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8章 江畔的古城與油田的黃昏
字數:1970 加入書籤
在鬆原的第三天,楚凡決定暫時離開查幹湖的宏大敘事,去探尋這座城市更久遠的曆史印記和更當代的產業脈搏。他乘車前往位於鬆花江畔的 扶餘區 ,這裏曾是古代 扶餘國 和後來的 渤海國 的重要屬地。
在 扶餘縣博物館 或相關遺址公園),他看到了那些出土的陶罐、箭鏃、青銅飾物,它們沉默地訴說著這片土地在兩千多年前的文明曙光。站在可能是古代城垣的土埂上,腳下是冰封的鬆花江,遠處是現代的大橋,一種 時間的縱深感 油然而生。從古老的扶餘國到遼金的重鎮,再到如今的鬆原,這片土地上的文明從未斷絕,隻是以不同的形式延續著。
與博物館的沉靜形成對比的,是鬆原另一張重要的城市名片—— 吉林油田 。鬆原不僅是漁米之鄉,也是一座重要的石油城市。楚凡沒有深入廠區,而是來到了城市邊緣的一片 油田作業區 。
這裏沒有大慶那般密集壯觀的“磕頭機”森林,但那些在田野和村莊間孤獨起伏的抽油機,在冬日黃昏的映照下,也別有一番蒼茫的意味。夕陽將鋼鐵的井架染成暗紅色,它們與遠處村莊升起的嫋嫋炊煙、以及無垠的雪原共同構成了一幅 工業與農業、現代與傳統交織的圖景。
一位騎著摩托車、穿著工裝路過的油田老師傅停下來,好奇地看著這個對著抽油機拍照的年輕人。
“這鐵家夥,有啥好看的?”師傅笑著問。
“看看咱們國家地下的能量。”楚凡回答。
師傅點點頭,用帶著油漬的手指了指地下:“這底下,跟查幹湖一樣,也都是寶貝。就是這玩意兒,不能像魚那樣年年撈。”
這句樸素的比喻,讓楚凡會心一笑。是啊,石油是不可再生的“黑色金子”,而查幹湖的魚,在古老的智慧守護下,卻可以年年有餘。這或許就是鬆原,乃至許多資源型地區麵臨的共同課題:如何平衡當下的索取與未來的可持續。
晚上,楚凡在入住的旅館附近,找到一家小小的 農家飯莊 。他點了一鍋 鐵鍋燉 ,裏麵是鬆原產的豆角、土豆、玉米,再加上幾塊排骨,在柴火灶上咕嘟咕嘟地燉著,香氣四溢。圍著暖烘烘的灶台,吃著質樸而溫暖的食物,他感覺自己也融入了這片土地最日常的節奏裏。
回顧在鬆原的日子,查幹湖的原始力量、古扶餘的曆史塵煙、油田的工業氣息,最終都融匯在了這鍋熱氣騰騰的燉菜裏。鬆原的形象,在他心中是 立體的、分層的,如同地質構造一樣,疊加著不同時代的印記。
他翻開筆記本,繼續書寫關內之旅的第一章:
“鬆原的第三日,我從冰湖的盛典,走進了曆史的深處與油田的黃昏。
扶餘的古物提醒我,文明的根係深紮於此;油田的抽油機則告訴我,現代的血脈亦在此搏動。
老師傅的話猶如箴言,點出了資源型發展的永恒命題。
而一鍋樸素的鐵鍋燉,將所有的宏大敘事——漁獵的、曆史的、工業的——都化解為舌尖上的溫暖與踏實。
鬆原,你讓我看到,一座城市可以同時是漁場、是糧倉、是油井,更是承載數千年文明演進的舞台。
你的豐富與深厚,為我的關內之行,奠定了一個堅實而富有哲思的開端。明天,我將沿江西行,走向草原與蒙族文化交織的白城。”
合上筆記本,窗外鬆原的夜晚,星光明亮。江風帶著水汽與寒意,也帶來了遠方草原的氣息。楚凡知道,下一段旅程,將充滿與黑土地截然不同的風貌與風情。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