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53章 文化融合與發展

字數:3502   加入書籤

A+A-


    次日清晨,天剛亮,主廳外已有屯長們陸續到來。艾琳站在案前,手裏拿著昨日寫下的筆記,見人到齊,便將冊子翻開。
    “今天我們不談工分,也不談巡邏。”她說,“我想聽聽你們村子的春耕是怎麽開始的。”
    眾人麵麵相覷。東穀的屯長猶豫了一下,先開口:“我們會在第一聲鳥叫時燒一堆火,把去年留的穀穗扔進去,說是送舊迎新。”
    西林的老織工接過話:“我們不一樣。要請村中最年長的女人念一段禱詞,再把種子泡在井水裏三日,才算幹淨。”
    北嶺的老農冷著臉說:“我們看星象。北鬥柄朝東那天,就得下地。你們定的日子是按南方曆法來的,憑什麽讓我們改?”
    廳內一時安靜。艾琳沒說話,低頭把每句話都記了下來。她寫完後抬起頭:“我不是要你們改日子,也不是說誰對誰錯。我隻是想弄明白,為什麽同樣的土地,大家會有不同的活法。”
    她合上冊子,聲音平穩:“從今天起,我要立一個‘三月融和節’,五天時間,所有人一起過。你們帶來的東西,不管是火、禱詞還是星象圖,都會有人學。”
    有人皺眉,有人搖頭,但也有人點頭。
    艾琳繼續說:“我會調出五十袋糧,專用於節慶。孩子們會組成傳習組,每人學一句別村的話。第一天東穀開場,第二天西林,第三天北嶺,輪流來。誰主辦,誰定當天的流程,其他人配合。”
    沒人再反對。
    接下來幾天,各村開始準備。東穀的人搭起火堆台,西林婦女縫製彩布條,北嶺老農帶來一塊刻滿星軌的石板。匠坊趕製了一批木牌,上麵寫著不同村落的名字和習俗簡介,插在廣場四周。
    節慶第一天,東穀牽頭。天未亮,火堆燃起,眾人圍站一圈。莫德帶著幾個年輕人跳了一段獵舞,節奏簡單,但有力。之後是共耕儀式,混合了南北兩種曆法推算出的吉時,艾琳帶頭下了第一鋤。
    第二天輪到西林。織工們展出細麻布,還現場教人編結技法。幾個孩子蹲在地上,笨拙地穿線打結,引來笑聲。中午時,她們端出一種用野菜和米糊做的團子,說是祭祀食糧,人人都能吃。
    第三天北嶺主持。老農指著夜空中的北鬥,講解如何判斷節氣。起初不少人站著不動,後來有幾個年輕人湊近聽,還拿出小本子記。
    可到了第四天,問題來了。
    原定由山道采藥人主辦,但他們遲到了半個時辰。原來西林織工提前占了場地,擺好了織機和布展台,說是怕下雨淋濕。
    山道的頭領怒氣衝衝走進主廳:“這是講好的事!我們帶了草藥標本和《節氣草木錄》初稿,結果連地方都沒了?”
    西林織工不服:“我們早來了,空地沒人用,怎麽就不能先占?”
    艾琳趕到時,兩邊已在爭執。她沒讓任何人退場,而是當場宣布調整規則:從今往後,每日設兩個主項目,一個由主辦村提出,另一個必須是聯合項目。
    “比如,”她說,“北嶺的防寒氈毯手藝,能不能和南坡的細麻布結合?做一種又輕又暖的新料子?”
    北嶺老農一愣:“這……倒沒人試過。”
    “那就試試。”艾琳轉身對匠坊負責人說,“調兩名織工、三名裁縫,今天就開始。”
    三天後,新布料出來了。摸上去柔軟,披在身上卻不透風。艾琳讓人做成鬥篷,在節慶集市上展示。立刻有外來行商問價。
    另一項合作也有了成果。山道采藥人和平原農婦一起整理出《節氣草木錄》,按月份列出本地植物的生長周期和用途。書頁粗糙,但內容清楚。艾琳下令抄五份,存入各村公所。
    節慶第五天,最後一項活動是飲食共享。每戶帶一道自家最拿手的飯菜,擺在長桌上。艾琳端來一盆燉豆湯,是用黑土原產的新豆熬的。她沒坐主位,而是走到角落,和一位獨居的老婦人同桌。
    飯後,人群聚在廣場中央。一名中年男子走上臨時搭起的講台。他衣衫樸素,背個舊包袱。
    “我叫陳文。”他說,“過去十年,我在七個城邦遊學,見過因語言不通打得你死我活的村莊,也見過因為不肯分享技藝而餓死整族人的地方。”
    他停頓了一下:“昨天我看了你們的共耕儀式,聽了三種方言唱的播種歌。我走了一年,就是為了找一處能讓百家之聲同響的地方。”
    他從包袱裏取出一本薄冊:“這是我寫的《風土記殘卷》,記錄了北方六地的耕作法和民謠。我願意留下,幫你們編一部完整的《風土誌》。”
    全場安靜。
    艾琳走上台,接過那本冊子。紙頁泛黃,字跡工整。
    “我們確實沒有城牆,也沒有貴族封印。”她說,“但我們有這些——”她舉起冊子,“還有會唱歌的孩子,會織布的女人,會看星星的老農。”
    她看向眾人:“從今天起,設立‘文事堂’,專門收民間知識,編成冊子,傳給下一代。誰識字,誰願意記,都可以來。”
    話音落下,十幾個年輕人舉手報名。有兩個還是當初不願參加節慶的西林子弟。
    夜色漸深,廣場上的燈一盞盞亮起。孩童們排成隊,正練習一首新編的歌謠。歌詞很簡單,卻用了三種方言交替唱:
    “春風吹,犁翻開,
    南穀播麥,北嶺點豆,
    手牽手,不分前後,
    同耕一畝,共守一秋。”
    艾琳站在講台邊,手裏捧著剛送來的《風土誌》草稿第一頁。紙上寫著:“三月融和節始記,元年春。”
    她抬頭看了看四周。燈火映著一張張臉,有笑的,有沉思的,也有還在觀望的。
    但她知道,有些人已經開始改變了。
    一個北嶺的小女孩跑過來,手裏攥著一塊拚布。那是用細麻和氈毯邊角料縫的,上麵歪歪扭扭繡了三個字:“一起暖”。
    她仰頭說:“姐姐,這個送你。”
    艾琳蹲下,接過布片。布料粗糙,針腳不齊,但縫得很緊。
    遠處傳來歌聲,孩子們的聲音越來越齊。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