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6章 四平記事 · 戰史的塵埃與玉米的豐饒
字數:2140 加入書籤
列車南下,窗外的景色從內蒙古草原的蒼茫,逐漸過渡到遼北平原的規整農田。黑土地再次成為主角,但與黑龍江的曠野感略有不同,這裏的田野似乎被耕耘得更加精細,村莊也更加密集。當“四平”的站名出現在眼前時,楚凡知道,他已踏入了 遼寧 的地界,也踏入了一座在解放戰爭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城市。
四平,這座被稱為“東方馬德裏”的城市,以一種 沉穩、樸實而又帶著曆史重量 的姿態迎接著他。城市的天際線不算高,街道布局方正,許多建築帶著上世紀中葉的蘇式風格或建國初期的簡樸氣息。空氣中似乎飄蕩著一種無形的肅穆,與之前草原城市的自由奔放形成了鮮明對比。
楚凡在市區找了一家普通的賓館住下。安頓好後,他立刻前往此行的核心目的地—— 四平戰役紀念館。
館內莊嚴肅穆,通過大量的實物、圖片和光影技術,真實再現了那場決定東北戰局走向的慘烈戰役——“四戰四平”。看著那些被子彈洞穿的頭盔、簡陋的武器、戰士們英勇衝鋒的場景複原,以及觸目驚心的傷亡數字,楚凡的心情變得無比沉重。“化四平街為馬德裏” 的口號背後,是無數年輕生命的犧牲與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站在巨大的戰役沙盤前,他仿佛能聽到當年的炮火轟鳴與呐喊。這座城市的曆史,是用英雄的鮮血寫就的。
從紀念館出來,他去了 烈士紀念塔 。塔身巍峨,直指蒼穹。他環繞塔基行走,看著上麵鐫刻的無數烈士的姓名,許多人的生命永遠定格在了二十歲左右的青春年華。這份沉重,遠比任何自然景觀或工業遺址都更直接地撞擊著他的心靈。
然而,四平並非隻有戰火的記憶。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轉向了這座城市的另一麵。他了解到,四平所在的鬆遼平原,是 中國重要的黃金玉米帶 。他乘車來到市郊,放眼望去,雖值冬季,田野被積雪覆蓋,但那些整齊的田壟和巨大的、如同金色堡壘般的 玉米秸稈垛 ,無聲地訴說著秋日豐收的盛況。
他去了一家本地人光顧的餐館,特意點了與玉米相關的食物,比如 玉米貼餅子 、 大碴子粥 。那金黃的顏色、紮實的口感、天然的香甜,是這片肥沃土地最直接的慷慨贈與。戰火的焦土之下,是生生不息的黑土與養育萬民的糧食。
他還尋訪了一些 老舊的工人文化宮 或 蘇式住宅區 。這些建築雖然顯得有些破敗,但那種規整的布局、厚重的牆體,依然能讓人感受到建國初期工業建設的雄心與那個年代特有的集體生活氣息。
傍晚,他走在四平的街頭,華燈初上。市民們在廣場上跳舞,在街邊散步,生活平靜而安寧。這份和平的日常,與紀念館裏的慘烈形成了強烈的對比,也顯得彌足珍貴。
回到賓館,楚凡的內心充滿了複雜的情緒。四平的形象,是 英雄的,也是苦難的;是曆史的,也是現實的;是承載著沉重記憶的,也是充滿了生活韌性的。
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四平戰役紀念館的肅穆外觀,畫下了一個金色的玉米,畫下了烈士塔的剪影。
他寫道:
“四平,我的遼寧第一站,你以戰史的塵埃與玉米的豐饒,為我展現了這片土地深沉而複雜的兩麵。
紀念館裏的槍聲猶在耳畔,提醒我今日和平的來之不易;田野間的金色玉米垛,則告訴我生命與希望在廢墟上重建的力量。
你是英雄城,也是糧食倉。你的名字,既與慘烈的戰役相連,也與最樸素的豐收相關。
行走在你的街頭,我感受到一種深植於黑土與曆史中的堅韌。這份堅韌,或許就是東北精神最核心的底色。
明天,我將繼續南下,走向共和國工業的搖籃——沈陽。那裏的鐵西區,又將告訴我怎樣一段關於鋼鐵與工人的史詩?”
合上筆記本,窗外四平的夜晚寧靜而祥和。楚凡知道,他的遼寧之旅,因為四平這一站,而從一開始就奠定了一種沉重而深刻的基調。前方,沈陽的工業交響曲,正等待著他去聆聽。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