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7章 鬆原序章 查幹湖的冬捕與鬆花江的源頭
字數:2181 加入書籤
離開長春,楚凡的步履帶著一種完成壯舉後的輕盈與篤定。列車向北折返,行駛在平坦的鬆嫩平原上。這一次,他的目的地不再是省城或工業重鎮,而是一座與古老漁獵文化和大江源頭緊密相連的城市——鬆原。
車窗外的景色是熟悉的黑土雪原,但楚凡的心境已然不同。他不再是一個探索未知的緊張旅人,更像是一個帶著地圖冊、去驗證和連接已知板塊的歸鄉客。鬆原,位於 鬆花江 與 嫩江 交匯處,是他曾經走過的嫩江的下遊,也是鬆花江上遊的重要節點。
踏上鬆原的土地,一種 開闊而原始 的氣息撲麵而來。城市的天際線不高,風似乎更大,帶著湖水和冰原的凜冽。這裏沒有大都市的喧囂,更像一個寧靜的、依偎在江河懷抱中的城鎮。
楚凡此行的首要目標,是聞名遐邇的 查幹湖 。冬季的查幹湖,是一片浩瀚無垠的冰原,目光所及,盡是白茫茫一片,地與天在遠處相接。但吸引楚凡的,不是這極致的靜謐,而是那傳承了近千年的、充滿原始力量與儀式感的 冬捕。
他趕到湖麵時,一場盛大的“祭湖醒網”儀式剛剛結束。身著傳統羊皮襖、頭戴狗皮帽的漁工們,在“魚把頭”的指揮下,吆喝著號子,驅使著馬匹,拉動巨大的絞盤。長達數公裏的漁網從冰洞下被緩緩拉出,伴隨著水汽,無數銀色的大小魚類在網中翻騰跳躍,在陽光下反射出耀眼的鱗光,仿佛將整個湖的生機都拖出了水麵。周圍的人群發出陣陣歡呼。
這景象,比在訥河看到的個體冬捕要壯觀百倍。這是一種 大規模、有組織、帶有強烈信仰色彩的生產活動。楚凡站在人群中,感受著那號子聲、馬蹄聲、絞盤聲與人群歡呼聲交織成的雄渾交響,內心被這種人與自然的古老契約深深震撼。查幹湖的冬捕,不是索取,而是對自然饋贈的莊嚴感謝與可持續的獲取。
第二天,他去了 龍華寺 和 慈雲寺 。這兩座寺廟規模宏大,尤其是龍華寺,據說是亞洲最大的寺廟建築群之一。在冰雪覆蓋的平原上,這些金頂紅牆的殿宇顯得格外莊嚴寧靜。他從查幹湖的喧騰漁獵,走入佛寺的晨鍾暮鼓,感受著這片土地上精神信仰的另一種形態。
他還特意去了鬆花江的某個源頭區域。看著那或許並不起眼的涓涓細流,想象著它匯聚成溪,奔流成河,最終成為滋養東北大地的母親河之一,流經他走過的吉林市、哈爾濱、佳木斯……一種 江河溯源、萬物互聯 的感動在他心中湧動。
傍晚,他品嚐了鬆原的魚宴。用查幹湖新鮮捕撈的魚製作的 剒生魚 、 燉胖頭魚 ,味道鮮美無比,是這片水域最直接的慷慨贈與。
行走在鬆原的街頭,楚凡感到一種奇妙的圓滿。他似乎站在了一個循環的節點上——他走過了鬆花江的中下遊,如今來到了它的上遊;他見過個體漁民的堅守,如今見證了群體漁獵的盛況。
回到旅館,他翻開了新的一頁筆記本。這不再是東北三省的記錄,而是他關內之旅的第一章。
他畫下了查幹湖出魚的壯觀場麵,畫下了鬆花江源頭的靜謐,畫下了寺廟的金頂。
他寫道:
“鬆原,我的關內第一站。
你以查幹湖冬捕的磅薄氣勢,為我開啟了全新的篇章。那冰湖上的號子,是比任何城市交響都更古老的生命禮讚。
站在鬆花江的源頭,回望它奔流過的土地,我的旅程仿佛完成了一次地理上的回溯與精神上的銜接。
從長春的‘終點’來到鬆原,我並未離開東北的懷抱,而是更深入地走進了它古老而充滿生命力的心髒地帶。
這裏的信仰在寺廟的香火裏,更在漁民的號子與冰層下的漁網中。
帶著江河源頭的清澈與冬捕的豪情,我將繼續向南,走向山海關,走向那片更為廣袤和未知的華夏大地。”
合上筆記本,鬆原的夜晚寧靜而深沉。楚凡知道,他的徒步中國之旅,翻過了最厚重的一卷,新的故事,正隨著鬆花江的流水,緩緩向南鋪展。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