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0章 白城風吟 · 草原的殘雪與風車的森林
字數:2252 加入書籤
列車離開鬆原,向西行駛。窗外的景色開始發生微妙而持續的變化。無垠的黑土農田逐漸讓位於更為開闊的、帶著淺丘起伏的草甸。積雪依舊覆蓋著大地,但地表的肌理已從農耕文明的規整,過渡到一種更為原始和野性的蒼茫。空氣變得更加幹燥,風也似乎更加凜冽和自由,帶著草原特有的、混合著枯草與沙塵的氣息。
白城,這座吉林省最西端的城市,被譽為 “科爾沁草原上的明珠” ,以一種 疏朗、開闊而略帶荒涼 的姿態,迎接著楚凡的到來。
走出白城站,一種與鬆原江畔濕潤感截然不同的氣息包裹了他。天空顯得異常高遠,城市的建築普遍不高,街道寬闊,仿佛是為了更好地承接這片天地間的浩蕩長風。最引人注目的,是視野盡頭,那在廣袤原野上成片矗立的、巨大的 白色風力發電機 。它們巨大的葉片在寒風中緩慢而有力地旋轉,像一群沉默的、正在收割風能的現代巨人,構成了白城最具標誌性的景觀。
楚凡在市區找了一家可以望見草原的旅館住下。安頓好後,他立刻乘車前往 向海國家級自然保護區 。冬季的向海,是一片冰雪覆蓋的濕地草原景象。昔日波光粼粼的湖沼大多冰封,蘆葦蕩隻剩下金黃的殘稈在風中搖曳。天地間是一種極致的空曠與寧靜。
他雖然未能見到丹頂鶴群它們已飛往更溫暖的南方越冬),但在這片保護區的博物館和觀景台上,他了解了向海作為重要鳥類棲息地的生態價值。想象著春夏時節,百鳥翔集、生機勃勃的景象,他對這片看似荒涼的土地產生了深深的敬意。這裏是抵禦科爾沁沙地東移的生態屏障,是無數生命的隱秘樂園。
第二天,楚凡決定更深入地感受草原。他去了一個靠近內蒙古邊界的 牧業鄉鎮 。冬季的草原,草色枯黃,被白雪斑駁地覆蓋著。他看到成群的牛羊在雪地裏艱難地覓食,牧人騎著摩托車或馬匹,裹得嚴嚴實實,臉膛被風吹得黑紅。
在一個牧民家庭開設的 “牧家樂” 裏,他品嚐了地道的 手把肉 和 奶茶 。大塊煮熟的羊肉,蘸著簡單的鹽料,吃起來豪邁而鮮美;鹹香的奶茶則瞬間驅散了身體的寒意。這種粗獷而真實的飲食方式,與他在城市和農耕區的體驗完全不同,充滿了遊牧文化的氣息。
主人是一位蒙族大叔,漢語不太流利,但笑容淳樸。他告訴楚凡,現在草場實行禁牧輪牧,不如以前自由了,但為了草原能長久,大家都理解。“風大了,草少了,但日子還得過,而且要想辦法過得更好。”大叔指著遠處旋轉的風車,“你看,風也能變成電,這就是新路子。”
這句話深深觸動了楚凡。從向海的生態保護,到牧民的輪牧禁牧,再到這遍地的“風車森林”,他看到了這片土地上的人們,在傳統與現代、發展與保護之間,所做的艱難而智慧的 探索與轉型。
傍晚,他回到白城市區,在一家小店吃了 蕎麵餄餎 ,這種用蕎麥麵製成的食物,口感爽滑,是當地的特色主食。
站在旅館窗前,望著遠處草原上風車閃爍的燈光,如同落在地上的星辰。楚凡感到,白城展現的,是一種在嚴酷自然條件下,依然充滿 韌性、適應性與未來感 的生命力。
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草原上旋轉的風車,畫下了雪地中覓食的羊群,畫下了那碗熱氣騰騰的手把肉。
他寫道:
“白城,你以草原的遼闊與風能的律動,為我打開了關內之旅的又一扇新窗。
向海的靜謐,蘊含著生態的脆弱與珍貴;牧民的堅韌,訴說著傳統的變遷與堅守;而風車的森林,則吟唱著麵向未來的希望之歌。
這裏的氣息,是風與草的味道,是羊肉的膻香與奶茶的鹹醇,更是轉型時代特有的、混合著困惑與希冀的複雜氣息。
白城,你這科爾沁的門戶,讓我看到了一個不同於黑土地農耕文明,也不同於工業城市的,充滿張力與適應性的生存圖景。
明天,我將繼續向西南,走向遼寧,那片承載著更多重工業記憶與沿海風情的土地。”
合上筆記本,窗外白城的夜晚,風聲呼嘯。楚凡知道,他的旅程即將進入東北的最後一個省份——遼寧,那裏將有更多沉甸甸的曆史與嶄新的故事等待著他。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