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7章 鐵東區的舊影與李連貴熏肉大餅的傳承

字數:1918   加入書籤

A+A-


    在四平的第二天,楚凡決定暫時從宏大的曆史敘事中走出,去探尋這座城市更具體的肌理和更日常的滋味。他穿過貫穿市區的鐵路,來到了 鐵東區 。與紀念館所在的鐵西區相比,這裏保留著更多 老四平 的風貌。
    街道兩旁是些頗有年頭的居民樓,牆麵斑駁,陽台外堆著過冬的白菜和煤坯。一些臨街的小店經營著五金、日雜、或裁縫生意,店主多是上了年紀的人,神情安詳地守著鋪子。他在一個巷子口,看到幾位老人在避風處下象棋,旁邊圍著幾個觀戰的,不時傳出幾句帶著濃重東北口音的點評。這一幕,充滿了緩慢而真實的生活質感。
    這些老人,或許就是那段戰火歲月的親曆者,或是他們的後代。他們的平靜與紀念館裏的激烈,構成了這座城市完整的記憶鏈條。曆史不僅存在於紀念館,也存在於這些尋常巷陌和老人的皺紋裏。
    午後,他的探索轉向了四平最負盛名的味覺符號—— 李連貴熏肉大餅 。他找到了那家據說是最為正宗的老店。店裏人氣很旺,彌漫著熏肉特有的、濃鬱的果木香氣。
    他點了一套招牌的熏肉大餅。當那盤色澤棗紅、油光發亮的熏肉和層層疊疊、狀如滿月的金黃大餅端上來時,視覺和嗅覺都得到了極大的滿足。他學著當地人的樣子,將帶著溫熱的餅攤開,夾上肥瘦相間的熏肉,配上蔥絲和甜麵醬,卷起來,大大地咬上一口。
    餅皮酥脆掉渣,熏肉鹹香入味,肥而不膩,瘦而不柴,混合著蔥絲的辛辣和麵醬的甜醇,各種味道和口感在口中完美融合,形成了一種極致的美味體驗。這不僅僅是一種食物,更是一種 傳承了百年的手藝與地方風味的活化石。
    他向一位看起來是常客的老大爺打聽這熏肉的講究。老大爺頗有些自豪地說:“咱四平的李連貴,那可是有來曆的!用的香料、熏製的木頭、火候,都有老規矩。別地兒學不去那味兒!”
    這樸素的自豪感,讓楚凡感受到,這份美食已然成為了四平人地方認同和文化自信的一部分。在沉重的曆史背景之下,這份紮實而美好的滋味,為生活提供了最溫暖的慰藉。
    傍晚,他再次走到 英雄廣場 或是某個市民公園。他看到結束了一天工作的人們在這裏放鬆,孩子們在嬉戲,廣場舞的音樂歡快響起。這份和平年代的日常景象,與昨日在紀念館感受到的慘烈,形成了最動人,也最發人深省的對比。
    血與火的記憶,最終是為了守護這炊煙嫋嫋、歌舞升平的尋常日子。
    回到賓館,楚凡的內心不再僅僅是沉重,更增添了一份對生活本身頑強力量的感動。
    他翻開筆記本,繼續記錄:
    “四平的第二日,我從鐵東區的舊影裏,看到了曆史在普通人身上的沉澱;從李連貴熏肉大餅的香氣中,嚐到了生活超越苦難的堅韌與智慧。
    老人們下棋的從容,與紀念館裏的青春犧牲,共同構成了這座城市的精神譜係。
    那一口熏肉大餅,是手藝的傳承,是味道的鄉愁,更是四平人在任何境遇下都能努力活出滋味兒的證明。
    曆史不容忘卻,但生活永遠向前。四平,你這座英雄城,教會我在銘記傷痛的同時,更要珍惜和創造當下的美好。
    這份由沉重曆史與溫熱生活共同釀造的感受,將伴隨我走向遼寧的下一程。”
    合上筆記本,窗外四平的夜晚,燈火可親。楚凡知道,他對這座城市的理解,因為深入了它的市井與味覺,而變得更加完整和富有溫度。明天,他將前往沈陽,那座以重工業聞名的省會,必將帶來另一番截然不同的震撼。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