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八章 漕運風雲 暗室驚心
字數:5155 加入書籤
永和二十七年的春日,靖王府的書房內燈火常明至深夜。漕運整頓方案如同一塊巨大的磁石,將各方勢力的目光和暗流都吸引了過來。蕭景玄深知,這既是一次嚴峻的考驗,也是一個絕佳的機會。他必須在錯綜複雜的利益網中,找到一條既能切中時弊、又能為父皇認可,還不過分觸動既得利益集團根本的道路。
靖王府 · 潤物無聲
蕭景玄並未立即召集戶部、工部官員大肆討論,而是閉門謝客,與幾位絕對可靠、精通經濟水利的幕僚,對著那幅巨大的大燕輿圖,日夜推演分析。他讓顧昀調來了近十年漕運所有的檔案卷宗,從漕糧征收、運輸損耗、河道維護到各級官吏的考核、漕丁的餉銀,事無巨細,一一核實。
“殿下,這是初步梳理出的三大弊病:一曰‘耗羨’過重,各級官吏層層加碼,民賦倍增;二曰河道淤塞,閘壩失修,漕船阻滯,損耗驚人;三曰漕丁困苦,餉銀克扣,逃亡日眾,押運兵力不足,易生匪患。”一位年長的幕僚總結道。
蕭景玄目光沉靜地掠過輿圖上蜿蜒的漕河:“還有第四,漕運沿線,大小碼頭,盤踞著諸多依附漕運為生的豪強、幫派,與地方官員、甚至朝中某些人關係千絲萬縷,形成了一張無形的利益網,任何改動,都會牽一發而動全身。”
他指尖輕輕點在漕運樞紐之一的淮安府:“整頓漕運,不能隻著眼於河道與漕糧本身,需得……釜底抽薪,卻又不能讓鍋裏的水立刻沸騰,濺傷自身。”
他采取了極其謹慎的策略。在隨後與戶部、工部官員的聯席會議上,他多數時間隻是傾聽,偶爾發問,也多是針對技術細節,態度謙和,毫無皇子架子。這讓一些原本準備看他笑話或蓄意刁難的官員,一時有些摸不著頭腦。
然而,在無人察覺的暗處,“影”所屬的力量正高效運轉,按照蕭景玄的指示,秘密搜集著漕運係統內幾個關鍵位置官員的不法證據,尤其是與王黨關聯密切、且劣跡斑斑者。蕭景玄意在精準打擊,既要立威,也要為後續可能的人事調整鋪路,更要借此試探永和帝的底線和決心。
司製司 · 微察秋毫
宮內的沈青瀾,同樣在波瀾不驚的表麵下,進行著細致的排查。她對內府庫與兵仗局近來頻繁的往來始終存疑,借著核對春季宮苑修繕物料的機會,她親自去了幾趟內府庫相關的衙署。
她過目不忘的本事在此發揮了巨大作用。在翻閱一批看似普通的鐵料、木材申領單據時,她敏銳地發現,有幾批物料的規格、數量,與宮中常規修繕所需略有出入,更偏向於製作某種堅固的支撐結構或箱體。而且,經手簽押的筆跡,雖然刻意模仿了往常的文書筆體,但在幾個關鍵字的起筆和收勢上,與她記憶中某個內府庫管事(此人與兵仗局過往甚密)的私人筆跡習慣極為相似。
這絕非巧合。沈青瀾不動聲色,將這些異常單據的編號、日期、物料種類及那微妙的筆跡特征,以隻有她和蕭景玄能懂的隱語記錄下來。她推斷,可能有人利用宮苑修繕的名義,通過內府庫的渠道,為兵仗局夾帶、轉移某些特殊物資,甚至可能……與廢太子當初私製軍械的未竟之事有關聯。
