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38章 教材編寫,文化傳承

字數:4187   加入書籤

A+A-


    艾琳放下炭筆,紙上的名字已經列到第七行。她沒有抬頭,隻是伸手將登記冊往旁邊推了半寸,騰出桌麵空間。書記兵輕手輕腳地送來一疊新紙,放在桌角,退下時帶上了門。
    門外腳步遠去,屋內隻剩下燭火輕微的劈啪聲。艾琳從抽屜裏取出一張折好的小紙條,攤開壓在登記冊上。那是幾天前她在東窪村示範課用的材料,上麵寫著:“官府通知說,明日放水灌渠,請各家清理田邊溝道,以免堵塞。”字跡簡單,句子拆得清楚,連不識字的人聽一遍也能明白意思。
    她盯著看了片刻,起身走到牆邊的木架前,取下三卷舊冊子。一卷是古籍摘錄,封皮寫著《聖訓輯要》;一卷是宮廷史官編的《建國功臣錄》;還有一卷是去年各村上報的農事記錄,紙頁粗糙,墨色深淺不一。
    她把這三卷冊子都放到桌上,打開最舊的那一本。剛翻兩頁,書記兵再次敲門,領著兩人進來。一個是學者,穿灰袍,袖口磨了邊;另一個是曆史學家,背著皮囊,走路時總微微低頭。
    “您召我們來,是為教材的事?”學者開口。
    艾琳點頭。“人已經開始選了,接下來該寫書了。孩子要學的第一個字是什麽,第一句話講什麽,都要定下來。”
    曆史學家從皮囊裏拿出一遝草稿。“我已擬好《英雄列傳》初章,以女王率軍破敵為開篇,輔以將領事跡,可立王國正統。”
    學者也遞上一份。“我整理了《聖訓》九條,適合作為啟蒙德行之基。先背經文,再習字,方能正心。”
    艾琳沒接。她拿起那張小紙條,放在兩人麵前。
    “你們看這個。”
    兩人低頭看。紙上沒有頭銜,沒有典故,隻有平白的一句話。
    “這不是官文。”學者皺眉,“連句式都不完整。”
    “但它能讓農民聽懂。”艾琳說,“我們要寫的書,不是給會讀書的人看的,是給還不識字的人準備的。”
    曆史學家搖頭。“若不記大人物、大戰事,後人如何知王國從何而來?”
    “他們可以從母親那裏知道春天什麽時候下種,從父親那裏知道怎麽算糧賬。”艾琳說,“這些也是曆史。少了這些,曆史就不全。”
    她抽出一張羊皮紙,鋪在桌上,拿起炭筆畫了一棵樹。根紮在地下,樹幹粗壯,枝葉分開幾杈。
    “根是耕田的人,幹是建城的人,枝是你們寫的字,葉是我們講的故事。”她說,“這棵樹叫‘我們’。少一片葉,看不出差別;少一根根,樹就倒了。”
    兩人沉默。
    艾琳指著樹根。“第一冊教材,就從這裏開始。不叫《聖訓》,也不叫《列傳》,叫《識字與生活》。”
    學者忍不住問:“那教什麽?”
    “三樣。”艾琳說,“第一,聽得懂。不說官話,不用套語,用老百姓平時說話的方式寫。第二,用得上。教他們認糧稅通知,算田畝產量,量布匹長短。第三,記得住。每課配一句話,或一句口訣,能念出來,能傳下去。”
    “可德行呢?”學者堅持,“孩子不能沒有規矩。”
    “德行不在開頭背的經文裏。”艾琳說,“在一個人交了稅能拿回種子,在母親能讀懂藥方不被騙,在工匠願意把手藝教給徒弟。這些才是真規矩。”
    曆史學家看著那棵樹的根部,終於開口:“那……曆史部分怎麽寫?”
    “不從戰爭開始。”艾琳說,“從春耕開始。按四季寫,春天播種,夏天修渠,秋天收糧,冬天議事。中間穿插節氣、風俗、官府新規。重大事件不單獨列篇,融進百姓過日子的過程裏。”
