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8章 京華風雲,晉豫烽火一)

字數:4391   加入書籤

A+A-


    紫禁城那一場暗流湧動、風雲變幻的會麵結束後,山東幫的十一位話事人步出宮門。
    就如同被一隻無形的大手撥弄著,因股權訴求這一關鍵分歧,迅速裂變成三個小團體,好似三條航向各異的小船,在洶湧波濤中飄搖。
    豫南藩王世子領銜的一派,成員們湊在一塊兒,眉頭緊鎖,低聲商議。
    心底覺著對崇禎稍稍讓利,說不定能為自家謀得一條安穩後路。
    他們心心念念的,無非是早日蕩平順軍,好讓自己能毫發無損地回歸封地,繼續過那逍遙日子,仿佛已經看到封地的炊煙嫋嫋升起,百姓跪地恭迎的場景。
    魯地的官員與士紳們則緊密團結在孔府周圍,像是找到了主心骨。
    麵對是否割讓股份給崇禎這一燙手山芋,他們相互對視一眼,默契地選擇沉默,把決定權一股腦兒地推給了衍聖公。
    隻等這位德高望重的大人物一錘定音,仿佛隻要衍聖公點頭,所有難題便能迎刃而解。
    以魯王為首的藩王代表們可就沒那麽淡定了,他們圍坐一團,麵色陰沉,眼神中滿是猜忌與警惕。
    被困於封地多年,動彈不得,如今這股權變動,在他們眼中怎麽看都像是朝廷精心布下的圈套。
    意圖故技重施,再演一出削藩大戲。
    眾人此番匆忙入京,本就沒來得及摸清狀況,如今想來,真真是有些莽撞衝動了。
    就像沒頭的蒼蠅,一頭紮進了這亂局。
    雖說陣營已分,但有一點大家倒是出奇地一致:
    趕緊串聯京城各方勢力,想盡辦法探聽消息,也好在這風雲莫測的局勢中站穩腳跟。
    山東幫這兩方人馬不敢有絲毫懈怠,一番精挑細選、甄別比對後,終於找出三位與山東官場淵源頗深的官員。
    翰林院修撰劉理順,那可是孔門弟子中的佼佼者,學界大名鼎鼎的人物。
    想當年,崇禎皇帝偶然翻閱其文章,不禁拍案叫絕,當即欽點他出任東宮侍講。
    劉理順為人剛正不阿,走路都帶著一股風,平日裏恪守禮製。
    對誰都一視同仁,從未有過偏袒徇私之舉,那眼神明亮堅定,一看就是個言出必行、不會信口開河的主兒。
    大理寺卿淩義渠,曾在山東右布政使的任上兢兢業業,為官清正廉潔,兩袖清風。
    仿佛一陣清風拂過官場,讓那汙濁之氣都退避三舍。
    他身形清瘦,脊背卻挺得筆直,行走間風骨錚錚,任誰見了都得讚一聲“好官”。
    刑部右侍郎孟兆祥,那可是嫉惡如仇的典範,眼裏揉不得沙子。
    辦案時,隻要證據確鑿,不管對方來頭多大,他都敢拍案而起,剛烈果敢之氣盡顯。
    他治家嚴苛,家風清正,家中子弟個個知書達理,在鄰裏間傳為美談。
    這三位官員性格迥異,有的沉穩內斂,有的熱情豪爽,有的剛直不阿,可那顆忠心卻如出一轍,滾燙熾熱。
    身處明末那烏煙瘴氣、腐朽不堪的朝堂,簡直就是一潭散發著惡臭的泥沼,他們卻宛如青蓮,始終堅守本心,對貪腐行徑嗤之以鼻,絕不與之同流合汙。
    侍奉君王時,赤誠果敢,滿心滿眼都是為大明江山社稷著想。
    眼見著大明江河日下,如同一艘千瘡百孔的破船在風雨中飄搖,他們憂心如焚,夜不能寐,屢屢奮筆疾書,向皇帝痛陳時弊,那奏章上的字裏行間,滿是痛心與急切。
    崇禎皇帝對他們是又愛又惱,愛他們的忠誠正直,惱他們不懂變通,總是直言不諱,讓自己下不來台。
    隻可惜,這三位清官太清廉了,清廉到此次朝堂入股時,囊中羞澀,搜遍全身,也隻湊出了兩股。