這個發現讓她心頭凜然。若真如此,則說明宮中甚至朝中,仍有一股暗流在湧動,目標直指蕭景玄。她必須盡快將消息傳遞出去。
長春宮 · 毒計暗生
長春宮的沉寂被一份來自宮外的“密報”打破。德妃的心腹宮女,通過極其隱秘的渠道,收到了一封沒有落款的信。信中詳述了靖王蕭景玄近日正全力調研漕運之事,並隱約提及,靖王似乎對漕運係統中與王氏有舊的幾位官員頗為關注。
病榻上的德妃看完信,枯槁的臉上竟泛起一絲詭異的潮紅。她屏退左右,隻留下那個傳遞消息的宮女,眼中閃爍著怨毒與算計的光芒。
“好啊……他終於把手伸到漕運這塊肥肉上了……”德妃聲音嘶啞,帶著刻骨的恨意,“王崇煥那個老匹夫,表麵上稱病,背地裏豈會坐視?還有那些靠著漕運吸血的蠹蟲們……這可是個好機會。”
她掙紮著坐起身,對心腹宮女低聲吩咐:“去,想辦法……把消息透給鳳儀宮那邊。就說……靖王殿下欲整頓漕運,恐要觸動不少人的利益,連皇後娘娘的娘家,似乎也在漕運上有些營生……記住,要做得自然,像是底下人無意間嚼舌根被聽到的。”
她深知皇後雖與靖王目前井水不犯河水,但涉及自身家族利益,皇後絕不會無動於衷。若能借此挑起皇後對靖王的忌憚甚至不滿,哪怕隻是讓皇後在陛下麵前稍稍“提醒”一兩句,也夠蕭景玄喝一壺的。這招借刀殺人,雖未必能重創蕭景玄,但足以給他製造麻煩,延緩他的步伐。
攬月閣 · 金石之盟
月隱星稀,又是傳遞消息之時。沈青瀾將關於內府庫與兵仗局往來的異常發現仔細寫好,放入竹管。她猶豫片刻,又從袖中取出一枚用紅線係好的銅錢,這是她日前偶然所得的前朝“太平”吉錢,寓意安泰,她默默祈願能佑他此次漕運之事順利。將吉錢小心放入,推動機關。
不久後,蕭景玄在王府密室中收到了這份沉甸甸的情報。看到沈青瀾關於內府庫與兵仗局的洞察,他眼神驟然銳利。這與“影”正在追查的、關於廢太子殘餘勢力可能暗中活動的線索,隱隱有吻合之處!宮闈之內,竟還有人敢興風作浪,且手段如此隱秘!
而那一枚小小的“太平”吉錢,更是讓他冷硬的心弦被輕輕撥動。她身處險境,卻仍時時牽掛他的安危與成敗。這份無聲的關懷與支持,比任何華麗的辭藻更令他動容。
他立刻回信,首先高度肯定了沈青瀾發現的重大價值,告知宮外會立刻順著這條線深挖,讓她務必暫停相關探查,以免打草驚蛇或引火燒身。關於漕運,他寫道:“漕事紛繁,千頭萬緒,然已有脈絡。卿所贈吉錢,吾必隨身攜帶,如見卿心,定當謹慎行事,不負所托。” 最後,他附上了一小盒新貢的、有安神醒腦之效的禦製薄荷香丸,“春日漸暖,然宮室深幽,易生煩悶,此香或可清心。”
他沒有過多訴說自己的壓力與謀劃,但那一句“如見卿心”,已道盡一切。他們的情誼,在這險惡的環境中,如同暗室中的微光,雖不耀眼,卻足以彼此溫暖,堅定前行。
朝堂之上 · 初露鋒芒
半月之期轉瞬即逝。這一日大朝,氣氛明顯不同於往日。所有人都知道,今日靖王將呈上關於漕運整頓的初步方案。
永和帝高踞龍椅,目光掃過下方垂首肅立的蕭景玄,淡淡道:“靖王,漕運之事,議得如何了?”
