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1章 城垣的記憶與“一毛街”的煙火
字數:1892 加入書籤
在白城的第三天,楚凡決定暫時將目光從遼闊的自然景觀收回,投向這座城市自身的曆史脈絡與日常生活。他去了 白城市博物館 。館舍或許不算宏大,但陳列卻清晰地勾勒出這片土地從新石器時代到遼金元,再到近代墾荒移民的曆史變遷。
他看到了草原青銅文明的遺存,感受到了鮮卑、契丹、女真、蒙古等遊牧民族在此留下的深深烙印。白城,並非曆史的邊緣地帶,而是 多個遊牧文明與中原農耕文明交匯、碰撞的前沿 。那些出土的馬具、箭簇、以及帶有鮮明草原風格的飾物,無聲地訴說著曾經的金戈鐵馬與牧歌悠揚。
從博物館出來,他特意尋訪了 白城子古城遺址 如有)。站在那些僅存的、被風雪侵蝕的土垣殘骸上,腳下是枯黃的草甸,遠處是現代的城市輪廓。風依舊猛烈地吹著,仿佛千百年來從未停歇。這荒涼與滄桑,與向海的自然靜謐、與風車的現代氣息,形成了強烈的對比,賦予了白城一種 時間的厚度。
下午,他的探索轉向了最接地氣的市井。他聽聞白城有一條被稱為 “一毛街” 或類似稱呼,指代物價親民的老街)的商業街,便信步前往。這裏沒有大商場的時尚光亮,卻充滿了鮮活的生活氣息。
街道兩旁是各種小店:賣勞保用品的、修鞋配鑰匙的、經營廉價服裝的……空氣中混雜著烤地瓜的甜香、油炸糕的焦香和過往行人嗬出的白氣。他在一個攤位前買了兩個剛出鍋的 油炸糕 ,外皮酥脆,內餡甜糯,熱乎乎地捧在手裏,是抵禦寒風的最佳慰藉。
他看到許多中老年人在這裏悠閑地逛街、聊天,他們的臉上帶著風吹日曬的痕跡,步伐從容。這種 緩慢而質樸的節奏 ,與許多快速發展城市裏的匆忙形成了鮮明對比。在這裏,楚凡感受到了一種在黑土地工礦城市和繁華都市裏不同的 小城溫情與生活本色。
傍晚,他再次品嚐了蒙餐,這次是在一家更市井的小館,點了一碗 羊雜湯 。濃鬱的湯底,新鮮的羊雜,撒上香菜和辣椒油,喝下去渾身通透,驅散了一天的寒意。旁邊桌的幾位蒙族漢子用蒙語交談著,雖然聽不懂,但那爽朗的笑聲和語調,本身就成了白城夜晚背景音的一部分。
回到旅館,楚凡的腦海中交織著古城遺址的蒼茫、博物館裏的曆史碎片、“一毛街”的煙火氣息以及蒙族漢子的笑聲。白城的形象變得更加立體——它不僅是生態的屏障、能源的基地,更是一座 有曆史、有溫度、有多元文化交融的活生生的城市。
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白城的第三日,我從草原的宏大敘事,潛入了城市的曆史褶皺與市井肌理。
古城遺址的殘垣,是逝去文明的沉默見證;博物館的陳列,是漫長歲月的濃縮回響。
而‘一毛街’的油炸糕與羊雜湯,則是當下生活最真實、最溫暖的脈搏。曆史的風沙與今日的炊煙,在此地奇妙地共存。
這裏的人們,既有草原兒女的豪爽,也有小城居民的質樸與從容。
白城,你讓我看到,在生態與能源的宏大命題之下,是無數具體而微的生命,在曆史的積澱與現實的變遷中,認真地過著每一天。
這份在蒼茫天地間的生存智慧與生活熱情,比任何景觀都更打動我心。”
合上筆記本,窗外白城的夜晚,風聲依舊,但城市的燈火溫暖而堅定。楚凡知道,明天他將離開吉林,進入遼寧,他的東北之旅將迎來最後一個省份的篇章。而白城這份草原的遼闊與小城的溫情,將是他行囊中又一份獨特的收藏。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