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36章 “音響建築”

字數:3835   加入書籤

A+A-


    合練開始。
    起初,聲音顯得有些雜亂。
    習慣了傳統合奏“跟著感覺走”的樂師們,一下子要同時關注複雜的譜麵、精確的節奏、以及與其他聲部的配合,難免手忙腳亂。
    彈撥聲部的顆粒感與弦樂聲部的綿長線條需要找到平衡,吹管樂器進入的時機和音量需要嚴格控製以免破壞整體寧靜的基調。
    斯語站在指揮的位置,不斷地停下來,細致地解釋他的意圖,調整各個聲部的平衡。
    “弦樂組,這裏再輕柔一些,氣息拉長,想象月光如水銀瀉地。”
    “彈撥組,輪指再稀疏一點,要的是點綴,不是搶戲。”
    “笛子,這個樂句是遠景,音色要飄渺,弱起……”
    一遍,兩遍,三遍……
    排練廳裏回蕩著並不完美、卻不斷進步的樂音。
    老樂師們皺著眉頭,努力適應著新的要求,年輕學員們則覺得新奇又充滿挑戰。
    周老在一次休息時,抹了把額頭的細汗,對斯語苦笑道:“小友啊,你這‘新交響’,可真是把我們這些老骨頭折騰得不輕。
    這比我們排十首傳統曲子還累人!”
    然而,當磨合漸漸深入,當樂師們開始慢慢抓住斯語所要的那種“立體音響”的感覺時,奇妙的變化發生了。
    不再是簡單的旋律線條,而是真正構築起了一個立體的、富有空間感的音響世界。
    弦樂群如同鋪展開的浩瀚江麵,深沉而流動。
    彈撥樂器如同江上泛起的粼粼波光,靈動而閃爍。
    笛簫的聲音如同拂過江麵的清風,帶著月夜的涼意與花香。
    笙與中低音弦樂、彈撥樂器共同構築了豐厚而穩定的和聲基底,讓音樂不再單薄。
    盡管還遠未達到完美,但那初具雛形的、層次分明、色彩豐富而又不失傳統韻味的全新音響,已經讓所有參與其中的樂師們都感到了前所未有的震撼。
    他們第一次發現,原來自己手中這些熟悉的樂器,組合起來竟然能產生如此宏大、細膩而又充滿現代感的藝術表現力。
    這不再是他們印象中那個略顯單薄、更適合小範圍雅集的傳統合奏,而是一種真正能夠登上世界舞台、與西方交響樂對話的、成熟而強大的音樂形式。
    李老師放下二胡,長長舒了一口氣,眼神複雜地看著斯語,最終咧嘴一笑,“好小子!真有你的!
    雖然折騰人,但這動靜……確實帶勁!我老李算是服了!”
    陳老師更是激動地拍著斯語的肩膀,“斯語小友,不,斯語老師!這‘新交響’,有搞頭!絕對有搞頭!”
    就連最初質疑最甚的周老,也撫摸著心愛的琵琶,眼中閃爍著難以掩飾的興奮光芒,喃喃道:
    “老祖宗傳下來的東西,還能這樣弄……看來,是我們這些老家夥的眼界窄了啊……”
    看著樂師們從質疑、適應到最終被音樂本身征服的轉變,斯語心中充滿了欣慰。
    他知道,《春江花月夜》的“新交響”化改編,已經成功了一半。
    它不僅僅是一首曲子的改變,更是一次觀念的革新,為困頓中的大秦民族音樂,指明了一條充滿希望與可能性的新道路。
    而這,僅僅是他構建“新交響”世界的第一步。
    接下來,還有更多地球上的民族管弦樂瑰寶,以及他融合兩個世界靈感的全新創作,等待著在這個世界,奏響它們的華彩樂章。
    《春江花月夜》的排練在帝都民族樂團那間暖意融融的排練廳裏,日複一日地進行著。
    最初的生澀與雜亂,如同被春風拂過的冰麵,漸漸消融,取而代之的是一種日益增長的默契與渾然天成的韻律。
    斯語如同一名最苛刻的工匠,與樂師們一起,對每一個樂句、每一處音色搭配、每一次聲部進出進行著近乎偏執的打磨。
    弦樂聲部在李老師的帶領下,不再是簡單追求旋律的悠揚,而是更加注重氣息的控製與音色的統一。
    那描繪江麵的長音,要求極致的平穩與內在的流動感,仿佛真有無形的水波在琴弦下蕩漾。
    彈撥聲部在周老的嚴格把關下,將“顆粒性”與“意境”做到了完美的平衡。
    琵琶的輪指不再是炫耀技巧,而是化作了月光下細碎而溫柔的漣漪。
    古箏的刮奏則控製得恰到好處,既展現了水流的態勢,又不破壞整體的寧靜氛圍。
    吹管聲部在陳老師的指導下,對氣息的運用達到了新的高度,笛聲的飄逸、簫聲的幽遠、笙的圓潤融合,共同編織著月夜的空靈與神秘。
    甚至連打擊樂聲部那幾個簡單的碰鈴和梆子,其敲擊的時機和力度也被反複錘煉,務必做到“增之一分則太響,減之一分則太弱”,真正成為畫麵中畫龍點睛的筆觸。
    斯語帶來的,不僅僅是音符的重新排列,更是一種全新的音樂思維和審美標準。
    樂師們最初的不適應和質疑,早已在音樂本身那日漸顯現的、震撼人心的魅力麵前,化為了由衷的敬佩和投入。
    他們開始主動思考,如何用自己的技藝更好地服務於這個宏大的“音響建築”,甚至不時會提出一些基於自身樂器特性的、富有建設性的意見。
    整個樂團仿佛被注入了一股新鮮的活力,一種共同探索藝術新邊疆的激情在每個人心中燃燒。
    機會終於來臨。
    數月後,一個由國家文化部門牽頭舉辦的“傳統文化與現代創新”大型交流展演活動在帝都國家大劇院舉行。
    活動的宗旨便是展示傳統文化在當代的創造性轉化與創新性發展。
    在帝都民族樂團的極力推薦和斯語如今如日中天的名聲加持下,這首改編版的《春江花月夜》成功入選,成為了音樂類節目的重磅作品。
    演出當晚,國家大劇院音樂廳內座無虛席。
    觀眾成分複雜,既有德高望重的文化界前輩、嚴謹的樂評家,也有追逐潮流的年輕人、好奇的外國友人,更有許多對傳統音樂抱有深厚感情的老聽眾。
    燈光漸暗,舞台上,不再是人們印象中那種略顯稀疏的民族樂隊編製,而是按照斯語要求調整後,聲部齊全、陣型嚴整的民族管弦樂團。
    當身著傳統改良服飾的樂師們各就各位,一種莊重而新穎的氣場已然生成。
    指揮棒輕輕抬起,落下。
    喜歡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請大家收藏:()文豪:我什麽都略懂一二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