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0章 藥廬拜師,首學望聞
字數:5457 加入書籤
第90章:藥廬拜師,首學望聞
晨曦剛透過終南山的薄霧,灑在岐伯那間簡陋的藥廬頂上。茅草覆蓋的屋頂沾著露水,在晨光裏泛著細碎的光,像是誰不小心撒了一把碎銀。軒轅站在藥廬前,手心微微出汗,目光掃過門前那片精心打理的藥圃——薄荷的淡紫花苞頂著露珠,蒼術的葉片邊緣帶著鋸齒般的鋒利,還有幾株他叫不出名字的草藥,正舒展著葉片,仿佛在無聲地歡迎他這個新來的學徒。
“進來吧。”藥廬裏傳來岐伯的聲音,不高,卻帶著一種穿透晨霧的清亮。
軒轅深吸一口氣,推開那扇用桑樹製成的木門。門軸轉動時發出“吱呀”一聲輕響,像是在訴說這藥廬的年歲。廬內光線不算明亮,幾束陽光從屋頂的縫隙裏斜射進來,在地麵上投下斑駁的光影,細小的塵埃在光柱裏悠悠浮動。空氣中彌漫著一股複雜卻不刺鼻的氣味,有草藥的苦澀,有炭火的微焦,還有一絲若有若無的、像是某種花朵曬幹後的清甜。
岐伯正坐在一張石桌旁,桌上鋪著一張獸皮,上麵攤開著幾卷竹簡。他穿著一身洗得發白的麻布衣衫,袖口和褲腳都打著整齊的補丁,頭發用一根簡單的木簪束在腦後,幾縷灰白的發絲垂在鬢角。見軒轅進來,他抬起頭,那雙眼睛算不上特別大,卻異常清澈,仿佛能看透人心底的想法。
“你既來學醫,便得從最基礎的來。”岐伯指了指石桌旁的一個木凳,“坐。”
軒轅依言坐下,屁股剛碰到凳麵,就聽見岐伯又說:“醫道有四診,望、聞、問、切。今日,先教你‘望’與‘聞’。”
他說著,從身後的竹筐裏拿出一株草藥,遞到軒轅麵前。那草藥葉片呈卵形,邊緣有細小的鋸齒,葉麵上覆著一層薄薄的絨毛,頂端開著一串淡藍色的小花,像是綴了幾顆星星。“你且看看,這是什麽?”
軒轅湊近了些,鼻尖幾乎要碰到那花瓣。他仔細觀察著葉片的紋路,花瓣的形狀,甚至湊過去輕輕嗅了嗅——一股淡淡的、帶著點辛味的清香鑽進鼻腔。他皺著眉想了想,從隨身的行囊裏掏出那本老翁贈的《草木經》,翻了幾頁,眼睛一亮:“這是‘細辛’?書上說它能散寒止痛,還能通鼻竅。”
岐伯微微點頭,又從竹筐裏拿出另一株植物。這株植物的根莖粗壯,呈棕褐色,上麵還沾著些許濕潤的泥土,葉片寬大,邊緣卻光滑得很,斷口處滲出一點乳白色的汁液。“這個呢?”
軒轅這次看得更仔細了,他用指尖輕輕碰了碰那汁液,感覺有些黏膩,放在鼻尖聞了聞,一股微弱的腥氣讓他皺了皺眉。他在《草木經》裏翻了半天,卻沒找到對應的記載,隻好搖了搖頭:“弟子不知。”
“這叫‘半夏’。”岐伯將半夏放在石桌上,指著那乳白色的汁液,“它的汁液有毒,誤食會讓人喉嚨腫痛,說不出話來。但經過炮製,去掉毒性,便能燥濕化痰,治那些咳嗽痰多的病症。”他頓了頓,目光落在軒轅臉上,“‘望’,不隻是看形態,還要看顏色、紋路、汁液,甚至生長的環境。同一種草藥,長在向陽處和背陰處,藥效也會有差別。”
軒轅趕緊拿出隨身攜帶的獸皮卷和石筆,認真地記錄著。石筆在獸皮上劃過,發出“沙沙”的輕響,他一邊寫,一邊在心裏默念:半夏,有毒,炮製後可化痰,望其形——根莖粗,葉寬,汁白黏。
“光看草藥還不夠。”岐伯站起身,走到藥廬角落一個鋪著幹草的地鋪旁。那裏躺著一個中年漢子,臉色蠟黃,嘴唇幹裂,此刻正睡得不安穩,眉頭緊鎖,時不時發出一聲低低的呻吟。“你來看看他,從‘望’上,能看出些什麽?”
