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46章 剿滅行動,帝國新法五)

字數:3437   加入書籤

A+A-


    為了盡快填補人口缺口,巴爾幹地區執行多年的奴隸征募製度也不得不適當放寬。
    以往征募範圍多集中在男性少年,如今連十五歲以下的少女也被納入其中——
    隻要家庭願意送女兒前往帝國腹地服役多為工坊勞作或貴族宅邸服務),就能享受三年的稅收優待,免去一半的糧食稅與人頭稅;
    少男的征募政策則放得更寬——
    不再嚴格限定年齡下限,隻要是未成年,無論男女都可被征募。
    畢竟加裏沙裏軍團在伊斯坦布爾會戰中全軍覆滅,連後備兵源都損耗殆盡,正迫切需要新鮮血液補充,未成年少男成了最易培養的“潛力兵源”。
    過去,每個巴爾幹家庭隻需送出一名男孩加入軍團,就能獲得五年的稅收豁免期,如今卻早已沒有這樣的“寬鬆條件”。
    隨著缺口擴大,凡是十歲以上、十六歲以下的未成年男女,帝國幾乎照單全收,唯一比過去稍好的待遇,便是這些家庭能享受更長的稅收減免——
    從三年延長至五年,且可免除全部人頭稅。
    即便如此,強製征募仍引發了民眾不滿,帝國也隻能靠這份“長期優待”勉強安撫情緒,避免矛盾進一步激化。
    大維齊爾穆斯塔法帕夏提出的這項“擴寬征募與優待”法案,很快就在朝堂上以全票獲得通過。
    這套方案在執行了三百年、以征募男性少年為主的《德夫希爾梅製度》基礎上升級而來,被正式命名為《穆斯塔法帕夏法案》,從此成為帝國短期內補充勞動力與兵源的核心政策,從巴爾幹到小亞細亞,各地官員都拿著法案條文,緊鑼密鼓地推進征募工作。
    為了盡快填補安納托尼亞等地區的人口空白,奧斯曼高加索駐軍直接聯合克裏米亞汗國的騎兵部隊,加大了對波蘭立陶宛大公國與羅斯帝國邊境的人口劫掠力度——
    每當黎明或黃昏,兩隊騎兵就會裹著沙塵突襲邊境村莊,馬蹄踏碎木屋的門板,將來不及逃跑的男女老幼用繩索捆綁,像驅趕牲畜一樣趕向臨時聚集地,再通過陸路源源不斷地送往安納托尼亞。
    他們不在乎俘虜是否願意,隻求能讓這片被活僵啃噬過的焦土,早日恢複一點人煙與生機。
    帝國還特意派使者穿過沙漠,聯係上北非的巴巴裏商團——
    這些商團常年在地中海劫掠歐洲船隻,手裏扣押著大量歐洲俘虜。
    奧斯曼提出用香料與武器交換,讓商團留下手裏現存的所有歐洲俘虜,同樣分批送往安納托尼亞。
    隨後,一道新命令傳遍了所有俘虜聚集地:
    隻要願意當眾改信伊斯蘭教,背誦基礎的《古蘭經》經文,並且發誓遵從奧斯曼帝國的法律與統治,就能立刻擺脫奴隸身份,獲得帝國平民待遇,甚至能分到一小塊耕地自給自足。
    這道命令很快得到了羅斯帝國南部俘虜的熱烈響應。
    他們本是斯拉夫人與韃靼人的混血後代,當年韃靼汗國滅亡後,曾天真地以為投靠莫斯科公國、為其守衛邊境,就能像哥薩克人那樣換來安穩生活。
    可現實卻給了他們沉重一擊:
    他們最終淪為底層農奴,貴族可以隨意奪走他們的糧食,甚至能將他們像商品一樣買賣,受盡欺淩卻無處申訴。
    好在他們的後代比先輩幸運——
    隨著時間推移,這些人逐漸在第聶伯河沿岸形成了獨立的烏克蘭族群,這個與羅斯帝國有世仇的國家,讓他們終於徹底擺脫了被奴役的命運,如今麵對奧斯曼的“平民承諾”,自然願意抓住這根新的“救命稻草”。
    凱馬坎·穆斯塔法帕夏完全沒料到東斯拉夫人會如此積極響應,既然有了這股現成的人口力量,他幹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下令放開了高加索地區的通道。
    要知道,原本盤踞在高加索山脈沿線的哥薩克部落,早已在前一波暴虐獸僵的衝擊下被消滅得幹幹淨淨,如今從高加索山口到格魯吉亞平原的路線,基本成了毫無威脅的安全通道——
    荒涼到連隻覓食的野狼都找不到,正好方便大規模輸送人口。
    奧斯曼駐軍的轉變來得猝不及防:
    前一天還是騎著馬劫掠村民的“掠奪者”,第二天就換上了規整的鎧甲,成了護送農奴前往安納托尼亞的“保衛部隊”,連馬背上馱的都從繩索變成了幹糧與飲水。
    這種180度的態度轉變,讓協同作戰的克裏米亞汗軍覺得匪夷所思,私下裏議論紛紛,可終究還是得遵從奧斯曼這個宗主國的命令,調轉馬頭專門去攻擊羅斯貴族的私人領地,用火炮轟開莊園大門,將被鐵鏈鎖在田埂上的農奴全部釋放。
    其實這些地區的羅斯貴族,早就在之前暴虐獸僵攻城時遭遇了重創:
    大量小貴族來不及逃跑,死在了屍群的撕咬下,如今留在領地裏的,大多隻是負責看管農奴、打理莊園事務的管家。
    他們手裏隻有少數護院的火槍,根本無力對抗裝備火炮與彎刀的正規軍,隻能舉著白旗乖乖投降。
    最後這些管家也被克裏米亞人一並帶走——
    這種懂記賬、會安排農活的“熟練奴仆”,正是以遊牧為生的克裏米亞人最想要的,正好能填補他們內部的管理缺口。
    隨著大量農奴順著高加索通道湧入薩非舊地,凱馬坎·穆斯塔法帕夏也沒有食言:
    不僅真的給了他們奧斯曼平民身份,還按照每個家庭的人口數量,分配了大小不一的耕地,甚至發放了簡陋的農具。
    雖然新土地的稅收比普通地區高兩成,但比起從前做農奴時毫無人權、辛苦一年連一口飽飯都掙不到的日子,已經好上了不止一點半點。
    不少農奴握著皺巴巴的地契,指尖反複摩挲著上麵的奧斯曼文字,激動得忍不住紅了眼眶——
    他們終於有了屬於自己的土地,不用再像牲口一樣被隨意買賣。
    因為奧斯曼帝國的政策實實在在兌現了——
    給身份、分土地從不是空話,連遠在伏爾加河畔的喀山汗國也掀起了逃亡潮。
    喜歡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請大家收藏:()大明中興之我是崇禎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