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28章 利益博弈,外交談判

字數:3125   加入書籤

A+A-


    艾琳的手指劃過泥封木盒的邊緣,指尖沾上一點灰。她抽出紙條,目光掃過那行字——瓦蘭邊鎮有異動,三日前一支騎兵離開關隘,方向不明。
    她沒說話,把紙條放在桌上,和之前那份“等”並列。
    門外腳步聲響起,書記兵快步進來,手裏捧著新的文書。“李承之傳回談判紀要,剛到。”
    艾琳點頭,接過卷宗,展開。
    第一輪談判記錄寫得很清楚。瓦蘭方麵恢複了接觸,但一開口就提條件:合垣商隊過境,必須繳納三成關稅;邊境線以他們舊地圖為準;所有貨物進出需由瓦蘭官員查驗。
    艾琳看完,把卷宗放下。
    這不是談,是下通牒。
    但她不意外。上一次使節團靠學禮節打開門路,說明對方重規矩。現在擺出強硬姿態,其實是把禮節轉化成了權力工具。他們在試探底線。
    她翻開李承之早前的筆記,一頁頁翻看。其中一段寫著:“瓦蘭副官提及三次‘祖製不可違’,對儀式順序極為敏感,凡不合禮者,皆視為敵意。”
    艾琳停住。
    他們不是不要談,而是要用自己的方式談。隻要順著他們的規則走,就有機會換回一點空間。
    她提起筆,在紙上寫下批注:“同意贈送一批陶器與麻布作為禮贈,強調文化尊重。以此換取對方在貿易通道開放上的讓步——最低限度,允許季節性商隊通行。”
    她蓋上印,交給書記兵。“立刻發出去。”
    書記兵走後,廳內安靜下來。
    艾琳靠在椅背上,閉眼片刻。不是疲憊,是在想糧食的事。
    過去七村被領主管轄時,每年秋收,糧車還沒出田,就被征走一半。百姓餓著肚子修路、挖渠,換來的是鞭子和空碗。她親眼見過母親抱著弟弟坐在燒焦的屋簷下,因為交不出糧,全家被趕出村子。
    現在瓦蘭提出“聯合監管糧運”,名義上是防止走私,實際是要控製北部三座邊市的倉庫鑰匙。一旦答應,等於把飯碗遞給別人。
    不行。
    她睜開眼,提筆又寫:“回複李承之,糧食調度權絕不移交。若對方堅持,寧可暫緩通商。”
    她頓了頓,接著寫:“提議設立互派糧情通報官製度,雙方每日交換庫存與流通數據,透明但不失控。”
    寫完,她吹幹墨跡,蓋印送出。
    這一招,是把對方的控製欲轉化為監督機製。你不信任我?好,我讓你看得見。但你不能插手。
    第三份文書送來時,天已全黑。
    燭火跳了一下。
    談判陷入僵局。焦點是邊界標記。合垣用的是三河交匯處的老石樁,瓦蘭卻拿出一張泛黃的地圖,說那是百年前王朝劃定的“正統界線”。
    雙方都不認對方的依據。
    艾琳讀到這裏,停下。
    她記得李承之在報告裏提過一句:瓦蘭副使曾指著山腳一塊殘碑說,“那是我祖父輩立的,不能毀。”
    古跡。
    她突然有了想法。
    她提筆寫下:“建議成立臨時勘界小組,由雙方人員共同巡查現存界碑、古樁、河道痕跡等實物證據,暫不劃界,隻做記錄。”
    這樣既不承認對方地圖,也不放棄自家依據,還能拖時間摸清對方底細。
    她加了一句:“行動名為‘共勘舊跡’,突出對傳統的共同尊重。”
    印信蓋下,文書送走。
    接下來是等待。
    兩盞茶後,快馬再至。
    李承之回信:瓦蘭方麵接受了三項提議——開通春季與秋季兩次商隊通行;互免藥材類商品關稅;建立邊境糾紛五日內通報機製。
    不是大勝,但穩住了局麵。
    艾琳聽完書記兵口述,輕輕合上卷宗。
    三項共識都在非核心領域。商路開了口子,藥能進來了,爭端有了溝通渠道。最關鍵的是,糧權沒丟,邊界也沒被迫承認。
    她抬頭看向窗外。
    夜色濃得像墨,風穿過廊柱,發出低響。遠處鍾樓敲了八下。
    她沒動。
    桌上的紙被翻了個麵,原來那個“等”字朝下。她提筆,在空白處寫下四個字:
    暫穩待變。
    這時,門外又有腳步聲逼近。
    書記兵推門進來,手裏拿著一隻新木盒,比之前的更大,封泥顏色更深。
    “東境急件。”他說,“騎兵動向更新。”
    艾琳接過盒子,手指摳開封泥。
    盒子打開。
    裏麵是一張折疊的羊皮紙,邊緣有火燒過的痕跡。她展開,看到一行字:
    “瓦蘭騎兵未北上,轉而南移四十裏,駐紮於斷脊嶺,距我邊境哨站僅一日路程。”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