軒轅走到地鋪邊,屏住呼吸,仔細觀察。漢子的臉頰沒有一點血色,隻有眼窩周圍泛著淡淡的青黑,像是蒙了一層灰。他的指甲蓋也透著蒼白,不像健康人那樣帶著粉紅的光澤。嘴唇幹裂得厲害,上麵布滿了細碎的裂口,有的還滲著一點點血絲。“他……臉色發黃,眼窩發青,嘴唇幹裂,像是……像是很虛弱?”軒轅有些不確定地說。
“再看他的呼吸。”岐伯提醒道。
軒轅湊近了些,果然發現漢子的呼吸又淺又快,胸口起伏微弱,像是風一吹就會熄滅的燭火。“呼吸很弱,而且急。”
“這便是‘望’麵色、望神態、望形體。”岐伯的聲音不高,卻字字清晰,“他這是得了泄瀉之症,拉了三天,脫水嚴重,氣血虧虛,所以麵色蠟黃,唇幹舌燥,呼吸急促。若是再拖下去,陽氣耗盡,便回天乏術了。”
軒轅聽得心頭一緊,下意識地摸了摸自己的胸口。他想起部落裏也曾有人得類似的病,那時巫醫隻會跳大神、燒艾草,好多人就那樣慢慢沒了氣息。原來,從臉上就能看出這麽多門道。
“接下來,教你‘聞’。”岐伯示意軒轅跟上,又走到另一個躺在地上的老者身邊。老者睡得很沉,鼻翼翕動,發出一種奇怪的聲音。“你聽聽他的呼吸聲。”
本小章還未完,請點擊下一頁繼續閱讀後麵精彩內容!
軒轅俯下身,側耳細聽。老者的呼吸聲很重,像是有人用破鑼在耳邊敲打,“呼哧呼哧”的,中間還夾雜著一種類似水泡破裂的“咕嚕”聲。他皺著眉,心裏納悶:怎麽會有這種聲音?
“這叫‘痰鳴音’。”岐伯解釋道,“老者肺裏積了痰,堵著氣道,所以呼吸才會如此。聞,不光聞氣味,還要聞聲音——呼吸聲、咳嗽聲、說話聲,都能藏著病症的訊息。”
他說著,又端過一個陶碗,碗裏盛著一些渾濁的液體,散發著一股酸腐的氣味。“你聞聞這個。”
軒轅猶豫了一下,還是湊過去聞了聞。那氣味直衝腦門,又酸又臭,像是變質的食物,讓他忍不住皺緊了眉頭,往後退了半步。“這是……”
“這是剛才那泄瀉漢子的排泄物。”岐伯的語氣很平靜,仿佛在說一件再平常不過的事,“聞起來酸腐,說明他腸胃有熱,是濕熱導致的泄瀉。若是排泄物腥冷無臭,那便是虛寒引起的,治法又大不相同。”
軒轅的臉一下子紅了。在部落裏,誰會去聞這些東西?他隻覺得有些難為情,但看著岐伯坦然的神色,又默默記下:濕熱泄瀉,排泄物酸腐;虛寒泄瀉,腥冷無臭。
“‘望’與‘聞’,是醫者的眼睛和耳朵。”岐伯走到藥廬中央,目光掃過那些或躺或坐的病患,“病人不會說話,或者說不明白,你就得靠自己看,靠自己聽。看出他的麵色變化,聽出他的聲音異常,才能找到病症的根源。”
接下來的幾天,軒轅開始了枯燥卻充滿趣味的學習。每天天不亮,他就跟著岐伯去藥圃勞作。岐伯教他辨認草藥的生長狀態:葉片發黃,可能是缺水;莖稈倒伏,或許是得了蟲害;花朵過早凋謝,大概率是土壤肥力不足。這些細微的變化,都和草藥的藥效息息相關。
白天,他就在藥廬裏觀察病患。岐伯讓他給每個病患做記錄:張三,麵色潮紅,呼吸粗重,咳嗽時聲音洪亮,咳出的痰發黃——岐伯說這是肺熱;李四,麵色蒼白,說話聲音低微,稍微動一下就氣喘籲籲——這是氣虛。軒轅拿著石筆,蹲在每個病患身邊,一邊看,一邊聽,一邊記,常常忘了時間,直到肚子餓得咕咕叫,才想起還沒吃午飯。
有一次,一個孩童被母親抱來求醫。孩童渾身滾燙,哭鬧不止,嘴唇卻紅得像熟透的櫻桃。軒轅按照岐伯教的方法,仔細觀察:孩童的臉蛋紅撲撲的,不像常人那樣均勻,而是一塊深一塊淺,眼睛裏布滿了紅血絲,呼吸時胸口起伏得厲害,呼出的氣帶著一股熱烘烘的味道。
“這孩子是怎麽了?”軒轅忍不住問那母親。
“從昨天開始就發燒,一直哭,喂他東西也不吃。”母親的聲音裏滿是焦慮,眼圈紅紅的。
軒轅想起岐伯說過的“肺熱”症狀,覺得這孩童很像,便試著說:“他是不是咳嗽?痰是黃色的?”