蕭景玄出列,躬身行禮,聲音平穩清晰:“回父皇,兒臣奉命與戶部、工部同僚詳議,已有初步條陳,請父皇禦覽。”他雙手呈上一份奏折。
內侍接過,呈於禦前。永和帝展開,細細閱覽。殿內一片寂靜,落針可聞。王黨派係的官員們暗自交換著眼神,有的不屑,有的警惕。皇後一係的官員則麵無表情,靜觀其變。
奏折中,蕭景玄並未提出什麽石破天驚的激進改革,而是條分縷析地指出了漕運當前存在的幾大積弊,尤其是“耗羨”和河道維護問題。他的方案核心在於“漸進”與“實效”:建議首先在漕運壓力最大的江北段,試行“官督商運”,引入部分有實力的商家參與漕糧運輸,與官運形成競爭,以降低運價和損耗;同時,請求專項撥款,用於疏浚幾處關鍵河道的淤塞段,並建立更嚴格的河道維護與官員考核製度。
尤為關鍵的是,他在奏折末尾,附上了一份清單,列出了幾位在漕運任上“績效卓著”或“素有清名”的中下層官員,建議予以提拔重用;同時,也隱晦地提及了另外幾名官員“似有不謹之處”,建議朝廷“留意考察”。這份名單,精準地繞開了王黨的核心人物,卻觸及了幾個依附王黨、民怨較大而又並非不可舍棄的邊緣角色。
永和帝看完,良久不語。這份方案,沉穩老練,既指出了問題,提出了切實可行的解決思路,又懂得平衡術,知道哪些可以碰,哪些需要暫時回避。尤其是那份官員名單,更是顯露出了一種超越年齡的政治嗅覺。
“靖王所奏,諸位愛卿以為如何?”永和帝抬起眼,目光掃過群臣。
殿內頓時響起一陣竊竊私語。有讚揚方案務實穩健的,有質疑“官督商運”恐失朝廷掌控的,也有為名單上被點名的官員辯解的。爭論頗為激烈。
蕭景玄始終垂眸靜立,不置一詞。他知道,火候已經差不多了。
最終,永和帝抬手止住了爭論,沉聲道:“靖王所奏,切中時弊,所提方案,頗具見地。著戶部、工部詳細核議,於江北段先行試行‘官督商運’,河道疏浚款項,由內帑撥付部分,其餘由戶部籌措。所列官員,吏部依例考核,酌情擢升或調任。”
他沒有完全照搬蕭景玄的建議,但核心部分都被采納了。這已是一次巨大的成功!
“兒臣(臣)遵旨!”蕭景玄與相關官員齊聲應道。
退朝時,許多官員看向蕭景玄的目光,已與半月前截然不同。這位靖王殿下,並非隻會風花雪月的逍遙王爺,其胸中韜略與政治手腕,不容小覷。
尾聲 · 暗潮愈急
旨意頒下,朝野震動。蕭景玄憑借此役,不僅成功在複雜的朝局中打開了局麵,樹立了務實幹練的形象,更在永和帝心中加重了分量。
然而,風浪並未平息,反而更加洶湧。王黨對蕭景玄精準打擊其外圍勢力的行為感到惱怒,雖未明麵發作,但暗中的掣肘必然加劇。皇後那邊,因德妃挑撥而生的些許芥蒂雖未浮出水麵,但鳳儀宮對靖王府的關注,顯然提升了許多。
更讓蕭景玄警惕的,是沈青瀾傳來的關於宮內暗流的信息。他加派了人手,一方麵嚴密監控與兵仗局、內府庫相關的可疑人員,另一方麵,對漕運試行過程中可能出現的各種“意外”也做了充分預案。
沈青瀾在宮中得知朝堂結果,心中稍安,但撫摸著那盒清涼的薄荷香丸,她知道,前路依然艱險。她將繼續守在這深宮之中,做他最敏銳的眼睛,最穩固的後方。
永和二十七年的春天,靖王蕭景玄終於正式登上了波譎雲詭的政治舞台,並以一場漂亮的漕運議政,宣告了他的能力與野心。而隱藏在水麵下的敵人,也終於開始真正正視這位看似淡泊的七皇子。真正的較量,此刻,才剛剛拉開序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