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08章 市場設想引關注

字數:4602   加入書籤

A+A-


    清晨的光剛爬上屋簷,樣品台上的布匹和陶器已經被人圍住。艾琳走到台前時,看見張氏正指著那匹密實的粗布,跟一個年輕女人講怎麽壓緊梭子。老陶匠蹲在角落,手裏捏著一塊新泥,低頭揉著。
    她沒說話,隻是站上台子,把那匹布拿起來,輕輕展開。
    “三天了。”她說,“已經有七個人登記學織布,兩個年輕人跟著老陶匠揉泥。”
    人群安靜下來。有人抬頭看她,有人低頭搓手,像是在數自己指甲縫裏的泥。
    艾琳把布折好,放回木板。“可這些東西做好了,不能隻擺在台上給人看。”
    她轉身,指向村外那條蜿蜒的小路。“我們要讓人走這條路進來,帶著錢,換走我們的布、我們的碗。”
    一句話落下,底下立刻有了聲音。
    “誰會來?”一個男人問,“商人從不來這種地方。”
    “我們這點東西,夠人家看一眼嗎?”另一個接道。
    艾琳沒反駁。她蹲下身,用手指在泥土上畫了幾道線。一條橫著,是主商道;一條斜著,通鐵匠村;再一條彎著,繞向東邊鹽販常走的岔路。
    “北邊鐵匠村缺布料。”她點著地麵,“他們打鐵穿得破,換布要跑三十裏。東邊鹽販子進貨,寧可繞遠路,也不願碰領主設的卡口。”
    她抬頭看著眾人,“如果我們有穩定的貨品,他們為什麽不來?”
    沒人回答。
    “不是他們不來。”她說,“是我們還沒讓他們知道——這裏有東西可買。”
    風刮了一下,吹起一縷塵土。一個老頭站在人群後,拄著拐杖,“就算來了,能信我們?萬一搶了東西就走呢?”
    艾琳站起來,拍了拍手。“所以市集不能亂開。我要在這片空地建一個市集,每月兩次,隻開半天。你們做的每一件好東西,都能換來鹽、鐵、針線,甚至銅幣。”
    “市集?”有人低聲重複。
    “就在這個位置。”她指了指樣品台周圍的空地,“劃出攤位,輪流守。青壯值守,婦人錯峰送貨,孩子跑腿傳話。不耽誤種地,也不耽誤做工。”
    “萬一沒人來呢?”那個年輕女人又問。
    艾琳看著她,“那就讓更多人來做更好的東西。隻要我們不停下來,總會有人聽見。”
    這話讓不少人低下了頭。有人開始小聲議論,有人盯著地上那幾道劃痕看。
    張氏忽然開口:“我原也不信。”
    所有人都轉頭看她。
    “昨夜我女兒摸著那匹布說,‘娘,這回我能穿暖了’。”她聲音不大,但每個人都聽清了,“我想讓更多人穿上這樣的布。”
    老陶匠也站了起來。他沒看人,隻低頭看著自己手裏的泥團。
    “我燒了一輩子破罐子。”他說,“以前做完就堆牆角,沒人要,也沒人看。如今頭一回覺得……窯火有點意思。”
    他頓了頓,把泥團放在台子上,“要是真能換到鐵鍋,我想多燒幾個。”
    艾琳點點頭。她沒有立刻說話,而是等這些聲音在人群中傳開,等那些原本猶豫的臉慢慢抬起。
    “這不是一個人的事。”她說,“是全村一起往前邁一步。”
    她舉起手,示意大家安靜。“我們不開大門喊全城人來。我們先做十樣拿得出手的東西。誰做得最好,誰就擺第一個攤位。等到這些東西被人記住,路自然就來了。”
    “那……什麽時候開始?”有人問。
    “今天就開始。”她說,“從登記的人裏選第一批。布、陶、麻線、草鞋、木器——每樣最多三人。做得好的,下個月初五擺在最前麵。”
    “攤位怎麽分?”另一個問。
    “按順序。”她說,“先報名的先選位置,但必須交一件樣品上來。樣品台不會撤,隻會變大。”
    “守攤的人有工分嗎?”有人提到實際問題。
    “有。”艾琳說,“每守一次,記一分。年底可以換糧、換工具,也可以存著。”
    “要是東西賣不出去呢?”
    “東西不會白扔。”她說,“賣不掉的,村裏統一收,換成別的物資分下去。但前提是——你得認真做。”
    她掃視一圈,“糊弄出來的,不上台,也不給分。”
    這話一出,有些人臉紅了。之前交過鬆散布匹的女人低下頭,沒再說話。
    一個中年漢子舉手:“我家女人要做陶,但我得種地,誰去看攤?”
    “輪流。”艾琳說,“每戶報一個人,排班表貼出來。一天兩人守,半天輪換。孩子滿十歲的,可以在旁邊幫忙記賬。”
    “賬怎麽算?”
    “用刻木。”她從懷裏拿出一塊小木片,上麵有三道淺痕,“買一匹布,劃一道。月底對總數,發回報。”
    “要是有人賴賬呢?”
    “不會。”她說,“市集隻許帶銅幣、鹽塊、鐵釘這類硬貨來交易。不賒賬,不欠條。誰想賴,下次不準進。”
    人群漸漸安靜下來。議論聲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沉默的思考。
    艾琳知道,他們在算。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算時間,算成本,算風險,也算希望。
    她沒催促。她隻是站在台上,等著。
    過了很久,張氏走上前,在一張紙上寫下名字。那是艾琳讓人準備的登記冊。
    接著是老陶匠。他寫得很慢,一筆一劃,像在刻碑。
    然後是一個年輕人,抱著一卷麻線。再是一個婦女,手裏拿著剛編好的草鞋。
    越來越多的人往前走。
    艾琳接過名字,一個個念出來,念完就貼在樣品台旁邊的木板上。
    名單越來越長。
    太陽升到頭頂時,已有二十一人登記。涉及六類手工:織布、製陶、編鞋、削木勺、紡繩、做竹筐。
    艾琳宣布暫時休會,讓大家回去準備樣品。她說三天後收第一批,不合格的退回重做。
    人們陸續散去。有人邊走邊討論怎麽做更結實的陶底,有人商量怎麽加快織布速度。
    艾琳沒走。
    她叫來四個青年,給了他們一根麻繩和幾根木樁。
    “按我說的位置,把攤位劃出來。”她說,“寬兩步,深三步。中間留通道,兩邊對稱。”
    四人開始丈量。一人拉繩,一人釘樁,一人扶杆,一人記錄。
    木樁一個個立起來。影子投在地上,像一道道界線。
    艾琳站在樣品台旁,看著那片被圈出的空地。
    風又吹過來,掀起她的衣角。她手裏不知什麽時候拿起了一塊陶坯,是老陶匠早上留下的半成品。表麵粗糙,但形狀完整。
    遠處有個孩子跑過,停在木樁邊看了很久,才蹦跳著離開。
    一個老頭走過時,站在最後一根木樁旁,伸手摸了摸。
    “真要起來了。”他說。
    艾琳沒回頭。她隻是把那塊陶坯攥得更緊了些。
    太陽開始西斜,土地上的輪廓已經清晰可見。十一個攤位,整整齊齊,像一張等待填寫的答卷。
    她抬起腳,踩進其中一個框裏。
    黃土陷下去一點。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