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60章 新領土的文化建設

字數:3809   加入書籤

A+A-


    名單還攤在桌上,燭光映著林遠的名字。艾琳吹滅蠟,把紙折好塞進衣袋。天剛亮她就出了門,腳步朝東區走。昨日派下去的理事人該交巡查結果了,她得看看學徒吏選拔推進到哪一戶。
    路上碰見科爾,正帶人量一段土坡。見她過來,抬手示意停下。“東區排水溝清完了,可有三戶人家不願讓孩子去學堂。”
    艾琳點頭。“哪家?”
    “老傅家,李三家,還有西頭燒炭的老吳。”
    她沒說話,徑直往老傅家去。門開著,老頭蹲在門檻上剝麻繩。艾琳也蹲下,離他半步遠。
    “聽說你孫子不去上學。”
    老傅不抬頭。“上學有啥用?地不會自己長糧。”
    艾琳從懷裏掏出賬冊,翻開一頁。“我去年發錯藥,多給了兩包止血草。那時候我不識字,記不住用量。差點害了人。”
    老傅手停了下。
    “現在我認得每一個字。錯了能查,對了能改。孩子讀書不是為了當官,是為了不被人騙,不被賬本蒙眼。”
    老頭哼一聲。“讀一天書,少幹半天活。家裏柴都不夠劈。”
    艾琳說:“學堂上午上課,下午回家幫工。每天額外給半斤口糧,由互助組統一領,按人頭發。”
    老傅終於抬頭。“真的?”
    “我什麽時候說過假話?”
    老頭沉默一會,點點頭。
    她起身,又去李三家。女人抱著孩子在門口曬太陽。聽她說完政策,女人搖頭。“我男人死在石堡手裏,就因為不識字,簽了賣身契。我不想孩子再走這條路。”
    艾琳看著她。“那你希望他一輩子隻敢低頭走路,連自己的名字都不會寫?”
    女人愣住。
    “讀書不是為了做貴人。是為了知道哪些事不能答應,哪些賬不能簽字。”
    女人低頭看懷裏的孩子,輕輕說:“我想讓他平安。”
    “平安要靠自己爭。”艾琳說,“識字的人,不會輕易被騙進陷阱。”
    女人許久沒說話。最後低聲問:“真能回來幹活?”
    “上午學算數寫字,下午照常幫家。”
    她點頭。“那……我去報個名。”
    最後一戶是老吳。他在院子裏劈柴,滿臉不耐煩。“我們祖輩燒炭,誰識字?用火不用字!”
    艾琳站在院中。“你知道東堡賬冊怎麽寫的嗎?‘炭稅每筐加三成’,寫得清清楚楚。他們靠字收你的錢,你不靠字看明白?”
    老吳斧子頓在半空。
    “你兒子前年被抽去做苦力,就因為文書上寫‘家中次子可征’。要是有人看得懂那張紙,提前藏起來,是不是就躲過去了?”
    老吳慢慢放下斧子。
    “我不是要你兒子去當先生。是讓他以後簽字前,知道自己簽的是什麽。”
    老吳抹了把臉,低聲道:“……隨他去吧。”
    當天下午,公告欄貼出告示:首所學堂定於北嶺窪地舊倉改建,即日起招募教習二人,助教四人,優先錄用識字且願留村服務者。凡入學孩童,每日供半斤粗糧,由村互助組統一分配。
    三天後,報名孩童共四十七人。艾琳親自劃出教學輪值表,安排兩名識字農婦和一名退伍老兵任教。第一課教寫名字,第二課學記工分,第三課講如何看懂交易單。
    建校的事剛落定,她召集各村代表在打穀場開會。圓桌是幾塊木板拚的,眾人圍坐。
    “要辦文化節。”她說,“每村出一樣最老的本事,唱歌、織布、打鐵都行。不上台比高低,隻讓大夥看看咱們這塊地有多厚實。”
    有人嘀咕:“我們村過年跳驅邪舞,外人看不懂。”
    艾琳說:“那就跳。沒人笑話你信什麽,隻看你敢不敢亮出來。”
    又有人說:“西林的織工總說我們曲調難聽。”
    “文化節不評好壞。”她看著所有人,“隻問一句——這是不是你們小時候聽過的歌?”
    眾人安靜下來。
    最後定下日子,五日後開節,名為“大地之聲”。各村自選節目,不限形式,不設獎賞。
    節日前夜,艾琳巡視各村準備情況。走到西坡,看見一位老婦坐在屋簷下,用炭條在一塊舊布上畫東西。走近一看,是田埂分布圖,彎彎曲曲,卻極準確。
    “你畫這個做什麽?”
    老婦抬頭。“閑著沒事,記記哪塊地肥,哪塊容易澇。”
    艾琳說:“這比匠坊畫的地圖更清楚。”
    老婦苦笑。“我又不是工匠,畫這些沒用。”
    “有用。”艾琳當場宣布,“明天起你就是民間藝坊第一個指導員。誰想記錄自家的事,來找你學畫。”
    消息傳開,第二天就有十幾人報名。有人畫自家菜園布局,有人畫孩子出生那天的天氣,還有人把防狼陷阱畫成連環圖貼在牆上。
    文化節當天,打穀場搭起簡易台子。山道村唱采藥歌,一句句念著草藥生長時辰;西林織工展示經緯技法,邊織邊念口訣;北嶺孩子齊聲唱新編的《工分謠》,講怎麽算糧換物。
    最後老婦帶著幾個孩子上台,展出一幅大布畫——是整片新領土的農耕分布圖,不同顏色標記水源、耕地、荒坡。底下一片靜默,隨後響起掌聲。
    節後第三天,井邊傳來新調子。巡邏隊休息時也在哼。歌詞是:“春翻黑土原,夏守引水渠,工分記在冊,孩子會讀書。”
    艾琳聽見了,沒說話,隻是笑了笑。
    她下令在各地設“藝坊角”,提供炭筆、舊布、刻刀。任何人可來記錄生活。不久牆上出現農事壁畫,記錄播種、抗洪、建牆的日子。有人把艾琳指揮防獸戰的情景刻在木板上,掛在文事堂外。
    半個月後,第一所學堂正式掛牌。工匠釘上木匾,上麵三個字——啟明塾。
    艾琳站在門前,看陽光照在匾上。身後是朗朗讀書聲。
    她轉身回文事堂。案上放著一份文書,標題是《北郡商道通行許可草案》。她拿起筆,蘸了墨,正要批注。
    門外腳步聲急促響起。
    一個青年衝進來,手裏攥著一封信。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