的鮮活追求。
    穆棱河畔的生機,則透露出這座城市在負重前行中,對美好生活不熄的渴望。
    這裏的人們,既承受著資源型城市轉型的陣痛,又以其特有的堅韌與樂觀,在每一個尋常日子裏,尋找並創造著屬於自己的滋味與樂趣。
    雞西,你讓我看到,即便在‘烏金’逐漸黯淡的背景下,人的生命力與創造力,依然是這座城市最寶貴的礦藏。”
    合上筆記本,窗外雞西的夜晚,燈火在起伏的地勢上明明滅滅。楚凡感到,自己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從宏觀的產業轉型,深入到了具體而微的人間煙火。他的行囊裏,又裝入了一份關於工人命運、市井滋味與城市新生的複雜記憶。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