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十九章 蘭台夜話 心照宣
字數:4617 加入書籤
漕運新策的試行,如同一塊投入湖麵的石子,在朝堂激蕩起層層漣漪。靖王蕭景玄雖以沉穩老練的姿態初露鋒芒,贏得了永和帝的些許認可與部分中立官員的觀望,卻也徹底將自己置於了風口浪尖。暗處的敵人並未因一次挫敗而收手,反而因其展現出的威脅而更加蠢蠢欲動。
靖王府 · 深潭微瀾
解禁後的靖王府,看似恢複了往日的寧靜。蕭景玄依舊那副淡泊模樣,每日按部就班上朝、應卯,閑暇時品茗賞畫,與文人雅士唱和,仿佛之前漕運風波與廢太子之死的驚險從未發生。
然而,隻有最核心的心腹如顧昀等人知曉,府內的戒備比以往森嚴了數倍,暗中的情報網絡正以前所未有的效率運轉。
“殿下,‘影’已經查明,那個與內府庫管事勾結、試圖通過宮苑修繕渠道夾帶物資的,確實是齊王舊部一條線上的人,但他們非常謹慎,抓到的小魚小蝦所知有限,真正的核心人物隱藏極深,且似乎……與宮外某些世家有若即若離的聯係。”顧昀低聲稟報,麵色凝重。
蕭景玄執黑子,在與自己對弈的棋盤上落下一子,聲音平靜無波:“意料之中。經此一事,他們隻會藏得更深。暫且不必打草驚蛇,盯緊即可。我們的重點,要放在朝堂之上,放在……真正能定鼎乾坤的地方。”
他抬起眼,目光銳利:“兵部那邊,近來可有動靜?”
“回殿下,我們的人注意到,王首輔的一位遠房侄孫,原在兵部武庫司任主事,近日活動頻繁,似乎有意爭取北疆一批軍械換防的督辦之差。還有,幾位與王氏交好的將領,近來也常出入首輔府邸。”
蕭景玄嘴角勾起一抹冷峭的弧度:“王崇煥這隻老狐狸,終於忍不住要將手伸向軍權了。邊患未靖,軍械、糧草乃是重中之重,他倒是會挑時候。”他指尖摩挲著溫潤的棋子,“讓我們的人,想辦法拿到這次北疆軍械換防的詳細清單和預算章程。記住,要不著痕跡。”
“是。”顧昀領命,又道,“殿下,墨琛先生身體已大致康複,他托人傳話,說關於當年科舉案,他想起一些可能與王崇煥門生有關的細節,希望能麵見殿下。”
蕭景玄神色一肅:“先生大病初愈,不宜勞動。你親自去一趟,務必確保先生安全,將線索詳細記錄帶回。沈公之冤,昭雪之日,不會太遠了。”他望向窗外漸濃的夜色,眼中是誌在必得的決心。他需要更多的力量,也需要宮牆之內,那雙最明亮的眼睛,為他看清迷霧中的陷阱。
司製司 · 暗香浮動
宮內的日子,在看似平淡的流程中悄然流逝。沈青瀾憑借其卓越的能力與公允的處事,在司製司的地位愈發穩固,張司製幾乎已將大部分權責下放於她。
自上次冒險傳遞消息後,沈青瀾行事愈發謹慎。她並未再主動深入探查內府庫與兵仗局的勾連,但卻利用統籌各宮用度分配的職權,建立了一套更細致的物料稽核流程,要求凡超出常例或用途不明的申領,必須附上詳細說明並經她複核。此舉看似是為了整頓司製司內部,提高效率,實則在不動聲色地收緊可能被利用的漏洞,並借此觀察各宮動向。
一日,她在複核一批送往含章殿(一位年輕皇子居所)的額外陳設用度時,發現其中申請了一批數量不小的上等鬆煙墨和特製宣紙,理由是“殿下勤學書畫”。這本無不妥,但沈青瀾記得,含章殿那位皇子年方十歲,啟蒙未久,且素聞其性情活潑,不似沉溺書畫之人。她留了心,並未立即批複,隻命手下女史暫且壓下,言說需核對庫存。
她並未將此事直接與陰謀關聯,但多年的宮廷生活磨礪出的直覺告訴她,任何異常都值得留意。她將此事以尋常公務的口吻,夾雜在其他幾條司製司日常事務中,通過攬月閣的渠道傳遞了出去。她相信蕭景玄的敏銳,能從中捕捉到可能需要的信息。
同時,她也在暗中留意長春宮的動靜。德妃雖已失勢,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且其怨毒之心,絕不會因一時沉寂而消弭。
攬月閣 · 尺素心期
夏夜微風,帶著一絲白日未散的暑氣。沈青瀾再次來到攬月閣石室。機關輕響,她取出的不僅有其回信,還有一本薄薄的、用藍布包裹的書冊。
展開信箋,他的字跡依舊峻峭,先是對她建立稽核流程的舉措表示讚賞,稱其“思慮周全,防微杜漸”。隨後,他提及朝中關於北疆軍械換防的爭議,語氣平淡,但她卻能從中讀出其下的暗潮洶湧。關於含章殿用度異常,他回了一句:“已知悉,會留意。卿之敏銳,常令吾驚歎。”最後,他寫道:“暑氣漸盛,宮室悶熱,偶得民間解暑藥方一冊,或於卿有所助益。萬望珍重,心靜自涼。”
沈青瀾拿起那本藥方冊子,翻開一看,裏麵不僅記錄了許多實用的清熱解暑方子,還在一些藥材旁邊,用極細的筆做了不易察覺的標記,似乎另有所指。她仔細辨認,發現那些標記旁的藥材,大多具有安神、解毒或調理氣血之效。他是在借這本藥方冊子,提醒她注意飲食、提防暗算,並給她提供一些可能的應對之法?