    他們壓根沒想著靠這入股發什麽大財,純粹是懷著一片赤誠報國之心,想著能為朝廷出份力,多撐一會兒是一會兒。
    朱有建得知此事後,特意將他們列入白名單,心中暗自許下諾言:
    若大明能熬過這一劫,轉危為安,李自成被成功剿滅,定從自己的股權地中撥出肥沃的土地犒賞他們。
    朱有建雖說與他們素未謀麵,但敬重忠臣之心從不曾少。
    聽聞劉理順是河南人,孟兆祥是山西籍,如今這兩地均已淪陷敵手,他不禁眉頭一皺。
    腦海中浮現出百姓流離失所、家園滿目瘡痍的畫麵,料想他們的家族恐已在戰火中蒙難,憐憫之情油然而生。
    東廠番子手中有一份神秘的京城官員名錄,曹化淳看著名錄,時而搖頭歎息,時而點頭稱讚,最後提筆批注:
    清貧、剛烈、忠心、癡愚。這寥寥數字,卻將這類官員的特質勾勒得淋漓盡致。
    名錄上這十人,平日裏低調行事,可一旦涉及原則問題,絕不退讓半步,也正因如此,向來是東廠那些慣於見風使舵、趨炎附勢之人不願招惹的硬骨頭。
    王承恩將名錄呈到朱有建麵前,朱有建接過,仔細端詳,隨後令其附注股數,多者四股,少者一股,邊看邊暗暗記在心上,不禁長歎一聲。
    這章沒有結束,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
    暗自感慨這貪腐橫行的大明朝堂,竟還有這般如清泉般的官員,實在是難得。
    他卻不知,在未來的日子裏,崇禎自縊後,這些官員大半以身殉國。
    餘下幾位也堅守抗敵,直至隨南明奮戰到最後一刻,闔家壯烈捐軀,用生命譜寫了一曲悲壯的忠誠之歌。
    起初擴充股本時,股金高昂,高達一萬兩白銀,他們就算砸鍋賣鐵,也湊不出這筆巨款,隻能望洋興歎,眼睜睜看著機會溜走。
    直至股金大幅降至兩千兩,才好不容易湊夠錢,得以參與其中,足見家中委實窮得叮當響,拿不出萬兩巨資。
    朱有建小本本上所記的,皆是這些首次因沒錢未入股、二次降價才加入的官員。
    朱有建不通曆史,在他眼中,除了那些聲名遠揚、如雷貫耳的人物,誰忠誰奸全然不知。
    單純以貧富論人,看著這些官員官職不高不低,非寒門子弟出身,卻連一萬兩白銀都湊不出。
    比起那“三年清知縣,十萬雪花銀”的官場傳聞,他們實在是寒酸得很。
    不過在這亂世之中,能安於清貧,不隨波逐流,便是好人,隻要自己不倒,定要護他們周全!
    魯地派出的兩位代表,一位身著儒衫,來自孔府,舉手投足間透著儒雅之氣;
    一位身著官服,出身官場,神情幹練沉穩。他們懷揣著使命,穿梭在京城的大街小巷,逐戶遞出名帖,滿心期待能得到回應。
    可一圈下來,僅有兩家打開大門,熱情相迎,正是劉理順與淩義渠的府邸。
    此時的孟兆祥,身為刑部右侍郎,正忙得焦頭爛額,腳不沾地。
    京城亂成了一鍋粥,各幫會聽聞風聲,緊急召回人手,一時間,三教九流如潮水般從四麵八方湧來。
    把京城攪得如同喧鬧的集市,叫賣聲、爭吵聲、呼喊聲交織在一起,震耳欲聾。
    也不知皇帝究竟打的什麽主意,竟未下令落閘關閉城門,人流晝夜不息,如同一股永不停歇的洪流。
    京城百姓本就愛瞧熱鬧,這下可好,每日都有新鮮花樣,街頭巷尾都在上演著不同的戲碼。
    再加上順軍細作潛伏其中,煽風點火、無事生非,民事糾紛就像春筍般,愈發頻繁地冒了出來,一片亂象,讓人頭疼不已。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