    “比如……”她頓了頓,“去年斷脊嶺塌方,村民連夜搶修堤壩。這件事不寫成戰報,就寫在‘夏月防汛’那一課裏,配上一句:‘水來前清溝,人比石頭硬。’”
    學者慢慢點頭。“這樣……確實更近。”
    “還有。”艾琳翻開農事記錄冊,“各地作物不同,口音不同,地名也不同。我們不能隻寫一個版本。”
    她提出“主本+副頁”模式。主本由學者撰寫核心課文,刻版印製少量範本;副頁為空白附頁,發到各村後,由教師根據本地情況補充例子。
    “允許孩子在課本邊上畫自己的牛,寫自家的地名。”她說,“記住自己從哪裏來,才知要往哪裏去。”
    曆史學家猶豫了一下。“那……我的《英雄列傳》?”
    “可以寫。”艾琳說,“但不是現在。等孩子們先學會認字,再學會想事,那時才能讀故事,分是非。現在給他們講戰鬥,他們隻會記住誰殺了誰,不會明白為什麽而戰。”
    學者歎了口氣。“我原以為,書一定要從大道理開始。”
    “不是的。”艾琳說,“是從一個字開始。從一句話開始。從一個人聽懂開始。”
    三人重新坐下。艾琳拿出三支炭筆,分給他們。
    “今晚先定框架。”她說,“第一冊,六課。第一課:認名字。每個孩子先學會寫自己的名字,再寫家人的。第二課:認糧票。教他們看日期、數量、蓋章位置。第三課:算糧食。十升為鬥,十鬥為石,用石板練。第四課:讀通知。像這張紙條一樣,拆開講。第五課:量土地。教步測、繩量、記畝數。第六課:記家事。寫下家裏幾口人,幾塊地,每年交多少稅。”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學者邊聽邊記。“沒有天文地理?”
    “以後會有。”艾琳說,“但現在,他們最需要的是活下去的本事。”
    曆史學家翻開筆記。“我可以把節氣變化和農事安排做成表格,附在每月課程後。”
    “好。”艾琳說,“再加一條:每課末尾留一行空格,讓老師寫下本地發生的實際事例。比如哪天開了閘,哪村出了好人好事。讓孩子知道,書裏的事,就是身邊的事。”
    時間一點點過去。燭火矮了一截,桌上草稿越堆越多。三人反複修改,刪掉複雜詞匯,替換生僻字,把長句拆短。有時為一個詞爭執,有時為一句口訣反複推敲。
    “‘交稅換種’還是‘繳糧領籽’?”學者問。
    “用‘交了糧,領種子’。”艾琳說,“六個字,誰都聽得明白。”
    接近午夜,第一冊大綱終於成型。艾琳親手寫下標題:《啟蒙課本·第一冊:識字與生活》。下麵列出六課內容,每課標注重點、教學目標和可用圖示。
    她合上本子,輕輕放在桌首。
    窗外風起,吹動窗紙。桌上的草稿被掀動一角,她伸手壓住。
    “明天送去工務司,準備刻版。”她說,“先印五十本,發到三個試點村。”
    學者收拾紙筆,欲言又止。
    “還有問題?”艾琳問。
    “我們……會不會寫得太簡單了?”
    艾琳看著那本合上的教材,沒有立刻回答。
    過了幾秒,她開口:“一個孩子,第一次拿起書,看到第一個字,如果看不懂,他就會放下。我們不是在寫一本好看的書,是在寫一本讓人不願放下的書。”
    她拿起炭筆,在空白紙上寫下兩個字:名字。
    “明天第一課,就從這兩個字開始。”
    她把紙輕輕夾進教材裏。
    喜歡雪災為奴,逆襲成王請大家收藏:()雪災為奴,逆襲成王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