母親愣了一下,連連點頭:“是啊是啊,你怎麽知道?剛才咳的時候,我看見痰是黃的!”
這時,岐伯走了過來,摸了摸孩童的額頭,又聽了聽他的呼吸,對軒轅說:“你看得不錯。這孩子是外感風熱,邪入肺經。”他轉頭對孩童母親說,“去采些金銀花和連翹來,我給孩子熬藥。”
軒轅看著岐伯熟練地配藥、加水、生火,心裏一陣激動。原來,自己真的能從“望”與“聞”中看出些門道了!
但挫敗也來得很快。有一天,一個老者來求醫,說自己腹痛。軒轅觀察了半天,老者麵色發青,嘴唇發紫,說話聲音微弱,他覺得像是虛寒引起的。可岐伯看過之後,卻說這是氣滯血瘀,是實症,開的藥和虛寒症完全不同。
“為何我看走眼了?”軒轅不解地問,心裏有些沮喪。
岐伯指著老者的舌苔——那舌苔又厚又膩,顏色發暗。“你隻看了麵色和聲音,卻沒看舌苔。虛寒症的舌苔是淡白的,而他的舌苔厚膩發暗,說明體內有瘀堵,是實症。”他拍了拍軒轅的肩膀,“‘望’要全麵,不能隻看一處。就像看草藥,不能隻看葉子,忘了根莖。”
軒轅低下頭,看著自己的記錄,發現果然沒寫舌苔的情況。他暗暗下決心,以後觀察一定要更仔細。
晚上,藥廬裏點起了鬆明火把,跳動的火光映在牆壁上,將那些掛著的草藥影子拉得長長的。軒轅坐在石桌旁,整理白天的記錄。他把每個病患的症狀分類,和岐伯的診斷對照,找出自己的錯誤。有時,他會拿出從山洞裏帶出來的石刻草圖,攤在桌上,和病患的症狀對照。他發現,石刻上那些類似經絡的線條,似乎和人體的疼痛部位有關聯——比如一個腰痛的病患,石刻上對應腰部的線條就特別清晰。
“這些圖,你看得懂嗎?”岐伯不知何時站在了他身後。
軒轅嚇了一跳,趕緊把草圖收起來,有些不好意思地說:“看不懂,隻是覺得奇怪。”
岐伯卻笑了:“不懂就多看,多想。醫道和天道、地道是相通的,山川有脈絡,人體也有經絡。這些圖,或許以後能幫到你。”
軒轅抬起頭,看著岐伯眼中的深意,心裏突然湧起一股衝動。他覺得自己學到的不僅僅是看病的本事,更是一種看待世界的方式——從細微處見真章,從表象中尋根源。
夜深了,藥廬裏的病患大多睡熟了,隻有偶爾傳來的咳嗽聲和呻吟聲。軒轅躺在自己的草鋪上,聽著窗外的蟲鳴和風吹樹葉的“沙沙”聲,心裏卻異常平靜。他想起了自己的部落,想起了母親附寶,想起了那些因為疾病而逝去的族人。他握緊了拳頭,暗暗發誓:一定要學好岐伯的醫術,將來回去,讓族人少受病痛之苦。
隻是,他並不知道,“望聞問切”中的“望”與“聞”僅僅是開始,接下來的“問”與“切”,尤其是那神秘的脈象,將會給他帶來更大的挑戰。而藥廬之外的終南山深處,似乎還藏著更多關於醫道的秘密,正等著他去發現。
想知道軒轅能否順利掌握“問”與“切”的精髓?終南山深處又藏著怎樣的秘密?且看下一章情節內容更精彩。
喜歡古人的智慧請大家收藏:()古人的智慧書更新速度全網最快。
