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7章 師資難題,尋找良才
字數:4521 加入書籤
筆尖斷了,艾琳沒抬頭。她把炭筆放在一邊,拿起另一支,削好,繼續寫名單。
紙上名字越來越多,可數來數去,能教孩子的不過五六人。北石屯、東窪村、南嶺角三個試點,每處至少要兩名教師,還得有人輪替。這點人遠遠不夠。
書記兵送來的報告還擺在桌上。工務司說材料已調撥,倉房修繕三天內完成。課本初稿明日就能送去讓村民提意見。萬事俱備,唯缺教書的人。
她合上卷軸,起身走出議事廳。
教育官員已在偏廳等候。他麵前擺著一疊報名冊,眉頭緊鎖。
“今日共收到三十七人報名。”他說,“來自六個村落,有退伍兵,也有老賬房,還有兩個私塾先生。”
“李昭來了嗎?”艾琳問。
“還沒到。但他回信說願意參與。”
艾琳點頭。“先別指望個別人撐起全部。我們要的是能批量選拔、統一培訓的路子。”
她翻開報名冊,一頁頁看下去。不少人寫著“曾為文書”“通讀律令”,可細查履曆,有的隻是抄過糧冊,有的連算術都不熟。
“安排一場初試。”她說,“明天就辦。所有人到場,現場講解一段政令。”
“講什麽?”
“就用上個月發的《春耕令》裏那段話:‘凡交足糧稅者,可領補種籽五升’。讓他們用自己的話說出來,看能不能讓不識字的農民聽明白。”
教育官員記下。“若有人背得滾瓜爛熟,卻講不清意思呢?”
“不算合格。”艾琳說,“我們不是選經生,是找能把字變成話的人。”
第二天上午,應試教師陸續到來。十人被選為首批麵測對象,在議事廳側堂列席。
每人拿到一張紙,上麵印著那句話。他們有一刻鍾準備,然後登台講解。
第一個上場的是個瘦高男子,穿褪色藍衫。他清了清嗓子,照著原文念了一遍,一字不差。
“你剛才說的,一個種地的老漢能聽懂嗎?”艾琳問。
男子愣住。“這……這是官文格式。”
“我要的是讓他知道,交了稅就能拿種子。”艾琳說,“換一種說法試試。”
男子張口結舌,再講一遍還是原句。
第二個上來是個中年人,說話帶口音。他試圖解釋,可“稅”說成“歲”,“籽”說成“子”,意思全變了。台下陪審的村民代表直搖頭。
第三個人幹脆拒絕改口。“教孩子就得從正典學起,先背《聖訓》三章,再習字。”
“誰家孩子等得起?”一個陪審低聲嘀咕。
接下來幾人,有的吞吞吐吐,有的滿口虛詞,還有一個把“補種籽”說成“賞賜恩物”,像是在唱頌歌。
唯一一個稍清楚的,是個老兵模樣的人。他不說大話,隻把句子拆開:“你把糧食交上去,官府就還你五升種子,用來補種沒長好的地。”簡單,但聽得懂。
可他聲音太小,站在後排根本聽不清。
十人講完,廳內一片靜默。
艾琳站起身,走到中央。“今天這一輪,沒有人合格。”
眾人神色各異。有人不服,有人鬆了口氣。
她繼續說:“不是你們不夠努力,而是我們沒教過你們該怎麽教。現在我知道問題在哪了。”
她轉向教育官員。“把每個人的講解錄下來,分三類:語言不清、脫離實際、理念不符。以後訓練班就針對這些問題上課。”
“另外,貼告示出去——凡能寫家書、算糧賬、讀公文的人,都可報名參加師資訓練。三個月培訓,考核通過即授教職,享俸米和工牌雙補。”
教育官員記完,猶豫道:“可很多人不願來。有人說教娃娃是浪費功夫,不如去賬房抄單子體麵。”
“那就改變看法。”艾琳說,“從我做起。”
她拿起一張新紙,寫下一句話:“如何看懂糧稅通知”。
“我要親自上第一堂示範課。”她說,“地點就在東窪村啟蒙屋。時間定在五日後。所有候選教師必須到場旁聽。”
教育官員睜大眼。“您親自講?”
“對。”艾琳說,“他們不知道怎麽蹲下來教孩子,我就做給他們看。一個字一個字地講,一句話一句話地練。我要讓他們明白,教人識字不是念經,是搭橋。”
消息傳開後,報名人數沒漲,反而有人退出。
有人私下說:“連女王都要去講課,這事怕是推到底了。”
也有人說:“真要人人都能讀通知,以後誰還能隨便改田契?”
艾琳不管這些話。她讓人把示範課的內容提前印成小紙條,發到各村。又讓教育官員組織第二批初試,這次不限人數,凡報名者皆可參加。
第三天,新一批應試者到場。二十一個人,站了半間屋子。
這次題目換了:“官府通知說,明日放水灌渠,請各家清理田邊溝道,以免堵塞。”
講解開始。
仍有不少人繞彎子。有的扯到“天時地利”,有的強調“服從命令”,就是不說“明天要通水,趕緊清溝”。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但也有人進步了。一個年輕女子,父親是退伍文書,她從小幫著記賬。她直接說:“明早開閘,水要流進地裏。你們今晚就把田邊的草和泥挖幹淨,不然水過不去,自家地也澆不上。”
語速平穩,條理清楚。
陪審的村民代表點頭:“這話說得明白。”
另一個中年男子更實在。他拿著木棍在地上畫圖,一邊畫一邊說:“你看,這是主渠,這是支溝,這是你家地頭。水從這兒來,要是這兒堵了,後麵全都白等。”
艾琳看了很久,最後在名冊上圈了他的名字。
測試結束,她對教育官員說:“不要隻盯著會寫字的人。去找那些願意蹲下來、一個字一個字教孩子念的人。”
“有才者多,有心者少。”她說,“我們要的是後者。”
當天傍晚,教育官員送來新擬的告示稿。上麵寫著招募條件、培訓時間和待遇標準。
艾琳看完,在末尾加了一句:“凡入選者,其家庭勞役減免一成。”
“這會不會太多?”官員問。
“不多。”她說,“我們要動的是根子。讓所有人知道,教書不是低賤事,是為王國打基礎。”
告示連夜謄抄,次日清晨張貼至各村路口。
又過了兩日,報名人數翻了一倍。不少老兵、退職差役開始打聽訓練班的事。
艾琳坐在議事廳裏,麵前攤著一份空表。表格標題是“師資訓練班學員登記冊”。
她提筆寫下第一行信息。
姓名:陳山
年齡:四十二
身份:退役輜重兵,曾管軍糧出入
居住地:東窪村
推薦人:趙岩退伍文書)
寫完,她抬頭看向窗外。
天色漸暗,風從廊下穿過,吹動桌上的紙頁。
她伸手壓住邊角,抽出一支新削好的炭筆,繼續填寫下一行。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