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1章 科技應用的推廣

字數:3860   加入書籤

A+A-


    少年手中的毛線滑落又撿起,重新開始。艾琳站在不遠處看著,沒有說話。她低頭看了看自己掌心的繭,轉身走向文事堂。
    桌上攤著一疊紙頁,是《各地生活技藝初錄》的最終整理稿。她翻到最後一頁,停頓了一下,拿起炭筆寫下三行字:儲糧罐改良法、防寒勞作服製作流程、新式曲麵犁圖紙匯總。然後合上冊子,走出門去。
    廣場上的展棚還沒拆。幾個村民正圍著老工匠留下的榫卯模型比劃。艾琳走到中間空地,拍了三下手。聲音不大,但人群很快安靜下來。
    “從今天起,這三項技術要鋪到所有村子。”她說,“不是試,是用。”
    有人抬頭問:“要是不會呢?”
    “有人教。”艾琳說,“學者和發明者就在現場,每天兩個時辰教學。學不會可以再學,做壞了不算你賠。”
    又有聲音傳來:“那牛拉不動新犁怎麽辦?”
    艾琳看向站在角落的一位學者。那人走出來,手裏拿著一張圖。他把圖貼在木板上,指著說:“這個犁頭角度改過,入土深但省力。關鍵是牛套的位置要調前一點,不然容易翻車。”
    “我們先在北屯、東村、西林三處試點。”艾琳補充,“每村給兩套工具,五天內學會操作。做得好,下一批就輪到你們。”
    當天下午,科技示範角立了起來。三塊木牌分別寫著三項技術名稱,下麵掛著實物樣品和圖文說明。學者們輪流站台講解,村民圍在外圈聽著。
    北屯的老農第一個動手。他照著圖調整牛套,牽牛下田。第一趟走得很慢,犁溝直,翻土勻。圍觀的人點頭。第二趟加快速度,牛突然側身一扭,犁架卡進石縫,整套設備翻倒在田裏。
    人群一陣騷動。老農爬起來,臉上全是泥。他盯著翻倒的犁,一句話不說。
    艾琳趕到時,學者正在檢查損壞部位。木軸裂了一道縫,金屬部件無損。她蹲下來看了一會兒,站起來說:“修好,換一頭牛再來。”
    老農搖頭:“我不懂這些機關玩意兒,還是用老犁踏實。”
    “這不是機關。”艾琳說,“是你沒掌握方法。剛才牛套還是按舊位置綁的,力量不對。”
    她轉頭對學者說:“明天開始,每個村派一個人來學,學會後再回去教別人。叫‘技術指導員’。”
    當晚,議事廳點起油燈。艾琳召集各屯長和學者開會。她把白天的事說了,又拿出一份草稿。
    “以後每項新技術推廣前,必須配一本小冊子。”她說,“畫圖為主,一行字配一幅圖。比如‘牛套係這裏’,就畫個繩子綁在正確位置。”
    瑪蒂舉手:“有些老人不識字,光看圖能明白嗎?”
    “所以要有指導員當麵教。”艾琳說,“而且第一天出問題,損失由公庫補。不讓大家擔風險。”
    會議決定:三天內選出九名青年擔任首批指導員,接受集中培訓;五天後完成三本操作手冊刻印;所有試點農戶首月使用期間免交工分押金。
    第二天清晨,培訓開始。九名年輕人聚在文事堂外。學者逐一演示三項技術的操作要點。他們反複強調關鍵步驟:陶罐封口要用濕布壓邊三次,勞作服內襯必須反穿七日定型,新犁每日收工後要清土上油。
    第三天,手冊初稿完成。艾琳親自核對每一幅圖。有一張畫的是陶罐密封過程,最後一環少畫了壓實動作。她讓書記員重刻。
    第五天,第一批手冊發到試點戶手中。北屯那名老農也領了一份。他坐在門口,一頁一頁翻著,手指跟著圖畫移動。傍晚時,他找到指導員,問能不能再試一次新犁。
    又過了兩天,問題再次出現。東村一戶人家用了改良儲糧罐,卻忘了在底部鋪幹燥草灰,結果半個月後打開,糧食受潮發黴。消息傳開,不少人議論紛紛。
    艾琳帶人去查看情況。罐子完好,隻是內部潮濕。她讓人稱了剩餘糧食,記下損耗量。
    回到議事廳,她下令:“從現在起,每個發放點都要有人現場監督首次使用。確保步驟完整。”
    同時,她在廣場公告欄貼出告示:凡因操作失誤導致損失的,隻要如實上報,仍可獲得補償;隱瞞不報者,取消後續領取資格。
    一個月過去,三處試點陸續傳來反饋。
    北屯的新犁已連續使用二十天,翻地效率提升近四成,耕作時間縮短三分之一。老農主動提出想再多領一套。
    東村的防寒服經過寒冬實測,破損率比往年降低一半以上。有家庭用舊料仿製,效果也不錯。
    西林的改良陶罐在十戶中試用,僅有兩戶因操作不當造成輕微受潮,其餘均保持良好。其中一家儲存豆種三個月,開罐後發芽率高達九成。
    艾琳把這些數據寫在紙上,貼在科技示範角最顯眼的位置。
    這天上午,她站在高台上,麵對一群前來參觀的外村代表。這些人來自鄰近三個友好村落,是被風聲吸引來的。
    “這不是什麽秘術。”她說,“材料都是本地有的,做法也都公開。誰想學,我們現在就可以教。”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她讓人抬出一套聯動灌溉裝置。水流從高處引入,帶動木輪轉動,通過連杆推動翻土鏟自動作業。雖然還不能完全替代人力,但在坡地試驗中已能減少三成勞力消耗。
    圍觀者一片驚歎。有人伸手摸輪軸,感受轉動的力度。
    一位外村屯長問:“這麽好的東西,你們不怕我們學會了搶你們的好處?”
    “好處是大家一起變強。”艾琳說,“你們學會,也能幫我們改進。說不定哪天,你們還能做出更好的。”
    當天下午,四個外村當場簽下試點協議,要求派員學習三項技術。
    夜裏,文事堂前的空地上點了十幾盞油燈。數十名村民圍坐在一起,有人拿著操作手冊逐頁對照,有人練習組裝零件,還有人在紙上臨摹圖紙。
    艾琳站在高台邊緣,看著下方忙碌的身影。遠處田野寂靜,近處人聲不斷。她沒有說話,隻是靜靜看著。
    一名年輕女子舉起手中的冊子問:“這個部分畫得不太清楚,能不能再講一遍?”
    指導員走過去,接過手冊,翻開那一頁。他指著圖說:“你看這裏,箭頭指的是卡槽位置,必須對準才能鎖緊。”
    女子點點頭,重新開始組裝。
    艾琳轉身走進文事堂。桌上有份新送來的報告:周邊已有五個未歸附村落派人打聽技術詳情,兩名南方商人請求購買操作手冊副本。
    她提筆寫下一行字:擴大指導員培訓規模,準備第二批推廣清單。
    放下筆時,她的手指輕輕敲了兩下桌麵。
    窗外,一盞油燈忽地熄滅,餘下一圈青煙緩緩升起。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