這份隱藏在尋常關懷下的深切擔憂與周密保護,讓沈青瀾心弦微顫。她將冊子小心收好,然後提筆回信。她並未多言自身,隻將近日觀察到的、各宮用度中一些不易察覺的細微變化(包括長春宮用度雖減,但某些特定藥材的申請卻未減少等)條列清楚。最後,她斟酌片刻,寫下:“殿下所贈藥方,甚為實用,感念於心。朝局紛擾,殿下身負重任,亦請善加保重,妾在宮中,一切安好,勿念。”
“妾”之一字,她以往通信中從未用過。此刻寫下,仿佛有一層無形的紗被輕輕揭去,露出了底下悄然滋長、日益清晰的情感。將信箋封好傳遞,她的心湖,因這無聲的確認,泛起了陣陣漣漪。
朝堂 · 風雨欲來
幾日後的朝會上,關於北疆軍械換防的爭議果然擺上了台麵。兵部提出方案,由武庫司主事王叡(王崇煥侄孫)負責督辦此次換防。理由是其“精於庶務,熟悉邊情”。
立刻有官員出列反對,認為軍械事關邊防安危,責任重大,王叡資曆尚淺,恐難勝任,建議由更富經驗的將領或官員負責。
雙方爭論不休,矛頭隱隱指向了王崇煥任人唯親。
蕭景玄靜立班中,並未立即發言。他在等待時機。
就在爭論趨於白熱化時,一位素以剛直著稱、且與王氏並無瓜葛的禦史,突然出列,呈上一份彈劾奏章,直指王叡在以往負責軍械采買中,有“以次充好,虛報價格”之嫌,並附上了一些模糊但指向性明確的“風聞”證據。
這無異於在沸騰的油鍋中滴入冷水,朝堂瞬間炸開。王黨官員紛紛駁斥,稱其汙蔑構陷。
永和帝麵色陰沉,目光掃過爭執的雙方,最後落在一直沉默的蕭景玄身上:“靖王,此事你如何看待?”
蕭景玄出列,躬身道:“父皇,北疆軍械,關係將士性命與邊境安穩,確需慎之又慎。王主事是否勝任,兒臣不敢妄斷。然禦史風聞奏事,亦是職責所在。兒臣以為,當務之急,並非爭執人選,而是需確保此次換防的軍械質量絕無問題,流程清晰可查。或可增派監察人員,全程監督,並嚴核預算明細,確保每一兩銀子都用在刀刃上。如此,既可不耽誤邊防大事,亦可堵悠悠眾口。”
他這番話,看似公允,不偏不倚,既未直接否定王叡,也未支持禦史的彈劾,卻提出了一個讓王黨難以拒絕又暗含製約的方案——你要用人可以,但必須接受更嚴格的監督和審查。
永和帝沉吟片刻,顯然覺得此議甚妥:“準奏。北疆軍械換防之事,著兵部按例辦理,增派戶部、工部官員協同監察,預算明細需經三方核驗。若再有差池,嚴懲不貸!”
王崇煥站在文官首位,垂眸不語,麵色平靜,但寬大袖袍下的手,卻微微握緊。蕭景玄這一手,以退為進,不僅破壞了他安插親信、完全掌控此事的圖謀,還順勢將監督權分薄了出去。這位靖王殿下,比他想象的要難對付得多。
尾聲 · 心照不宣
退朝之後,蕭景玄緩步走出金殿,陽光有些刺眼。他能感受到身後來自王黨方向的、那些冰冷而審視的目光。但他並不在意。經此一役,他在朝堂上的話語權又重了一分,並且成功地在關鍵的軍務領域釘下了一顆釘子。
他知道,這隻是開始。王崇煥絕不會善罷甘休,宮內的暗流也並未停歇。但他不再是孤身奮戰。他有逐漸匯聚的力量,有宮外墨琛先生這樣的清流支持,更有宮內……那顆與他心心相印、聰慧堅韌的明珠。
他抬眼望向重重宮闕,仿佛能穿透那朱紅高牆,看到司製司內那個伏案疾書或凝神思索的身影。攬月閣中那句“妾在宮中,一切安好,勿念”,如同夏日清泉,熨帖了他因權謀爭鬥而略顯疲憊的心。
而宮內的沈青瀾,很快也得知了朝堂上關於北疆軍械風波的結果。她撫摸著那本藥方冊子,唇角微揚。他再次化解了一次危機,並且做得如此漂亮。
她走到窗前,庭院中的石榴花開的正豔,如霞似火。她知道,前路依然布滿荊棘,但他們的心,因這一次次風雨中的相互扶持與無聲告白,靠得愈發近了。在這充滿傾軋與算計的深宮朝堂之中,他們彼此是對方最堅實的依靠,最溫暖的慰藉。未來的路,他們將攜手,一步步走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