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0章 文化交流的盛會

字數:3770   加入書籤

A+A-


    晨光剛照進議事廳的窗格,艾琳已經站在長桌前。她手裏拿著一份名單,是北屯新兵的完整記錄。昨晚的事還壓在眾人心裏,但沒人再提撤換守軍的事了。那場小規模衝突之後,邊境暫時安靜下來。
    她抬起頭,對圍在桌邊的幾位屯長說:“戰報我已經寫完,今天會送去各村傳閱。北屯防線現在由經驗豐富的老兵帶隊輪值,快哨隊也增加了夜間巡查頻次。我們可以鬆一口氣了。”
    有人點頭,也有人皺眉。老傅開口:“敵人剛退,這時候辦什麽盛會?萬一他們再來一次突襲怎麽辦?”
    艾琳放下名單,聲音平穩:“刀劍能擋外敵,可擋不住人心散掉。我們打贏了一仗,不代表以後就太平了。真正的安全,是讓大家願意一起過日子,而不是天天盯著牆外有沒有煙塵。”
    她說完,從袖中取出一張紙,鋪在桌上。“我決定辦一場文化交流的盛會。不是演戲給人看,是要讓各個村子的人坐在一起,講自己的故事,展示自己的手藝。隻有互相知道了對方怎麽活,才能真正算是一家人。”
    屋裏安靜了幾秒。瑪蒂低聲問:“那要是有人不來呢?”
    “每個村都要推選代表。”艾琳說,“可以是會織布的老人,會唱歌的樂師,也可以是懂草藥的老農。隻要他能讓別人明白自己村子的生活方式,就有資格來。”
    三天後,中央廣場搭起了木台和展棚。來自不同村落的文化代表陸續抵達。有人背著五彩的布卷,有人抱著老舊的樂器,還有人提著陶罐和竹編工具。孩子們圍著看熱鬧,大人們則三三兩兩地議論。
    艾琳穿著普通的粗布衣裳,走在展區之間。她先去了北方來的代表那裏。那人正用厚羊毛線編織一種特殊的衣領,說是能在寒冬裏護住脖子不被風吹透。她蹲下來看了一會兒,問清了手法,又記下所用材料的比例。
    另一邊,南方村落的陶藝師傅正在講解他的儲糧罐設計。罐口窄、腹身寬,內壁塗了一層灰泥,據說能防潮防蟲。幾個年輕農夫圍著他問個不停。
    正當氣氛漸熱時,爭吵聲從西角傳來。兩個代表吵了起來。一個說對方跳舞的動作冒犯了祖先神靈,另一個反駁說那是他們世代傳下來的迎春儀式,根本無關祭祀。圍觀村民開始起哄,有人笑,有人喊“別跳了,打仗都來不及”。
    艾琳立刻走過去。她沒有打斷,而是等兩人說完才站到中間。
    “你們說得都對。”她說,“一個是為了記住祖輩走過的路,一個是為了迎接新的春天。這不是誰對誰錯的問題。”
    她轉向那個跳舞的代表:“你能再跳一遍嗎?慢一點,讓我們看看每一個動作的意思。”
    那人猶豫了一下,點點頭。他重新擺好姿勢,一邊跳,一邊解釋。抬手是摘果,彎腰是插秧,轉身代表季節更替。原來這支舞講的是農人一年的辛勞與希望。
    艾琳又看向另一位代表:“你說這是褻瀆,是因為你覺得舞蹈不該出現在這種場合。那你能不能告訴我們,你們紀念祖先的方式是什麽?”
    那人沉默片刻,從包袱裏拿出一塊刺繡。圖案是山川與河流,針腳細密。他說,每年清明,他們全家都會圍坐在一起,為已故親人繡一幅這樣的圖,掛在堂屋正中。
    艾琳接過那塊布,舉起來給所有人看。“一個是用身體記住土地的節奏,一個是用針線連起血脈的記憶。這兩種方式,哪一種不值得尊重?”
    人群安靜下來。剛才起哄的人低下了頭。
    當天下午,文化比賽正式開始。項目不多,但每項都有實際意義。有最快完成傳統結繩法的挑戰,有用本地材料製作防雨鬥篷的速度賽,還有各地民謠聯唱。艾琳親自擔任裁判之一,在每一項結束後都請參賽者說明技巧來源和適用場景。
    到了傍晚,生活技藝展區最熱鬧。一位老婦人演示如何把廢棄麻布層層壓實,做成耐用的鞋墊;旁邊的年輕人學得認真,當場就開始動手試做。
    這時,一個年輕的農夫擠到前麵,大聲問:“這些東西好看是好看,可對我們種地有什麽用?”
    不少人附和。艾琳沒有回避這個問題。她帶著大家走到另一片區域,那裏陳列著幾件改進後的日常用品。
    “北方的防寒衣編織法,已經被我們用來改造成冬季勞作服。”她拿起一件厚實的夾襖,“比原來多保暖兩個時辰,而且不影響彎腰幹活。”
    她又指向一組陶罐:“這是根據南方儲糧罐改良的版本,已經在三個村子試用。黴變率下降了六成。”
    現場響起一陣低語。有人開始討論能不能把自己的織布方法也拿出來試試。
    艾琳趁機宣布:“從今天起,成立‘民間智慧匯編小組’。任何願意分享經驗的人,都可以到文事堂登記。我們會派人記錄,整理成冊,然後發給所有村子參考。”
    這個決定得到了廣泛支持。當晚,報名人數就超過四十人。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第二天是盛會的第三天。廣場上多了許多互動攤位。人們可以親手嚐試不同的編織技法,學習簡單的異地方言問候語,或者品嚐各地帶來的特色食物。孩子們組隊參加“文化尋寶”遊戲,拿著地圖找尋隱藏在各展區的小物件。
    艾琳一直在人群中走動。她聽一對老姐妹談論她們小時候學繡花的經曆,也聽幾個少年爭論哪種鼓點更適合開耕節。沒有人再提“浪費時間”這樣的話。
    中午時分,她在主台前停下腳步。台上正在表演一場合奏。北方的笛、南方的鼓、東村的弦琴,原本互不相幹的聲音,此刻竟融合成一段完整的曲子。台下坐著不同年紀的人,有的閉眼聆聽,有的輕輕跟著打拍子。
    她看了一會兒,沒說話,轉身走下高台。她脫掉外袍,卷起袖子,走進一個手工教學區。那裏有幾個孩子正笨拙地學編草環。
    “這樣捏住莖部,再繞過來。”她蹲下來,拿起一根草條,慢慢示範,“用力要均勻,不然容易斷。”
    一個小女孩抬頭問:“你也會這個?”
    “我小時候也有人教我。”艾琳說,“現在輪到我教別人了。”
    太陽偏西,廣場上的活動仍在繼續。有人在交換種子樣本,有人在討論如何把某種染料用在日常衣物上。一名老工匠拉著艾琳的手,說要把祖傳的榫卯圖樣捐出來。
    她點頭答應,記下名字。
    最後,她站在一處不起眼的角落。這裏擺著幾張桌子,上麵全是手寫的紙頁。有人正在口述,書記員快速記錄。標題寫著《各地生活技藝初錄》。
    艾琳拿起一頁看了看。字跡潦草,但內容清晰。講的是如何用草木灰混合黃土修補屋頂裂縫,經久不漏。
    她把紙放回原處,轉身走向人群。
    遠處,一名少年正試著將兩種不同顏色的毛線交織在一起,織出新的花紋。他的手指還不熟練,線團幾次滑落。
    他撿起來,重新開始。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