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6章 文化萌芽,教育設想

字數:3909   加入書籤

A+A-


    艾琳把記事本合上,放在案頭一疊整齊的卷宗旁邊。她站起身,走到牆邊的地圖前,手指劃過三個村落的位置,在每個名字下輕輕畫了一道線。書記兵站在門口等命令。
    “去請學者和村民代表,”她說,“今天上午議事廳見。”
    書記兵點頭離開。艾琳轉身拿起炭筆,在紙上寫下一行字:“人力可訓,民智待啟。”她盯著這句看了片刻,將紙折好,夾進新的卷軸裏。
    半個時辰後,議事廳坐滿了人。學者們穿著深色長袍,坐在左側;村民代表大多是中年人,衣袖沾著泥土,坐在右側。沒有人說話。艾琳走進來,手裏拿著那支炭筆和一塊夯土磚。
    她把磚放在桌上,開口說:“昨天有農民用秸稈換工牌,修好了自家田裏的渠。規則變了,行為就跟著變。現在我想談下一個事——孩子該不該學點東西。”
    有人皺眉。一個年長的村民代表站起來,聲音很重:“我家三個娃,少一個鋤地,半畝田就荒了。識字能當飯吃?”
    旁邊幾個人點頭。
    一位學者立刻反駁:“愚民易控,智民強國!賬目沒人會算,法令沒人能讀,這個王國撐不了十年!”
    “你家孩子識字,我家孩子餓死?”另一個村民冷笑,“你說的‘強’,是讓別人家的孩子去念書,還是你家孩子也來種地?”
    爭論聲起來。艾琳沒有打斷。她等了幾息,才拿起那塊夯土磚,抬手往地上一砸。磚裂成兩半。
    “這是蠻力。”她說。
    然後她走到牆邊,用炭筆寫下五個字:“耕者有其田。”
    她回頭問:“如果官府發田契,你不識字,怎麽知道這塊地歸你?別人改了名字,你認不出來,怎麽辦?”
    大廳安靜了。
    她繼續說:“我不是要每個孩子都當先生。但我希望每戶至少有一個人能讀懂政令,能記賬,能分清真假文書。這個人可以是長子,也可以是女兒。”
    她停了一下:“我們建的不隻是城牆和水渠。我們在打地基。讓下一代站得更高。”
    一位老學者低聲說:“可文化傳承不能降格。若隻教幾個字,算幾筆賬,和市井叫賣有什麽區別?”
    “你說得對。”艾琳說,“但火種要先點著,才能燒旺。現在很多人連火柴都沒有。”
    她拿出一張草圖,鋪在桌上。“我提議設三個試點——北石屯、東窪村、南嶺角。用空著的倉房改造成‘啟蒙屋’。冬春農閑時白天上課,夏秋忙季改成晚上教兩刻鍾。”
    她看向村民代表:“不耽誤幹活。孩子早晚照樣下地。白天學的東西,晚上回家還能幫大人記賬、看通知。”
    有人動了動身子。
    “教材由你們這邊的人一起定。”她轉向學者,“內容要簡單:數字、節氣、常用字、糧稅條文摘錄。寫出來要讓不識字的人也能聽懂。”
    “那老師呢?”一個村民問。
    “暫時不用新招人。”艾琳說,“從老兵裏找識字的,還有退休的文書、管賬的差役,誰願意幹,就來兼課。每天兩節課,工牌照記,糧食補貼另算。”
    大廳裏響起低語。
    “三年後,這三個村的孩子必須能寫自己名字,能讀懂糧稅通知單。”艾琳說,“如果做不到,我親自去教。”
    沒人再反對。
    學者們互相看了看。一人開口:“我們可以先編一本《識字三十六課》,從最常用的字開始。”
    “加一條。”另一位說,“每課後麵附一句農事提醒,比如‘明日宜播種’‘雨水到,關牛欄’。”
    艾琳點頭:“實用就是價值。”
    一位村民代表猶豫著舉手:“我家大閨女十一歲,念過幾天私塾。要是她去聽課,能不能也算工牌?”
    “當然能。”艾琳說,“誰來學,都記工牌。學得好,還能多加分。”
    又有人說:“要是孩子學會了,能幫村裏讀公文,能不能給家裏減點稅?”
    艾琳想了想:“可以列一條試行辦法——每戶出一名識字人,經考核合格,家庭勞役減免一成。但隻能免一次。”
    人群開始議論。語氣變了,不再是抵觸,而是盤算。
    “南嶺角那間舊糧倉還能用。”一個代表說,“屋頂漏雨,但修兩天就行。”
    “東窪村有個退伍文書,去年還幫人寫過狀子。”另一人接話,“他字寫得不錯。”
    艾琳聽著,沒打斷。她拿出筆,在草圖上標注三個點,分別寫下“北石”“東窪”“南嶺”。
    “下周我會派人去三村登記學生名單。”她說,“自願報名,年齡六到十二。家長簽字同意。第一堂課,我也會去聽。”
    會議結束。人們陸續起身。學者們聚在廊下,討論教材怎麽分頁。村民代表們站在院子裏,低聲商量哪家孩子合適送去。
    艾琳沒有走。她回到廳內,把草圖攤在長桌上,用鎮紙壓住四角。她翻開新卷軸,提筆寫下:
    “文化之始,不在殿堂,而在人心。”
    窗外,工地的燈火還在亮著。遠處傳來夯土的號子聲。她放下筆,伸手摸了摸炭筆的尖端,已經磨平了。
    她抽出一張空白紙,開始列名單。
    第一個名字是李昭。他曾提出“講法員”製度,懂文字,也了解百姓。
    第二個是退伍文書趙岩,住在東窪村,檔案顯示他曾在軍中記錄糧草出入。
    第三個是老賬房周明遠,已退休兩年,但去年核查稅冊時仍能一眼看出錯賬。
    她寫到第四個人時,書記兵進來,遞上一份剛送來的報告。
    “北石屯回信了。”他說,“他們願意騰出倉房,但需要五袋石灰粉刷牆,兩捆鬆木做桌椅。”
    艾琳看完,把報告放在一邊。“讓工務司調材料,三天內送到。”
    “還有,”書記兵說,“南嶺角的村民問,能不能先把課本印出來?他們想提前看看教什麽。”
    “告訴他們,”艾琳說,“明天就把《識字三十六課》初稿送去,讓他們提意見。”
    書記兵記下,準備離開。
    “等等。”艾琳叫住他,“再加一句——告訴他們,孩子學的內容,大人也能來聽。第一課,就講‘如何看懂糧稅通知’。”
    書記兵點頭出去。
    廳裏隻剩她一人。她看著桌上三處試點的標記,伸手拿起炭筆,在“南嶺角”下麵劃了一道線。
    筆尖哢的一聲斷了。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