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1章 滄州初探 · 鐵獅子的守望與運河的槳聲
字數:2014 加入書籤
列車在廣袤的華北平原上向東偏南行駛,窗外的景色是望不到邊的冬日的田野,村莊星羅棋布。當“滄州”的站名出現在眼前時,一股 混合著江湖氣、武術魂與運河風 的獨特氣息隱隱傳來。
滄州,這座被譽為“武術之鄉”、“雜技之鄉”,曆史上因 京杭大運河 而興起的城市,以其 尚武精神、古老運河遺跡和獨特的民俗文化,向楚凡展現著河北平原的另一種風貌。
楚凡在市區安頓下來後,便懷著一份對古老力量的敬畏,前往 滄州鐵獅子又稱“鎮海吼”)的所在地。這尊鑄造於後周廣順三年公元953年)的巨大鐵獅,是我國現存年代最久、體積最大的鑄鐵藝術品之一。當他真正站在這尊曆經千年風雨侵蝕、已顯殘破卻依舊昂首挺胸、怒目圓睜的鐵獸麵前時,一種跨越時空的震撼油然而生。
鐵獅子高近六米,重約四十噸,體態魁梧,造型生動,仿佛下一秒就要發出震天的咆哮。它曾佇立於開元寺前,守望這片土地,見證了滄州古城的興衰,也成為了滄州 剛毅、勇武、不屈不撓 精神的象征。撫摸著他那冰冷而粗糙的軀殼,楚凡仿佛能感受到那股熔鑄於鐵水之中的、屬於古代工匠的智慧與力量。
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轉向了滄州的血脈—— 京杭大運河。他來到了運河滄州段,雖然如今漕運的繁華早已不再,部分河段也經過了現代化治理,但那條蜿蜒的水道依然在靜靜地流淌。他沿著河岸行走,看著冬日略顯蕭瑟的河景,想象著當年“帆檣如林,貨積如山”的盛況。這條貫通南北的黃金水道,不僅帶來了經濟的繁榮,也促進了南北文化的交融,滄州的武術、雜技等民俗文化的形成與發展,都與這運河帶來的開放與交流密不可分。
傍晚,他特意去觀看了一場 滄州武術 表演或參觀武術學校)。刀槍劍戟,斧鉞鉤叉,習武之人閃轉騰挪,身手矯健,吼聲震天。那種 撲麵而來的陽剛之氣與尚武精神,讓他對“武術之鄉”的名號有了最直觀的感受。這與保定軍校的近代化、體係化軍事教育不同,滄州的武術更帶有 民間性、傳統性和深厚的地域文化根基。
當然,他也品嚐了滄州的特色美食 羊腸湯 和 火鍋雞。羊腸湯味道濃鬱,是本地人喜愛的早餐;火鍋雞則麻辣鮮香,體現了滄州人飲食中豪爽的一麵。
行走在滄州的街頭,他能感受到一種 質樸、豪邁 的民風。這座城市不像保定那樣官氣十足,也不像天津那樣洋派詼諧,它更像一位 身懷絕技、沉穩內斂的江湖俠客。
回到住處,楚凡的內心充滿了對力量與精神的思考。滄州展現給他的,是 物質的堅韌鐵獅子)與精神的勇武武術),以及 運河所帶來的流動與交融。
他翻開筆記本,畫下了滄州鐵獅子昂首的雄姿,畫下了京杭大運河蜿蜒的河道,畫下了一碗熱氣騰騰的羊腸湯。
他寫道:
“滄州,你這座武林故地,以鐵獅子的守望與運河的槳聲,向我展現了燕趙大地的慷慨悲歌與生生不息。
千年的鐵鑄雄獅,是這片土地剛毅靈魂的物化;流淌的運河之水,是文化交流與經濟血脈的曆史見證。
一口羊腸湯的暖腹,一場武術表演的震撼,是滄州人筋骨與精神最直接的表達。
你讓我看到,真正的力量,不僅在於肌肉與兵刃,更在於那份穿越千年而不鏽蝕的堅韌意誌,在於那融於血脈、代代相傳的尚武之風。
滄州,你這堂關於力量、傳承與交流的課,剛猛而深厚。明日,我將更深入地探尋你的雜技魅力與市井風情。”
合上筆記本,窗外滄州的夜晚,似乎也帶著幾分江湖的靜謐與深遠。楚凡知道,這座運河畔的武術之城,還有更多的精彩等待他去發現。
喜歡徒步記錄者請大家收藏:()徒步記錄者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